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林靓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7):2359-2359
1病例报告 郑某某,男,63岁,2013年12月10日就诊。10余年来时觉皮肤瘙痒,曾诊断为老年皮肤瘙痒症,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治疗。3个月前腹股沟、阴囊部出现红斑、丘疹、潮湿,日夜瘙痒。初诊医生诊断为阴囊湿疹,外用皮质类固醇软膏治疗2个月余未愈。  相似文献   

2.
杨新蕾  江碧川 《中原医刊》2007,34(17):75-75
1病例资料 患儿,男,2岁,因热液烧伤全身多处疼痛哭闹3h入院,入院诊断为“热液烧伤28%,Ⅱ度,全身多处”,入院后给予抗炎补液等治疗,创面逐渐缩小,于烧伤后1周患儿出现夜间瘙痒,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考虑与创面愈合有关,未加以重视处理,患儿夜间瘙痒逐渐加重,并且在腰背部创面周围出现小皮疹,由于其它创面大部分愈合,考虑创周湿疹可能,给予皮炎平软膏外用,效果不佳,腹部、背部创周逐渐出现结节,  相似文献   

3.
一般情况: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6个月- 60岁。发病时间:7-15天25例,16-30天15例,1-2个 月6例,3-4个月2例,5-6个月2例。 误诊情况:误诊为湿疹、皮炎10例,皮肤瘙痒症15例, 虫咬皮炎、脓疱疮各5例,虱病5例,荨麻疹及脂溢性皮炎 各5例。 讨论 误诊原因:随着人民卫生水平的提高,疥疮已经不常见  相似文献   

4.
疥疮70例误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 8种特殊类型的疥疮的误诊原因及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疥疮误诊 7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误诊率最高为婴幼儿及老年型两种临床类型。分别占误诊病例的 5 1.4 3%和 2 0 %。其中被误诊为婴幼儿湿疹和皮肤瘙痒症发生率最高 ,分别占 4 8.5 7%和 2 2 .86 %。结论 疥疮虽有 8种难认的特殊类型 ,但主要皮损临床特征不变 ,只要抓住皮疹向阴性、亲皱性两个特点进行全面体格检查 ,结合接触传染史 ,疥疮的误诊率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疥疮是由疥螨引起的常见皮肤病,近几年来疥疮发病率明显增加,有的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6.
7.
曲增君  曲志敏  盛芳 《安徽医学》2005,26(5):399-399
例1 男,9个月。因双上肢及腹部发红伴痒感2月来院就诊。病儿曾去多处医院求医,均按湿疹治疗无好转。皮肤科检查:颈、双肘部、下腹股内散发红色丘疹约小米粒大,双手指间散在几个小米粒大的水疱。显微镜检查:母子均发现疥虫,诊断疥疮。治疗:母子均用肥皂洗澡后,再用百部100g煎水涂擦,擦干后再外涂优力肤霜。每天1次,连用4天后洗澡,更换内外衣服及床单、被套。10天后复诊,症状体症消失,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8.
9.
徐艳玲 《吉林医学》2006,27(11):1398-1398
患者女,孕2产0。因孕374/7周,全身搔痒,于2004年4月22日入院。产检血压:120/80mmHg。腹部散在针尖样皮疹,宫高32cm,腹围96cm。胎位ROT。胎心144次/min,先露头,宫颈未展开,胎膜未破,胎儿估计3200g,胎心监护“NST有反应型”。实验室检查,肝功能SGPT46,SGOT正常,胆酸22ml/L,予地塞米松治疗。患者进行性周身搔痒。影响睡眠,虽实验室诊断依据不足,但临床体征明显。拟诊ICP于2001年4月26日(孕381/7周)施剖宫产术。以ROT取出一活男婴,Apagr评分10分。体重3860g。新生儿舌尖部血管瘤。  相似文献   

10.
李庆兰 《海南医学》1995,6(2):106-107
笔者于1993年7月─1994年7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对被基层医疗单位,误诊为各种疾病的婴儿疥疮50例,进行了调查,现将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一股资料误诊的50例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3个月以下7例,4-6个月13例;7个月以上30例;病程最短7天,最长3个月,平均见天。2.误诊疾病50例中,误诊为痒疹17例、湿疹15例、脓清疮如树,丘疹性等麻疹3例,其他5例。3.讨论3.1疥疮易误诊的疾病:据本组误诊的病种,可看出:当婴儿疥疮的红色小丘疹、丘疤疹,小水癌发于四肢伸侧时,易误诊为早发性痒疹、丘疹性事麻疹;皮损继发湿疹样变,易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疥疮误诊的原因。方法对70例疥疮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由非皮肤专业医生诊治的最多(占78.57%);(2)初诊前患者或其家属自行给予皮质类固醇霜有12例(占17.14%);(3)初诊时均未询问有无传染病接触史;(4)误诊率最高的为婴儿43例(占61.43%),其中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最高,为36例(占51.43%)。结论疥疮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医生对疥疮病的诊治水平,增强公众对皮肤病的就医意识,避免自行用药,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疥疮误诊的原因.方法 对70例疥疮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由非皮肤专业医生诊治的最多(占78.57%);(2)初诊前患者或其家属自行给予皮质类固醇霜有12例(占17.14%);(3)初诊时均未询问有无传染病接触史;(4)误诊率最高的为婴儿43例(占61.43%),其中婴幼儿湿疹的发病率最高,为36例(占51.43%).结论 疥疮误诊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医生对疥疮病的诊治水平,增强公众对皮肤病的就医意识,避免自行用药,可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52岁,因面颈及手背起皮疹到其他处诊治无效来诊。一月前,面颈及手背起皮疹,到其他处诊断为“湿疹,”给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加维生素C,外用尤卓尔,无效,来门诊就医。患者为建筑工程师,常到室外现场办公,发病前曾频繁到工地指导工人焊接技术,无服药及接触其它物质的历史。查体: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4.
1 一般资料 患者,男,29岁.因全身红斑、结节伴痒2月入院.于2月前食海蟹后,全身出现大小不一风团伴痒,不烧,反复搔抓后部分呈结节状,部分溃烂.曾以"神经纤维瘤"住他院治疗二周,全身皮疹溃烂部分消失,但结节无变化,因反复搔抓局部皮肤增厚,肿痛,以面部皮肤为甚.既往体健,否认有麻风接触史.体查: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双眼睑水肿,睁眼困难,面部红肿,见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小红色结节,四肢、躯干散在暗红色,大小不一斑块,有抓痕,双手大鱼际肌中度挛缩,头发、眉毛稀疏,余无特殊.诊为:泛发性湿疹.予以抗炎、抗过敏、激素治疗20天无效,面部结节部分出现溃烂,渗液不止,且结厚血痂.皮疹分泌物及血清镜检见大量抗酸杆菌,病理确诊为麻风(瘤型),转至麻风病院治疗.  相似文献   

15.
二期梅毒疹误诊为湿疹1例赵学良(潍坊市人民医院皮肤科261041)患者,男,46岁,干部。1995年10月18日双上肢出现无痒性淡红色斑疹,逐渐增多至躯干四肢,颜色逐渐变深。发病后1周诊为湿疹给予抗组胺药口服,外用炉甘石洗剂治疗无效,且皮疹继续增多。...  相似文献   

16.
麻风作为一种慢性传染病,目前发病率低,病例少见,现将我科误诊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田××,男性,29岁,湖南永顺人。因颜面,四肢,躯干结节2年,反复溃烂10个月;1996年3月15日入院。患者两年前开始于颜面,四肢及躯干处出现红色或棕褐色突起之结节;表面光滑,散在分布,微庠;其后颜面陆续出现新结节或浸润斑块。1995年5月始,颜面皮损破溃,渗液。在外院多次以“神经纤维瘤,湿疹”治疗;疗效不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25岁,因颈痛2年,加重6个月伴四肢麻木无力3周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觉颈痛。在当地医院予口服“消炎止痛类”药物治疗。疼痛消失,其后饮酒可诱发颈痛,自服“芬必得”等药物可缓解。1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锁骨上有一肿大的淋巴结.无不适。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检术,诊断为“右锁骨上淋巴结良性肿瘤”(未带病理报告),未予重视。术后予抗感染治疗.切口愈合良好。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觉颈痛加重。呈持续性钝痛,口服“芬必得”仅可暂时缓解疼痛,且出现四肢瘙痒。  相似文献   

18.
19.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5岁,因颈痛2年,加重6个月伴四肢麻木无力3周入院。2年前无明显诱因感觉颈痛。在当地医院予口服“消炎止痛类”药物治疗,疼痛消失,其后饮酒可诱发颈痛,自服“芬必得”等药物可缓解。1年前患者无意中发现右锁骨上有一肿大的淋巴结,无不适,在当地医院行淋巴结活检术,诊断为“右锁骨上淋巴结良性肿瘤”(未带病理报告),未予重视。术后予抗感染治疗,切口愈合良好。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觉颈痛加重,呈持续性钝痛,口服“芬必得”仅可暂时缓解疼痛,且出现四肢瘙痒。3个月前,患者出现低热,偶有咳嗽,无胸痛、咯血,双侧上肢渐感…  相似文献   

20.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29岁。因全身红斑,结节伴痒2月入院。于2月前食海蟹后,全身出现大小不一风团伴痒,不发热,反复搔抓后部分呈结节状,部分溃烂。曾以“神经纤维瘤”住他院治疗2周,全身皮疹溃烂部分消失,但结节无变化,因反复搔抓局部皮肤增厚、肿痛,以面部皮肤为甚。既往体健,否认有麻风接触史。查体:一般情况好,皮肤、巩膜无黄染,双眼睑水肿,睁眼困难,面部红肿,见大量黄豆至蚕豆大小红色结节,四肢、躯干散在暗红色、大小不一斑块,有抓痕,双手大鱼际肌中度挛缩,头发、眉毛稀疏;余无特殊。诊为泛发性湿疹。予以抗炎、抗过敏、激素治疗20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