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有效吸痰的时机和方法。方法将32例ICU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方法,以听取患者咳嗽声音判断痰液量进行吸痰,吸痰时使用一条吸痰管,先吸气管切开处,后吸口鼻腔。观察组采用改进的吸痰方法进行吸痰,在听诊气道有明显痰鸣音且患者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下时再进行吸痰,吸痰方法为先吸鼻腔,再吸口腔,后吸气管切开处,吸痰时使用两条吸痰管。结果观察组在日吸痰次数、痰液量、呼吸道黏膜损伤、吸痰后5 min血氧饱和度值、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术后,规范的评估患者,掌握吸痰时机,使用正确的吸痰方法,可降低气管切开早期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维持肺部正常通气功能,提高气道管理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待气管如血管"观念,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进行气道管理组与目前常规气道管理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有无差别及统计学意义。方法:将92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观察气管切开72h后患者体温变化、痰液性状、听诊肺部有无罗音、X线拍片、痰培养结果,判断患者有无肺部感染的发生。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待气管如血管"在降低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的护理经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52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施切口、吸痰、湿化气道、拔管等一系列的精心护理和观察。结果:52例患者均平稳度过危险期,无切口感染、呼吸道阻塞、窒息、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正确的吸痰和湿化气道等护理措施是气管切开术后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韦艳飞  覃香蓉 《吉林医学》2012,(32):7129-7130
目的:对重症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院内感染给予干预进展研究。方法:对58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选择新式可吸性气管套管,实施环境、人工气道、药物、体位、吸痰、气囊、吸氧、口腔、营养、心理等干预措施,控制院内感染,干预前只给常规护理。结果: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最常见的院内感染,如口腔感染、气道感染和肺部感染明显减少。结论: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必须选择新式可吸性气管套管,并尽早实施有效院内感染干预,才能避免或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的护理经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对46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实施切口、吸痰、湿化气道、拔管等一系列的精心护理和观察.结果 46例患者无一例因肺部并发症死亡.结论 正确的吸痰和湿化气道等护理措施是气管切开术后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对46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充分吸痰、湿化气道、加强各项基础护理、合理选用抗生素及控制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是控制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肺部感染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李艳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4,(14):1805-1807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有效的吸痰方法。方法 62例气管切开患者于吸痰前均做气道评估,做到按需吸痰,戴无菌手套执笔式持吸痰管头端5 cm处,以每5 cm/s的速度轻柔准确迅速将吸痰管插入痰液积聚部位,右手拇指示指和中指捻动吸痰管由下向上边吸边退,时间不超过15 s。操作完毕将吸痰管缠绕于右手4指然后翻脱手套系口,扔入医疗垃圾箱内。结果 2010年1月—2012年2月62例气管切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的45例。结论手指捻动式吸痰法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气道阻塞,肺部感染,气道痉挛,气道黏膜损伤,低氧血症的发生。减少吸痰次数,提高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68例不同基础疾病的气管切开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和探讨.结果 44例医院肺部感染,占气管切开病例的64.7%.结论 气管切开时间、基础疾病严重程度、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不同气管管理方法均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而彻底吸痰、气道湿化、口腔护理、营养支持、消毒隔离是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68例不同基础疾病的气管切开术后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和探讨。结果44例医院肺部感染,占气管切开病例的64.7%。结论气管切开时间、基础疾病严重程度、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不同气管管理方法均与肺部感染密切相关,而彻底吸痰、气道湿化、口腔护理、营养支持、消毒隔离是预防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气道护理管理措施。结果21例患者无一例出现肺部感染、窒息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重视消毒隔离等基础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严密观察下呼吸道内是否有气管壁坏死组织溶解脱落、痰液的潴留,及时正确地气道冲洗、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和气囊管理;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鼓励自行排痰,减少不必要的气道刺激,保证气道通畅,时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在人工气道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方法:选择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其中,18例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2例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抽0.45%无菌盐水+盐酸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利用输液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20例,其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6例,气管插管患者4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用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持续泵入加温的湿化液,能准确控制湿化效果和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方法:选择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其中,18例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2例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抽0.45%无菌盐水+盐酸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利用输液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20例。其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6例,气管插管患者4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用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持续泵入加温的湿化液,能准确控制湿化效果和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湿化的方法。方法:选择4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其中,18例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2例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微量注射泵抽0.45%无菌盐水+盐酸氨溴索持续湿化气道,利用输液加温器加温湿化液。对照组20例。其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16例,气管插管患者4例,采用传统的间断气管内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两组患者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情况。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痰痂等症状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用微量注射泵和输液加温器持续泵入加温的湿化液,能准确控制湿化效果和减少相关的并发症,操作简单方便,同时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式对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1-01~2013-01间收治的行气管切开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持续湿化方法,观察组使用间断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血氧饱和度、肺部感染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吸痰次数少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断气道湿化技术能更有效地对患者气道进行湿化,提高患者呼吸道排痰能力,降低肺部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应用中的护理特点及疗效。方法:行气管切开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利用人工鼻行气道湿化,对照组予以常规气道湿化,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观察两组的湿化效果、咳痰次数、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咳痰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湿化不良、肺部感染、痰细菌培养结果呈阳性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可利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有利于降低患者的咳痰次数和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樊迎春 《包头医学》2012,36(2):108-109
目的:分析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针对性进行护理干预,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对6年来362例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气管切开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结果:362例气管切开患者中,93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84例肺部感染控制,9例死亡.结论:通过保持环境洁净、加强呼吸道湿化、严格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加强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可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处于昏迷状态,咳嗽及其他生理反射减弱或消失,排痰能力较差,呼吸困难。为解决呼吸困难,改善缺氧状态,便于吸痰,常于早期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后常带来肺部感染、气道阻塞、气道内出血、气管套管脱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ICU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48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12例发生肺部感染,回顾性分析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导致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包括呼吸道防御机能受损、胃内容物反流和呼吸机的使用、护士无菌观念不强、ICU病房环境污染等.通过加强ICU病房环境管理、气管套管的管理、气管切口的护理、体位的管理,正确选用吸痰管,采用特殊的排痰方法,根据痰液黏稠度进行有效气道湿化,加强无菌操作意识,预防食物反流误入气管等措施后,肺部感染均得到控制,无一例因感染而死亡.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后,应积极分析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气管切开术后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持续湿化气道,对照组50例气管切开患者应用间断湿化气道。结果:观察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湿化气道法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痰痴形成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间断湿化气道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2种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对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将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使用单纯滴药法湿化气道,观察组30例使用滴药、雾化交替法湿化气道。比较2种方法湿化气道的不同疗效。结果:观察组体温控制、PaO2升高、痰液量减少、痰培养及胸部X线片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采用滴药、雾化交替法比单纯滴药法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提高PaO2,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保障气道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