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少山主任医师认为冠心病心绞痛虽病况复杂变化多端,但病仍在心,涉及气血阴阳、肾、肝、脾、肺诸脏。临证中分六型:痰阻气滞、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阴亏虚、心阳不振、阳虚水停,针对上述分型,提出畅胸止痛六法。  相似文献   

2.
臌胀病机,自古至今,仁智各见。本文首先提出脾气虚弱为臌胀之本始。认为各种原因造成脾气先虚,气血生化之源,气虚无力推动血运,血虚无以充盈脉道,可致瘀血内著肝脏,并引用了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来论述了脾气虚与臌胀的关系。其次认为肝血瘀滞乃臌胀之枢纽(即中间环节)。本文对98例臌胀患者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后提出,肝血瘀滞是形成臌胀的前提,只有肝血瘀滞才能形成臌胀。肝血瘀滞,血络痹阻,水渗络外、腹水乃成。最后论述到腹水内蓄成臌胀之终结。认为本病肝血瘀滞源于脾气虚。此时、瘀血已成为病理产物,它不但影响脏腑正常的气血生化,还能成为继发病(腹水)的病因。结果陈者当去不去,新者当生不生,乃至血愈瘀则腹水愈甚,气血愈虚,腹水愈甚。气血愈虚则血愈瘀,互为因果、遂致本证正虚邪恋,缠绵难愈。  相似文献   

3.
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据中医理论认为,内外合邪为肺源性心脏病发病之因,气阴两虚为其发病之基础,痰瘀阻络是其主要病理改变,致瘀原因有三:脏气不足,正虚致瘀;痰浊久蕴,导致血瘀,饮食失节,起居失常致瘀。阳虚水泛必使肺心病病情危重。肺心病病位主要在肺,与心脾,肾诸脏关系密切。本文还对清热解毒,化痰降浊,活血化瘀,祛瘀化痰,调理气血,温阳化瘀,清热化瘀,补虚扶正等中医治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漫话胸痹心痛与痰浊 胸痹心痛在辨证论治中,应从整体出发,既重视心之阴阳气血虚损及脏腑功能失调,又重视痰浊、淤血、气滞的标证,通补兼施,标本兼顾,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在治标证时,对于“痰”这一病理产物,在胸痹心痛的发病及治疗上应尤加重视。 胸痹之证主要由于上焦阳虚,阴邪上乘所致。上焦阳虚,主要指心阳心气之不足,机能不健,致血行不畅,属虚,为病之本,而阴邪主  相似文献   

5.
笔者参阅古今文献,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从中医理论出发总结探讨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发病机制,提出气虚或气阴两虚兼血瘀乃公认之核心病机,气阴两虚兼痰瘀阻络为重要病理环节与证型,气血阴阳虚衰为久病必发之势;另外,还提出在本病辨证论治中应提倡补虚泻实内外兼治和注重益气养阴、活血祛瘀、化痰通脉的治疗思想。  相似文献   

6.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心室扩大、心肌泵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疾病,临床以充血性心力衰竭逐渐加重、房性或室性心律失常、血管栓塞为主要表现。黄春林教授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本虚在于心、肾、脾阳虚,涉及气血水三者病变,主张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治疗,在通阳化气基础上,分为心气虚弱、阳气虚脱、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痰热困肺、心脉不整、心血瘀阻7种证型,辨证论治,气血水同治分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家父汪履秋教授离开我们已整整 3年 ,他在60年代曾专事肝病病房工作 ,对臌胀的辨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了表达对他的思念 ,现将其治疗臌胀的经验整理如下。1 辨证要点 ,“三虚三实”为纲家父认为临床上大多病证均为标本同病 ,虚实错杂 ,而臌胀病尤为突出 ,正气不伤 ,水何以得生 ?内无实邪 ,胀何以得成 ?只有在肝脾肾损伤的情况下 ,气血水停聚腹中 ,方能引起本病 ,可见正虚邪实是本病的病理特征 ,实中有虚 ,虚中有实 ,纯虚纯实临床颇为鲜见。汪教授从临床实践中将复杂的证候归纳成“三虚三实”三大证型 ,临床应用 ,执简驭繁 ,得心应手。一…  相似文献   

8.
栗锦迁教授对心悸的治疗本于《内经》、法于张仲景,总结出该病虚实两分、兼顾五脏、全面考虑、突出主证、灵活辨治等观点。对该病的辨证分型总体上分为以虚为主证型和以实为主的证型,以虚为主的证型包括阳虚气弱和气血两虚两大类。正虚致悸(阳气不足、阴血不足)和邪实致悸(火热致悸、水饮及痰饮致悸、瘀血致悸)。以实为主的证型包括痰火扰心、痰浊阻闭、心血瘀阻、七情郁结、突受外惊。在该病的辨证治疗上,强调要兼顾虚实两端,脏器亏虚需首辨阴阳气血,标实需分清水饮、痰浊、瘀血,以及其两两组合或三者共见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阶段,根据不同的邪实特征灵活组方,基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功补结合做到攻不伤正,补不滞邪。  相似文献   

9.
胸痹属本虚标实之证,心气虚损无力推动津血运行日久则为痰瘀;痰瘀交结则脉道不畅气血运行滞缓,又必致虚。李军教授对气虚痰瘀交结型胸痹的诊治研究颇深,临床上应用益气通阳、涤痰化瘀法治疗此型胸痹病屡见奇效。  相似文献   

10.
总结周洪彬主任基于"运脾转枢"治疗非高血压性眩晕的经验.周洪彬主任认为,风、火、痰、虚、瘀、食滞诸端皆可引起清窍失养,导致眩晕的发病,病机尤以脾失转枢为关键.临证可将非高血压性眩晕分为以下6型:脾虚生痰,肝风上扰;脾肾两虚,虚风上扰;心脾两虚,气血双亏;阳虚土衰,木乘风动;肾元虚衰,阴虚阳浮;寒遏经脉,营卫失调.治法以健脾守中、益气补肾、养肝熄风为要,使气血互化、精血同生,则风熄晕停.除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眩晕,各型眩晕在未确认证型之前均可首选健脾守中之方药先行服用,再作后续调整.健脾守中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理中汤、平胃散及木香、砂仁、香附、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11.
总结周洪彬主任基于"运脾转枢"治疗非高血压性眩晕的经验.周洪彬主任认为,风、火、痰、虚、瘀、食滞诸端皆可引起清窍失养,导致眩晕的发病,病机尤以脾失转枢为关键.临证可将非高血压性眩晕分为以下6型:脾虚生痰,肝风上扰;脾肾两虚,虚风上扰;心脾两虚,气血双亏;阳虚土衰,木乘风动;肾元虚衰,阴虚阳浮;寒遏经脉,营卫失调.治法以健脾守中、益气补肾、养肝熄风为要,使气血互化、精血同生,则风熄晕停.除外感风寒、营卫失调之眩晕,各型眩晕在未确认证型之前均可首选健脾守中之方药先行服用,再作后续调整.健脾守中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理中汤、平胃散及木香、砂仁、香附、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白术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中医证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变化,并观察不同中医证型AL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AL初治患者按中医证侯诊断标准分为:热毒炽盛型(47例)、痰热瘀结型(25例)、气阴两虚型(22例)、气血两虚型(12例)4型,检测并比较各型患者血浆内皮素(ET)含量,并观察化疗后4型完全缓解(CR)率。结果:(1)热毒炽盛型、痰热瘀结型ET含量明显高于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P<0.05),其趋势为热毒炽盛型或痰热瘀结型>气血两虚型或气阴两虚型。(2)化疗后CR率气血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明显高于热毒炽盛型、痰热瘀结型(P<0.05),气血两虚型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P<0.05),其趋势为气血两虚型(91.66%)>气阴两虚型(81.82%)>热毒炽盛型(42.55%)或痰热瘀结型(48.00%)。结论:血浆ET可作为中医证候诊断及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判定和估计预后的客观化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心绞痛依其胸闷痛的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学的"胸痹""真心痛"等范畴,其临床表现常常标本相兼,虚实夹杂,如气虚血瘀互见,阴虚痰热夹杂。心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虽有气滞、血瘀、痰浊和寒凝之别,但以血瘀最为突出。在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可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主次,其中又以气虚最为常见。王永霞教授认为,气滞、痰浊、血瘀,至脉道不通是发病的关键,其病机为本虚标实,诊断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治疗上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者,通补兼施,以权衡心脏气血阴阳之不足。  相似文献   

14.
肥胖自古有之,《灵枢·卫气失常》即把肥胖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宋代杨仁斋正式指出"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元代朱丹溪首次提出"肥白人多痰湿"的观点.清代《石室秘录》"肥人多痰,乃气虚也,虚则气不运行,故痰生之",强调肥胖人痰湿的形成与气虚的关系.清代叶天士指出:"夫肌肤柔白属气虚,外似丰溢,里真大怯,盖阳虚之体,惟多痰多湿……",阐明肥胖人的病理属性是本虚标实,气虚阳虚为本,多痰多湿为标.陈修园说:"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痰湿颇多."《张聿青医案》更是明确指出:"形体丰者多湿多痰".均强调形体肥胖之人,其体质类型多偏于痰湿.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复杂,中医古籍中对心力衰竭无统一的认识。慢性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虚"、"瘀"、"水",其中水指津液代谢障碍,是一个涉及多脏腑、气血阴阳失衡的病理改变,尤以阳气虚为主要病机关键,病理性质为阳虚阴盛,以温化为治疗原则。临床上根据心力衰竭津液代谢障碍导致的不同临床症候进行辨证施治,讲究方证对应,常用经方药简而效彰。  相似文献   

16.
季卫锋认为交感型颈椎病主要与外感寒湿热、内生痰瘀及肝肾、气血的亏虚有关,尽管病因病机复杂、证型繁多,论治不外乎从脾入手,选方不外乎半夏泻心汤合天麻钩藤饮化裁。脾气健则痰湿消,兼以散寒、清热之品则外感诸邪皆除;后天健则先天充,兼以补益肝肾之品,则肝肾亏虚得复;中气调则厥阴和,配以滋肾、清肝之品,则上亢之肝阳得降;脾气运则精血化生有源,兼用补益气血之品,则气血得复;脾气盛则血随气行,兼用活血化瘀之品,则瘀血诸证皆除,理法充备,收效颇丰。为进一步探究季卫锋从脾论治交感型颈椎病思想,基于脾燥湿除痰、生精化血之功,分析其健脾一法在寒湿型、湿热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及气血亏虚型交感型颈椎病治疗上的特色,并拮取验案1则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选取200例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分析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中医病位、病性证素分布规律特点。【结果】(1)中医病位:肾的证素积分最高,其次为脾和经络;肾、脾、经络的证素积分与肝、心、肺、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中医病性:实性证素主要为痰、血瘀、湿,其比率为痰>血瘀>湿。虚性证素主要为阴虚、气虚和阳虚,其比率为阴虚>气虚>阳虚。(3)证素分布:肾病中阴虚证素积分最高,脾病中气虚证素积分最高,经络证素中血瘀积分最高。【结论】肾、脾、经络是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位;本病虚证以阴虚、气虚和阳虚偏重,实证以痰、血瘀、湿偏重;临床多见肾阴虚证、脾气虚证及瘀血阻络证等证型。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疾病.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痹”、“心痛”、“厥心痛”、“心悸”等范畴,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中老年之病多虚,冠心病之虚虽可泛指全身之虚,但以心虚为其主要矛盾,而心虚又必累及阴阳气血,轻者为气虚血虚,重者为阳虚阴虚.属实者,又有痰阻、血瘀、寒凝之辨.笔者采用中医辨证对冠心病患者进行遣方用药,收到较满意疗效,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认为易虚、易痰、易瘀,为常见老年病的共同病基础,且虚为病之常同病痰,瘀为致病之变。指出应从虚痰瘀论治常见老年病。治虚以恢复脏腑取阴阳气血津液的功能,消除产生痰、瘀的要源;治痰治瘀以疏通为贵,应避免粘腻之品。  相似文献   

20.
介绍黄挺教授对甲状腺癌术后的中医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黄挺教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甲状腺癌多属虚实夹杂,在机体气阴两虚、气血不足甚或阴阳虚衰的基础上夹有气滞、痰凝、瘀毒内结。黄教授认为甲状腺癌术后辨证主要与中医阴虚火旺、气阴两虚以及痰瘀互结相关,并相应的采用滋阴清热、益气养阴、化痰行瘀等法治之,以提高中医对甲状腺癌术后中医调治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