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116-119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应用肌内效贴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瘫患儿6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考组,每组31例,两组患儿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研究组患儿在接受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联合应用肌内效贴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MAS及PROM、PRS评分及肌张力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GMFM评分、MAS评分、P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GMFM评分高于参考组,MAS评分低于参考组,PROM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步态、足翻转、踝关节屈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步态、足翻转、踝关节屈曲度评分均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股角、足背屈角、腘角及跟耳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股角、腘角及跟耳试验结果均高于参考组,足背屈角低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瘫患儿应用肌内效贴治疗有助于使其肌群痉挛等不良反应获得改善,可显著提高其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4.
5.
董继革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5,37(3)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治疗脑瘫(cerebralpalsyCP)患儿异常步态的疗效观察.方法 100例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两组均给
予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内效贴的贴扎.分别指在入组时和治疗后8周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66)评分.结果 治疗组8周后
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而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肌内效贴布能有效的改善脑瘫患儿的
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
不随意运动型是脑性瘫痪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表现为肢体的不随意运动和非对称姿势,头部控制能力差。患儿在紧张兴奋时,肌张力变化明显,不自主运动增多,难以控制肢体运动方向,安静时消失;受到刺激时常出现ATNR,运动模式多伴有正中指向障碍等异常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 探析中医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疗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中医穴位埋线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分等.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GMF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MFM评分为(35.05±9.43),对照组GMFM评分为(28.96±8.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穴位埋线治疗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除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外,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56)
目的探讨推拿结合肌内效贴对痉挛型脑瘫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本科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4月间收治的50例存在足踝部高肌张力的痉挛型脑瘫患儿,所有患儿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n=25,对照组n=25),两组均治疗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足背屈角,0-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量表(儿心量表),粗大运动评定量表(GMf M-88)评定。结果治疗前后两组的各项指标都有提高,足背屈角、儿心量表、GMf M-88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在足背屈角、GMf M-88评分上试验组改善得更好,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纠正痉挛型脑瘫患儿足踝部高肌张力时,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进行推拿结合肌内效贴的治疗,将事半功倍,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夹脊穴多穴位注射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不自主动作的疗效。方法对58例不随意运动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华佗夹脊穴多穴位注射配合脑瘫肢体综合训练,对照组采用脑瘫肢体综合训练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不自主动作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86. 6%,对照组60. 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夹脊穴多穴位注射改善不随意运动型脑瘫不自主动作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脑性瘫痪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其干预效果。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41例。对照组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统计两组GMFM评分、1分钟内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步行10m时间、总满意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GMFM评分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GMFM评分均上升,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GMFM评分明显上升,P<0.05。治疗前,两组1min内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步行10m时间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1min内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均上升,步行10m时间均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1min内坐位到站立转移次数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步行10m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97.56%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脑性瘫痪患儿,在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干预的基础上再增加肌内效贴,可促进患儿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93)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扎技术对痉挛型脑瘫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55例,其中24例采用了肌内效贴扎技术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作为治疗组;31例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均应用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88项(GMFM-88)中的D区(GMFM-D,站立位能区)和E区(GMFM-E,行走、跑、跳能区)评分对下肢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关节量角器法测量足背屈角的角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D、GMFM-E评分及足背屈角角度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三个指标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更明显,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内效贴扎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分析肌内效贴在国内近10年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及研究热点演变过程,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21年7月有关肌内效贴研究文献,使用CiteSpace软件对作者和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608篇文献,涉及315名作者及222家机构。年度发文量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陈文华发文量最多,团队合作最为紧密。主要研究机构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等机构。主要关键词有肌内效贴、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等,关键词聚类标签共10类。研究热点主要是脑卒中及康复治疗领域的应用。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国内在近10年里有关肌内效贴的研究热度不断升温,研究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但需要高质量的临床实践研究及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来探讨肌内效贴效果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17.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91)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手肿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收治的44例脑卒中合并上肢肿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进行治疗。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手肢肿胀减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的上肢肿胀程度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5)。结论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手肿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29-33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在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障碍中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康复和针刺治疗相比较,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针推康复分中心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共59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基础组(n=20)、针刺组(n=19)和贴扎组(n=20)。基础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其余两组在基础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针刺治疗和肌内效贴治疗,共治疗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进行上肢功能评定,使用改良Ashworth评分评定痉挛,改良巴氏指数(Barthel)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三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上肢部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且针刺组、贴扎组的效果优于基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但三组组内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周后,三组改良巴氏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各组均有提高(P0.01),但三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肌内效贴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及手功能障碍,效果与针刺治疗相似,优于基础康复治疗;肌内效贴治疗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肌内效贴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肌效贴结合推拿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VAS、FMA-UE、MBI以及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1.83±0.62)分,低于对照组(2.80±0.90)分,FMA-UE评分(29.14±6.80)分、MBI评分(57.14±12.68)分、SF-36评分(66.71±13.23)高于对照组(24.26±6.18)分、(48.00±11.64)分、(58.86±12.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推拿结合肌内效贴治疗,可以更好地减轻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的疼痛,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