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分析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援非期间收治的中风后偏瘫性肩部疼痛患者7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行针灸治疗,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徐磊  华启海  阎兴洲  江勇  王敏 《中华全科医学》2016,14(10):1745-1747
目的 观察针灸结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为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中风偏瘫患者53例,所有病例均来源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急诊内科的住院患者。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8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治疗,2组均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运动功能(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简称FMA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选择统计软件SPSS 19.0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与处理。 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治疗组的FMA评分和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FMA评分和ADL评分在组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针灸、康复训练均对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有效,提高了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而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较单纯的康复训练更有效,能更好地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筋辨证刺法对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肩痛患者3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治疗组通过患者肩关节周围筋结点的分布规律进行辨证分型和针刺治疗,对照组选取传统穴位进行针刺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经筋辨证的取穴针刺治疗在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的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基于传统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述的中风后遗症偏瘫,均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半身不遂,用针灸辨证治疗,效果满意,现将自1980年以来,门诊资料收集较全的100例,小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男66例,女34例。脑溢血26例,脑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报》2013,(9):1363-1364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治疗中风中经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6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有效率为76.2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经络缺血性中风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络辨证在针灸治疗中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11年10月-2013年2月入住荣成市中医院针推科的48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观察组在中药治疗基础上加针灸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以及偏身感觉、口眼歪斜、肌力恢复时间等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经络辩证针灸治疗能有效提高单纯中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古代文献对经络辨证的记载及其在针灸治疗中风中的应用,强调了经络辨证作为一种辨证方法,结合脏腑辨证及气血辨证,更能体现中医的整体观,同时为针灸治疗中风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整理分析近10年针灸治疗卒中后肩痛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探索其组穴规律,为临床组穴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9年9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维普(VIP)和PubMed数据库中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卒中后肩痛的国内外临床研究文献,建立Excel处方数据库,对常用腧穴及其归经、分部、属性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4篇,选用腧穴84穴,从选穴角度分析,常用于治疗中风后肩痛的腧穴依次为肩髃、曲池、肩贞、肩髎、外关等;从经络角度分析,使用率较高的经脉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等;从腧穴集散角度分析,取穴主要集中在上肢部;从特定穴角度分析,选用频次最多的为交会穴;从配穴选穴角度分析,纳入文献以辨经取穴、辨证取穴为主。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肩痛选穴组方以循经取穴、局部取穴为主,结合远部取穴,并注重特定穴及经外奇穴的搭配,配穴取穴考虑辨经、辨证相结合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埋针治疗对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中风偏瘫后肩痛病人168例,将病人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4例。观察组给予埋针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1次1日。1个月后比较2组病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PSQI)及治疗有效率和病人满意度。结果:2组病人治疗后VAS、PSQI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病人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P<0.01);观察组病人满意度为94.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14%(P<0.01)。结论:埋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减轻病人血液循环障碍,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针灸配合运动对中风后偏瘫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 6 0例中风后偏瘫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 30例。康复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针刺及运动康复法治疗。并与单纯用药物治疗的对照组 30例作疗效对比。结果 :经平均 1个月治疗后 ,康复组总有效率为 6 0 % ,对照组为 4 0 %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针灸配合运动康复治疗中风偏瘫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12.
《中医学报》2013,(11):1761-176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肢体痉挛评分为(32.12±5.24)分,运动功能评分为(76.43±8.53)分,生活质量评分为(84.32±9.32)分;对照组肢体痉挛评分为(68.53±7.35)分,运动功能评分为(62.32±6.7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2.16±8.21)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肢体痉挛、运动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的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总结整理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现状。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临床治疗和机理研究两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的文献进行综述,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结论:研究已证实针灸能够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状态,疗效肯定、取穴灵活、方法多样,但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6.
查阅相关文献,从针刺(体针、头针、电针、耳针、芒针)、灸法、针灸结合、针药结合及综合疗法等5个方面对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但存在取穴混乱、样本量少、疗效评价标准不一等问题,在今后研究中应针对上述问题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综述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on,PSD)的研究近况,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方法:共综合了26篇相关文献的内容,先分析中风后抑郁症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认为负性生活事件、病灶3个以上、心血管病史、抑郁症史为最有意义的相关因素,又探究了中风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再对各种针灸治疗方法进行综述。结果:众医家多采用辨证取穴、特定针刺法、特殊取穴法、电针治疗和综合疗法等,多选取头部的百会、神庭、头维、本神、风池,配合内关、太冲、神门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无副作用、经济安全等优点。但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目前尚未完善。强调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有效性、优越性,并对优选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针灸疗法作了探讨。总结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治疗及研究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超微针刀加拔罐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为本方法治疗中风后偏瘫肩痛提供可靠的临床证据。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病房收治的138例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治疗组68例,给予超微针刀加拔罐治疗;对照组70例,给予常规针刺。2组均隔日治疗1次,治疗6次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上肢Fugl-Meyer、日常生活能力(ADL)、疼痛视觉VAS评价量表、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对2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超微针刀加拔罐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ADL、Fugl-Meyer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且治疗组ADL、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生存质量各指标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超微针刀加拔罐可有效治疗中风偏瘫肩痛,可显著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针对中风偏瘫患者,讨论实施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年份为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患者总计160例。将160例中风偏瘫患者,应用抽签的方法,随机划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中风偏瘫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针灸方法完成;观察组中风偏瘫患者,其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针灸方法结合康复医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0例,占比50.0%;有效37例,占比46.25%;无效3例,占比3.75%,总有效率为96.25%。对照组患者显效37例,占比46.25%;有效32例,占比40.0%;无效11例,占比13.75%,总有效率为86.2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显著。结论中风偏瘫患者治疗过程中,针灸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保持时间并不长,容易表现反复。结合康复医学治疗后,可以最大限度的对患者病情进行消除,降低了反复的概率,提高了患者康复水平,对患者生活质量提升有所保障,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临床证候的麦现虽然错综复杂,但究其原因,则不外乎脏腑、经络功能的失调。针灸治病,就是根据脏腑、经络学说,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将临床上各种不同的证候加以归纳分析,以明确疾病的部位,是在经络、脏腑、在表、在里;病症是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在此基础上进行配穴处方。决定是针、是灸、是补、是泻,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脏腑功能平衡协调,而达到治愈病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