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肥大细胞与皮肤基底细胞癌PC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人皮肤基底细胞癌中的意义及对PC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及改良甲苯胺蓝染色观察 2 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PCNA表达 ,瘤巢间质肥大细胞数及两者相关性 .结果 :发现本组病例皮肤基底细胞癌PCNA增殖指数增高 ,瘤巢间质内肥大细胞均呈脱颗粒状态 ,其密度占 15 80±7 2 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相关分析表明瘤巢间质内肥大细胞数与肿瘤PCNA表达无相关性 (P >0 0 5 ) .结论 :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内肥大细胞增多可以是机体局部抗肿瘤反应形式 ,但其确切机制不清楚 ,且与瘤细胞PCNA表达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120ctn (p120连环蛋白)在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120ctn在30例皮肤基底细胞癌和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正常皮肤p120ctn细胞膜着色,呈线状强表达.BCC中细胞膜表达较弱,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少数细胞浆内表达.结论 p120ctn异常表达在基底细胞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与肿瘤间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肿瘤侵袭力,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第Ⅷ因子相关抗原(VWF:Ag)的表达,并对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PCNA增殖指数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两者的表达皆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I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侵袭性肿瘤明显高于浅表性肿瘤(P<0.01),手术3年后随访复发组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1)。结论:PCNA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且与膀胱肿瘤间质微血管形成有关,上述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评估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p53、鼠双微体2(murine double mimute 2,MD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皮肤鳞状细胞癌30例,正常皮肤组织15例,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p53、MDM2和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3、MDM2、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7、19.397、5.625,P<0.05).结论 p53、MDM2的高表达提示其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Ki-67及PCNA两种增殖抗原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了解其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对57例宫颈癌(包括原位癌,早期浸润癌及浸润癌)组织切片进行Ki-67及PCNA染色,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检测9例慢性宫颈炎作为对照研究。结果9例慢性宫颈炎中Ki-67均表达阴性,而PCNA有8例基底细胞阳性;在宫颈癌中PCNA抗原表达强度明显高于Ki-67(P〈0.005)。结论在宫颈癌组织中PCNA抗原表达较强,几乎涵盖了所有Ki-67的增殖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姜黄素对鼻咽癌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探讨姜黄素抗鼻咽癌的可能机理.方法 考马斯蓝染色和图像分析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0、10、20、4μmol·L-1)对H5细胞骨架的影响;细胞刮痕实验观察不同浓度姜黄素对H5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以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EGFR、PCNA、PI3K、Tubulin-β在各组细胞中的表达情况;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对H5细胞EGER mRNA表达的影响;通过体内H5裸鼠移植瘤实验,观察姜黄素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索作用H5裸鼠移植瘤组织中EGFR、PCNA、PI3K、Tubulin-β的表达.结果 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刮痕边缘的H5细胞向划痕外迁出减少(P<0.05);H5细胞骨架染色逐渐降低(P<0.01);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可抑制H5细胞中EGFR、PCNA、PI3K和Tubulin-β的表达,并使EGFR mRNA表达下调.姜黄素抑制H5裸鼠移植瘤生长,用药组的移植瘤组织坏死更为广泛(P<0.01);高剂量姜黄素处理组H5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的EGFR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弱(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GFR、PCNA和Tubuhn-β随姜黄素剂量的增高表达减弱,呈剂量效应关系(P<0.05或0.01);EGFR与PI3K、EGFR与Tubulin-β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PCNA与PI3K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姜黄素可能通过下调EGFR影响细胞骨架,从而抑制鼻咽癌细胞H5的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胃泌素释放肽受体(G PR)在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RPR与BCC的相关性.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皮肤、45例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患者BCC标本中GRPR的表达.结果 正常皮肤标本中阳性表达3例(15%),BCC组中23例(51.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病程BCC组间GRP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0岁组中的表达低于<60岁组,侵袭性基底细胞癌(IBCC)中的表达高于非侵袭性基底细胞癌(NIBC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RPR在BCC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皮肤,可能与BCC侵袭、浸润机制有关,但关系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8.
本大对45例皮肤恶性肿瘤间质反应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发现基底细胞癌间质肥大细胞反应比鳞癌和恶性黑色素瘤都强(P<0.01),而鳞癌与恶黑MC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MC反应是机体对抗肿瘤的一种形态表现。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我国皮肤鳞状细胞癌(skinsquamous cell carcinoma,SSCC)是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肿瘤,本文运用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技术研究癌间质对癌分级的影响。方法:将91例SSCC制备成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癌间质中免疫活性细胞,包括CD68阳性的巨噬细胞(Mφ)、IL-2R/CD25α阳性的淋巴细胞(LC)、CD117阳性的肥大细胞(MC),细胞外基质中纤维连接蛋白(fibrinectin,F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ienases,MMPs)MMP-9、MMP-2及CD34阳性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其与SSCC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SSCC癌巢周围间质中均有免疫活性细胞反应,各种免疫活性细胞量均与癌分级呈负相关(P〈0.01);SSCC中FN表达有3种形式,其中细胞FN和基膜FN的减少在癌不同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间质FN表达在不同分化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P-2、MMP-9在癌细胞与间质细胞中均有分布,并在癌细胞浸润前缘及癌细胞与间质细胞接触处明显增多,在癌终末分化的角化珠中未见分布。癌中MMP-2、MMP-9表达增强与SSCC分级呈正相关(P〈0.01)。MVD与癌分级呈正相关(P〈0.01)。结论:在SSCC中癌间质构成了癌生长的环境,显著影响与癌分化相关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0.
陈海滨  王立姣  赵鹏  赵建军  谭超 《西部医学》2022,34(2):235-239+244
目的 探讨内皮PAS结构域包含蛋白-1(EPAS-1)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中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在我院确诊为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的患者共78例,留取术后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留取距肿瘤标本肉眼可见的边缘>3 cm的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中EPAS-1及观察组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分析其临床意义;选择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系和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HK-2细胞系,应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PAS-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T-PCR)检测EPAS-1 mRNA 的表达。选择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系,建立小干扰RNA EPAS-1(siRNA EPAS-1组),并设立786-0细胞系的空白对照组(NC组),Western Blot检测PCNA蛋白,应用RT-PCR法检测PCNA mRNA。 结果 观察组中EPAS-1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PAS-1的阳性率在不同Fuhrman分级、肿瘤最大径及PCNA增殖指数的表达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有无肾窦累犯、不同性别及年龄分组的表达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PAS-1的表达与生存时间有关(P<0.05)。人肾透明细胞癌786-0细胞系中EPAS-1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HK-2细胞系(P<0.05)。siRNA EPAS-1组中PCNA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NC组(P<0.05)。 结论 EPAS-1在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中表达明显升高,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的表达有差异。EPAS-1可能对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有一定作用。检测EPAS-1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及nm23在不同外阴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了解PCNA指数及nm23蛋白表达与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正常外阴上皮、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CNA及nm2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nm23蛋白均在正常外阴上皮、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外阴鳞状细胞癌较VIN及正常外阴上皮显著降低(P<0.05),不同级别VINnm23蛋白阳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NⅡ、Ⅲnm23蛋白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癌与中分化癌及高分化癌与低分化癌之间nm23蛋白表达的阳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nm23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原发灶nm23阳性值与转移灶nm23蛋白阳性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无转移者原发灶与淋巴结有转移者原发灶nm23蛋白阳性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蛋白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而与绝经状态及年龄无关.对PCNA在不同外阴组织表达进行检测表明正常外阴上皮、VIN及外阴鳞状细胞癌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指数随VIN级别的增加而升高,VIN Ⅰ与Ⅲ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INⅠ与Ⅱ及VINⅡ与ⅢPCN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阴鳞状细胞癌PCNA指数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升高,其中Ⅰ、Ⅱ级PCNA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Ⅲ级与Ⅰ、Ⅱ级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有转移者原发灶PCNA指数较淋巴结无转移者原发灶PCNA指数明显升高,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有转移患者PCNA指数在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灶较原发灶高.PCNA指数随着外阴鳞状细胞癌临床期别增加而升高(P.<0.05),Ⅰ期与Ⅳ期PCNA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及绝经状态对PCNA指数无影响,死亡患者nm23蛋白阳性值低,PCNA指数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PCNA指数较正常外阴上皮高而nm23蛋白表达降低,在外阴鳞状细胞癌中,随着组织学分级增加,PCNA有升高趋势,nm23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反之亦然.Nm23蛋白的表达与肿瘤转移呈负相关,PCNA指数与肿瘤转移呈正相关,故对于PCNA指数高,而nm23蛋白表达阴性的未转移病例应加强随访,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6例皮肤混合瘤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①导管内层细胞对EMA呈阳性表达。②导管外层细胞对Desmin、S_(-100)、Vimentin均呈阳性表达、③实性巢细胞及间质散在游离细胞的免疫组化结果同导管外层细胞、免疫表型提示肿瘤可能来自间质散在游离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鳞癌的细胞角蛋白 ,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产物表达的差异性 ,对研究肿瘤局部生长环境对肿瘤实质细胞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 69例不同部位鳞癌 (皮肤鳞癌 9例、鼻咽鳞癌 10例、喉鳞癌 12例、食管鳞癌 14例、宫颈鳞癌 12例、肺鳞癌 12例 )的细胞角蛋白 (cytokeratin ,CK)、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r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 ,PCNA)基因产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皮肤、食管鳞癌多为高分化鳞癌 ,鼻咽、肺鳞癌多为低分化鳞癌 ;CK在不同部位鳞癌的表达由强到弱依次为皮肤、食管、喉、宫颈、肺 ;CK阳性细胞在皮肤、食管鳞癌组织中由癌巢周边到中央表达逐渐增强 ,CK阳性细胞在鼻咽、肺鳞癌组织中散在分布 ;高分化鳞癌较低分化鳞癌表达强。PCNA的表达在鼻咽、肺鳞癌明显强于皮肤、食管鳞癌 (P <0 0 5)。PCNA阳性细胞在皮肤、食管鳞癌组织中主要位于癌巢周边 ;在喉鳞癌中位于癌巢的周边到中层 ;在鼻咽、宫颈、肺鳞癌中从癌巢周边到中央弥散分布。结论 :不同的生长环境可能对鳞癌的分化、增殖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万慧颖  徐敏燕 《四川医学》2011,32(7):976-978
目的检测生存素(Survivin)、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皮肤混合瘤中的表达,探讨它们在皮肤混合瘤发病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22例皮肤混合瘤的石蜡包埋组织及1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TGF-α和PCNA的表达。结果 Survivin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α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NA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urvivin、TGF-α和PCNA在皮肤混合瘤组织中均呈高表达,其与皮肤混合瘤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基底细胞癌组织中β-连环素和PTEN蛋白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基底细胞癌和2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β-连环素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皮肤基底细胞癌组织中β-连环素的异常表达率(70.0%)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12.0%)(P=0.000);PTEN蛋白阳性表达率(60.0%)低于正常皮肤组织(92.0%)(P=0.014),PTEN蛋白的表达与β-连环素的异常表达相关(P<0.05).结论:β-连环素的异常表达和PTEN蛋白的低表达在基底细胞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桂珍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112-113,153
目的探讨CyclinE、p27、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yclinE、p27、p53,分析三者表达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Cyclin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皮肤,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强(P〈0.05);p27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皮肤,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而减弱(P〈0.05);CyclinE表达与p53表达呈正相关,与p27表达呈负相关。结论CyclinE、p5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上调,p27表达下调,三者与皮肤鳞状细胞癌分化程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阳桂丽  钟先荣  胡碧清  聂洪华 《广西医学》2012,34(9):1191-1192,1195
目的 探讨皮肤毛发上皮瘤与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CD10、CK15在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毛发上皮瘤34例和基底细胞癌40例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染色的比较.结果 皮肤毛发上皮瘤与基底细胞癌虽然临床及病理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免疫组化CD10、CK15在两者中的表达方式不同.毛发上皮瘤基底样细胞绝大部分不表达CD10,34例中仅3例散在少许阳性;而基底细胞癌癌细胞绝大部分表达CD10阳性率为85.00%(34/40).34例毛发上皮瘤CK15阳性率为61.76%(21/34),基底细胞癌几乎不表达CK15,40例基底细胞癌中仅2例散在少许阳性.结论 皮肤毛发上皮瘤与基底细胞癌较易混淆,诊断需谨慎,必须结合临床及病理综合考虑,免疫组化标记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分布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6例胃癌组织中TAM的表达,观察TAM在胃癌组织中的分布与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胃腺癌组织及癌间质中均有大量的TAM浸润,且癌间质组织中TAM表达高于癌巢组织(P<0.01)。Ⅰ+Ⅱ期癌巢组织内TAM表达高于Ⅲ+Ⅳ期(P<0.05),但I+Ⅱ期癌间质组织中TAM表达低于Ⅲ+Ⅳ期(P<0.01);Ⅰ+Ⅱ期癌巢TAM/癌间质TAM的比值高于Ⅲ+Ⅳ期(P<0.05)。与癌巢TAM低表达者比较,癌巢TAM高表达者复发率低,5 a生存率高(P<0.05)。与癌间质TAM低表达者比较,癌间质TAM高表达者复发率高,5 a生存率低(P<0.05)。癌巢/癌间质TAM比值越大,复发率越低,5 a生存率越高(P<0.05)。结论癌巢组织TAM、癌间质组织TAM及癌巢/癌间质TAM比值可作为临床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4(TIMP-4)在基底细胞癌(B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原位杂交法检测MMP-2和TIMP-4在15例BCC及1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原位杂交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BCC癌旁间质MMP-2表达较正常皮肤真皮增高(t=6.71,P<0.01),癌旁间质TIMP-4表达较正常皮肤真皮增高(t=8.65,P<0.01),癌旁间质TIMP-4/MMP-2比值较正常皮肤真皮增高(t=2.52,P<0.05)。部分BCC癌细胞有MMP-2表达,未见癌细胞有TIMP-4明显表达。正常人皮肤表皮无MMP-2和TIMP-4表达,正常人皮肤真皮仅见MMP-2和TIMP-4的弱阳性或阴性表达。结论MMP-2的表达可能与基底细胞癌的生长和侵袭有关;TIMP-4可能抑制MMP-2的活性,从而抑制BCC的侵袭和转移;TIMP-4/MMP-2比值升高可能是抑制BCC侵袭和转移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变过程中p53、BrdU、P21waf1和PCNA 蛋白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P21waf1、PCNA及S期细胞标记指数(BrdU)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对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食管活检组织179例(正常上皮31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117例,不典型增生(DYS)31例)、食管癌手术切除标本26例以及同一个体食管癌手术标本37例及相应癌旁组织中(正常上皮7例,BCH 29例,DYS 23例)p53、PCNA、BrdU和P21waf1进行检测.结果: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病理形态学相似的食管正常、各级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p53、P21waf1、PCNA和BrdU蛋白表达变化相似.随病变程度加重,PCNA、p53和BrdU阳性细胞数均呈上升趋势,但P21waf1呈下降趋势(P<0.05).BrdU阳性表达与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化程度、肿瘤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p53蛋白表达与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其他指标无关;P21waf1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有关(P<0.05);PCNA的表达与细胞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食管癌变过程中存在相似的分子变化.在食管癌变过程中p53蛋白可能起重要的促进细胞增生的作用;P21waf1可能是一个重要的保护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