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老年心脏性猝死是指平常似乎健康的老年人 ,或明确有心脏病、临床无心衰、心律失常、休克、电解质紊乱、感染等合并症的老年患者突然发生心脏呼吸骤停 ,随即丧失意识 ,临床死亡者。发生时间为即刻至 1h ,最长不超过 6h[1] 。为发现和减少猝死的诱发因素 ,我们对 1970年至 2 0 0 1年间在我院住院病人中发生猝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索老年心脏性猝死的诱因及发生规律 ,以便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1 老年心脏性猝死的病因造成老年心脏性猝死最多见于冠心病患者 ,主要为急性心肌梗死及恶性心律失常[2 ] ,引起老年心脏性猝死有多种病因 ,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及危险诱发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间心内科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50例,对他们生前各项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进行各项身体检查,详细检查血管心脏等与猝死关系密切部位,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尸体解剖,了解有无吸烟,喝酒,用力排便,情绪波动较大等状况出现,探讨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诱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包括肺源性心脏病(14.00%)、心肌肥厚病(24.00%)、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4.00%)、急性心肌梗死(8.00%),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最为常见,所有患者心源性猝死诱发因素主要有吸烟(10.00%)、饮酒(22.00%)、用力排便(14.00%)、剧烈运动(40.00%)、情绪波动(10.00%)、无明显诱因(2.00%),其中剧烈运动为主要诱因。结论:临床预防老年人心源性猝死可以通过对患者日常生活习惯进行调节,通过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心源性猝死病因,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方法:对42例心源性猝死病例进行年龄、性别、猝死前主要疾病、诱发因素、地点等项内容临床分析.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50岁~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女性=3.67∶1.其中57.14%为冠心病患者,33.33%患者有情绪不稳,71.4%患者猝死院外.结论:及早和长期干预冠心病多种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发生,避免诱发因素,有望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0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既往病史、猝死诱发因素、生活习惯、先兆、发生时间及辅助检查结果.并分析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对策.结果:心脏性猝死(SCD)病发的高危因素有冠心病(46.10%)、心肌病(18.89%)、心肌炎(13.89%),且病发的高危人群为60岁以上具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83例冠心病患者中有51例男性,32例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升高、冠脉狭窄程度就越高.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好过干预前.结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多支重度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并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相应的早期并且长期干预有利于心脏性猝死亡的预防,并有望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崔文章 《中外医疗》2013,(18):45-45,47
目的探讨和分析心源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以预防和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方法对于该院收治的85例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猝死前主要疾病以及诱发因素和地点等各项内容进行回顾性的临床分析。结果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的年龄在50~60岁之间为高发年龄阶段;男性和女性之比为3.72:1。其中有56.5%的属于冠心病疾病患者,有34.1%的患者存在情绪不稳,有71.8%的患者猝死在医院以外。结论及早预防和长期对于冠心病多种危险发病因素实施干预,尽量避免各类诱发因素,能够减少患者心源性猝死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心性猝死6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心脏猝死(SCD)是指心脏引起的未预料的突然死亡。1976年WHO规定采用起病后6小时内死亡为SCD标准。由于SCD目前仍占心血管病死因的首位,故对心性猝死进行探讨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收集我院1988年至1995年间心性猝死61例,就其原发病、诱发因素、先兆征象、高危因素及预防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便秘诱发猝死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46例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1例患者因术后便秘诱发猝死,分析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诱发猝死的因素。结果: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术后便秘更容易诱发猝死,心脑血管功能障碍、血压异常等是胃肠道肿瘤术后便秘诱发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心脑血管功能、血压等的纠正,在术前术后给予有效的预防干预,重视对便秘的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猝死,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用力排便引起心源性猝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力排便引起心源性猝死机制,以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方法:收集10例用力排便引起心源性猝死患者病例,对其心功能状况、猝死前主要疾病及病程、诱发因素等项内容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0例患者,均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心功能不全,7例Ⅳ级,3例Ⅲ级,心功能越差越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结论: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可望减少心源性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院外心脏性猝死是院前急救面临的死亡率极高的一类疾病 ,加深对其的认识及预防发生对患者及急救人员有重要的意义 ,故我们分析了 1 996年 1月 -2 0 0 1年 1月我中心 2 0例院外心脏猝死病例 ,讨论其临床特征及预防其发生的措施。临 床 资 料1 一般资料  2 0例中男 1 1例 ,女 9例 ,5 2岁~ 80岁 ,平均 63.1岁± 7.9岁 ,符合我国制定的猝死标准 ,也符合Algru等对猝死的判定条件 :即在出现新的或更严重的症状后 1小时内死亡 ,或在睡眠中 ,或未被观察到的突然死亡 ,有证据提示为心血管性原因。2 猝死与病因、诱因、心功能 有明显诱因…  相似文献   

10.
猝死是指平素身体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发生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学者主张将发病后1h内死亡定义为猝死〔1〕,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为6h之内〔2〕。心脏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引起的无法预料的自然死亡。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每年有35~40万人发生猝死,其中心脏性猝死约占75%~80%〔3,4〕。为了探讨心脏性猝死的发病人群、危险因素及预防,作者对一汽厂区2001年至2005年发生的97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一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9例,女28例。年龄24~81岁,其中45~70岁61例(62·9%),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97例均…  相似文献   

11.
53例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心源性猝死的病因,诱发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深圳市2002年9月至2004年9月发生心源性猝死的5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其中5例有尸检资料。结果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6~12时是猝死的易发时间,猝死大多数发生在院外,情绪不稳和过度劳累是常见的诱因.猝死常见的直接原因是室性心律失常。结论控制多种危险因素,预防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对冠心病人群进行危险分层.并有效地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将可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对减少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1991年1月~2010年12月,山东省滕南矿区心脏性猝死的病例580例,研究总结矿区猝死人群的分布特点、诱因、猝死时间、原发疾病、抢救时间、抢救结果.1991年1月~2000年12月与2001年1月~2010年12月统计数字对照,筛选高危患者;2001年1月~2010年12月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结果 2001年1月~2010年12月,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高危患者年龄明显延长,院内死亡率减少,医疗纠纷率明显下降.结论 对心脏性猝死高危人群进行临床与社区早期干预,促进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进,可以减少死亡率,明显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苏南地区部分心脏性猝死(SCD)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SCD的早期预测与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10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等)、猝死诱发因素、先兆、发生时间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104例心脏性猝死患者中,男63例,女41例;从急性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30 min以内者30例;吸烟者45例。冠心病、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为SCD主要基础病因。心脏扩大者65例(62.50%);EF值明显降低40例(38.46%);有心电图检查者90例,均显示异常,其中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单发、频发或多形性室早、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85例(94.44%);低钾30例(28.85%),高钾3例(2.88%)。结论: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相应的早期干预有利于SCD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心脏性猝死是突然而意外发生的死亡,由于其事先缺乏明显的先兆征象,因此这种猝死常是不能预料的。文献中指出,心脏性猝死的病因和发生机理与很多因素有关。为此,作者将1979年1月至1981年12月收入院的心血管系统病人,对病情原已改善或稳定而突然发病后即刻或12小时内意外死亡的32例进行临床分析,就心脏性猝死的易患疾病,易患因素及其先兆征象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南充市475例院前猝死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各种影响因素,以利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方法对南充市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期间475例院前猝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生时段及诱发病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年龄大于60岁的人占院前猝死的60.00%。且在冬春季多发;明确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史的人占院前猝死的56.42%。结论在冬春季节对有冠心病、心律失常病史的老年人,进行积极的预防保健,可减少院前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总结分析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CD)的相关诱因和护理方法,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发生SCD心血管疾病患者2例,对2例猝死病例的资料进行原因分析,并对护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心源性猝死的诱发因素主要有低钾血症,负面情绪刺激、不合理的活动、各种诊疗护理活动时患者恐慌心理等.结论 针对诱发因素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并积极配合抢救是心源性猝死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心内科老年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为不断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支持。方法将本院收治的心源性猝死的老年病人的病例实施案例分析与回顾。结果在进行病案分析过程中,有8例为冠心病导致的心源性猝死患者,有5例为高血压、心脏病导致的猝死患者,有1例为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猝死患者,有5例为心肌梗塞导致的猝死患者。结论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一般与心脏疾病有紧密的联系,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心脏气管的监护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心脏病的发生,这样能够显著降低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8.
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63例CHF病人的QT离散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和最短的QT和JT间期之差及其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平均随访26±15个月,心脏性猝死34例,非猝死型心脏性死亡25例(心力衰竭19例,心肌梗塞6例),非心脏性死亡和接受心脏移植7例,存活97例。心脏性猝死组各QT离散度参数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而后两者之间无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JTc离散度≥85ms组和<85ms组3年非猝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96.6%。结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检测有助于识别CHF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19.
心脏病是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住院期间心脏性猝死已成为心血管内科面临的重要课题,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对我们两个附属医院内科45岁以上的中、老年住院期间心脏性猝死87例作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同年龄组非猝死的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162例作对比分析,着重分析猝死原因、诱因、探讨预防猝死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陈孟  陈伟杰  何报宁 《广西医学》2003,25(11):2220-2221
所谓“猝死”是指突然、快速的、意想不到的自然死亡 ,而心源性猝死 (SCD)是突然死亡的最常见病因 ,猝死中有 6 0 %~ 70 %为心脏血管疾病〔1〕。因此 ,猝死近年来已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为探讨SCD的易患疾病 ,先兆症状 ,诱发因素 ,病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提高该类病人的生活质量 ,我们对本院自 1986年 11月~ 2 0 0 2年 10月心源性猝死患者 5 6例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本组 5 6例均符合SCD标准〔2〕(健康人或病情显著改善过程中的患者 ,因心脏原因而意外地突然发生死亡 ,发作到死亡时间 2 4小时 )。其中属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