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剑飞 《医学综述》2013,19(5):867-869
危重早产儿由于器官功能发育不全,出生后往往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肠外营养支持在危重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肠外营养支持主要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以及电解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的输注,输注途径主要包括经外周静脉输注和经中心静脉输注两大途径。现对危重早产儿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早产儿实施不同的肠外营养策略,探讨和分析其对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所收治的75例早产儿,根据其住院时间的先后顺序随机分组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对早产儿较晚地给其进行少量营养支持。试验组:对早产儿进行早期定量肠外营养支持。结果 经过肠外营养支持后,试验组的生理性体重出现下降和恢复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体重日增长明显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宫外生长迟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此外,对照组发生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几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观察组发生高血糖和低血钙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临床上,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定量肠外营养,能够促进早产儿的早期发育,进而促进小儿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3.
早产低体重儿早期微量肠道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早产儿因其自身特点易出现营养紊乱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虽然肠外营养在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的营养支持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但尽快达到经口喂养,完成肠外营养到肠内营养的过渡,是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关键。作者对某院2005-01/2007—03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25名早产儿,进行早期肠道喂养与临床观察,与该院2003—01/2004—12月新生儿病房住院的15名早产儿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静脉营养支持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对我院两年中30例早产儿进行分组观察,其中普通喂养的早产儿10例为对照组,给予营养支持的20例为观察组,两组对比把营养摄入与体重增长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体重儿早期喂养,供给足量的营养,可以使早产儿体重显著增长。结论对低体重早产儿应早期喂养,肠道内营养能提供更多热量以满足早产儿体重增长,同时需肠外营养作为肠内营养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黄萍 《当代医学》2014,(8):30-31
目的:分析与探讨全肠外营养对于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湖南省隆回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产儿38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早产儿均采取全肠外营养治疗,对早产儿的营养情况、免疫功能以及行为发育进行追踪评价;另选取同期收治的早产儿38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早产儿未接受全肠外营养治疗,对比两组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以及行为发育情况。结果观察组早产儿营养情况、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均优于对照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采取全肠外营养能够显著提高其营养情况与免疫功能,并有助于其行为神经发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早产儿快速恢复中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实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所收治的102例早产儿为本次研究对象,以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7例,采用非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观察组55例,采用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对两组早产儿身体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在身体总热量、身体总质量、血清白蛋白水平方面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肠道外营养支持能够帮助早产儿迅速恢复身体应有状态,改善其早产体征,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危重新生儿常见疾病包括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需要早期手术干预的先天畸形等.目前,我国每年有100多万名患儿生后早期即需住院治疗,其中绝大多数无法正常喂养,需要接受营养支持.因此,建立危重新生儿营养支持规范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组自1985年起,围绕新生儿临床营养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①分析我国新生儿血清氨基酸代谢特点,成功研制国内首个小儿专用型静脉氨基酸制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②通过静息能量代谢测定发现正常新生儿能量消耗值低于公式预计值,据此在国内外首次提出60~80 kcal/(kg·d)这一新生儿肠外营养能量推荐量(较传统值降低30%),并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有效验证;③临床推广并培训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率先开展经空肠穿刺造口术和经皮内镜胃造口术,完善肠内与肠外营养输注的新途径;④发现氧化应激线粒体凋亡途径是肠外营养相关肝损害的重要作用机制,并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层面证实谷氨酰胺对肠外营养相关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外,课题组还成功实施了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肠康复治疗,目前已成功救治来自全国各地共46例患儿,其中1例患儿剩余小肠仅25cm.2005年和2010年,课题组依据循证医学原理,分别制定了《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和《中国儿科肠外肠内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为国内儿科患者的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提高了临床营养的实践水平.课题组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胃肠外营养并发症的特点以及如何对其预防,加深对胃肠外营养的认识。方法 对邵武市立医院儿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胎龄在34周以下,体重在2000g以下的55例早产儿应用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疗所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血糖异常、高胆红素血症、高胆汁酸、电解质异常发生率均较高,经过调整静脉营养输入速度、剂量甚至停用某些营养物质,并给予并发症相应的对症治疗,血糖正常稳定,黄疸基本消退,电解质正常,血清总胆汁酸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接近正常。出院时早产儿平均体重增加20g/d。无1例发生核黄疸、肺功能改变。结论 严格掌握静脉营养使用的禁忌症以及使用原则,早产儿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本文选择70例急诊外科颅脑损伤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另外一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在经过两个星期的观察与检测之后,比较这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肠内营养支持还是肠外营养支持都可以对患者的各项营养指标进行有效的维持,但是肠外营养在代谢指标、营养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方面明显比肠内营养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在早期给患者进行积极的营养支持是非常有利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的改善的,本研究两组患者都取得满意疗效.但肠内营养支持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营养,并且简易方便安全,而又十分廉价,是对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胃肠道术后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运用早期肠内营养、完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三种不同模式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三种模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发症以及肠屏障功能等情况。结果 PN-EN组受试者与TPN组和TEN组体重、HB、ALB、TFN、PA、肠源性细菌DNA、尿L/M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PN组和TEN组。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水平的提高,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简化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成分的剂量和配比计算的过程,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保证医生能快速准确地制定早产儿肠外营养治疗方案。方法:在Windows平台下,利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中文企业版编程语言,设计开发了一款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结果:该软件能自动、准确地计算出早产儿肠外营养液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剂量和配比,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结论:该早产儿肠外营养管理软件运行稳定,可移植性好,简化了早产儿的肠外营养医嘱,进一步改进了新生儿的肠外营养治疗技术,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对有高营养风险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数字随机性原则指导,选取在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因高营养风险入院治疗的680例患儿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应用STAMP评分对患儿的营养风险进行综合评分和筛查,探讨营养支持对有高营养风险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肠内营养支持人均、日均费用以及抗感染、抗生素治疗费用均低于肠外营养支持和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P0.05,三组统计结果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肠外营养支持人均、日均费用以及抗感染、抗生素治疗费用均低于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两组实验结果比较也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STAMP评分对患儿的营养风险进行筛查对患儿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的改善作用,临床应用的总体价值和效用均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肠外营养(PN)在极早产儿营养支持中起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大部分的PN医嘱应当被标准化。2002年作者在其所在病房采用了准备的3个标准化PN配方以适应<32周早产儿的营养需求。在此实践改变以后,进行了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以评价推行标准化PN方案的适当性。在2003年曾接受标准化  相似文献   

14.
胃肠患者常常伴有营养不良,PN营养支持成为不可忽视治的疗措施之一。然而,恶性肿瘤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利弊一直存在着争议。由于多数研究限于动物实验,所以结论不一致。有关人体肿瘤短期内进行PN营养支持临床观察利大于弊。肠外营养对癌症患者长期营养支持报道不多,因此,我们对胃肠癌患者进行术后探讨,发现经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明显营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食管癌病人术后营养状况恢复的影响,评价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以华瑞公司生产的肠外营养产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进行营养支持,在术后各个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各项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并以术后普通输液病人作为对照。结果:早期肠外营养支持的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明显改善,结论:肠外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病人营养状况的恢复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6.
ICU危重病患者肠内、外营养并发症的对比观察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危重病患者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和护理干预。方法 将ICU5 3例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 (2 3例 )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 (30例 ) ,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 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腹泻、胃肠道出血、肠麻痹、二重感染、高血糖症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 ,(P <0 .0 1)。结论 对于危重病患者 ,应用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 ,对患者胃肠粘膜有保护作用 ,不易引起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 ,而其各种并发症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在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洛阳东方医院收治的655例急危重症脑卒中患者.按照营养支持方式将入选患者分为肠外营养组(324例)与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331例).给予肠外营养组患者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肠外联合肠内营养组患者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患者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防和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53例食管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支持组(23例)和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30例),给予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组腹泻、胃肠道出血、二重感染、高血糖症、肝功能损害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肠外营养支持组(P<0.05或0.01)。结论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应用肠外营养加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不易引起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支持对胃肠道疾病手术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在普外科行胃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500人,营养风险评分3分有248人,其中行肠外营养支持180人;营养风险评分≥3分有252人,其中行肠外营养支持200人,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252例存在营养风险患者接受肠外营养的200人中,出现并发症有5人,占其2.5%,未接受肠外营养的52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20例,占其38.5%。在248例不存在营养风险患者接受肠外营养的180人中,出现并发症5例,占其2.78%,未接受肠外营养的68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有2例,占其2.9%。结论:肠外营养支持可减少有营养风险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无营养风险应用肠外营养支持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早期TEN和TPN对创伤后免疫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创伤后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机体免疫和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复合务患者进行早期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营养支持前后代谢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 较之肠外营养,肠内组营养前后前白蛋白变化明显,淋巴细胞增殖率增加显著。而肠外营养组每日氮损失量明显小于肠内营养组。两组间免疫球蛋和T细胞亚群变化无明显差异 。结论创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而肠外营养更有利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