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叶天士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温病条辨>:"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温热之邪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先病始于太阴肺经,故治肺乃为首.肺主皮毛司呼吸,为气之主.其病则为卫分表证,或为肺经本脏病.临床上的表现,往往有以卫分表证为主,或以肺气不宣为主,或以肺热津伤为主等不同类型.  相似文献   

2.
风(風)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从小篆、隶书到近代的繁体字中都是从虫,凡声。从这个風字当中可以解读出古人对这个風字的两点含义,或者可以说風的两大特性:一曰主动,一曰主和。"池"字是由"水"和"也"字构成。"水"字在汉代以前均是用水的形体来表示的象形字。风池穴主要可以治疗三个脏腑——肝、胆、肾的病变。胆主相火,肝主疏泄,均主春升之气。肾中阴阳主为人体一身阴阳之根本。  相似文献   

3.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而治亦不同。现将厥阴风气、少阴热气、太阴湿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文献的筛查梳理,探讨"脾主五脏之气"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收集古代文献及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从脾论治"五脏相关疾病的临床文献,分别从理论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脾主五脏之气"着重于从整体角度研究机体的功能活动,与中医理论的"整体观"相一致,临床上"从脾论治"五脏相关疾病均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结论:文章通过中国古代思维方式阐述"脾主五脏之气"理论的哲学自然基础,结合历代医家的理论诠释及现代临床试验,体现了"脾主五脏之气"学术思想对临床治疗的理论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5.
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之《伤寒论》,不仅理、法、方、药丝丝人扣,且遣药组方,力戒偏颇。常将其性质与作用迥然相反的药物恰当组合,熔为一体,达到相成的治疗作用。据初步统计,《伤寒论》所列112方(除重复和决方外),以此配伍者,竟达50余方。兹就此用药规律,作如下浅探。l$温并用"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寒温并用,清温兼施。主用于寒热错杂之症。亦可用于阴阳格拒药不得进者,在大剂温热药或寒凉药中,加人少许药性相反的寒凉药或温热药,以起引导作用。即所谓"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例如半夏泻心沥,主治小柴胡汤证误下之后,…  相似文献   

6.
通过辨析"外"之概念,进一步探讨"肾为之主外"的含义,从肾与体表的关系、肾与一身之气的关系和肾与神的关系阐述"肾为之主外"的意义。肾与体表的关系体现在肾主体表官窍,即肾主一身之"表"与"窍";肾主一身之气体现为肾主生发元气、肾为诸气之根本,以及肾主正气、卫气生于肾;肾与神的关系表现为肾主神智、肾主情志,肾作为神化生于内的根本和彰显于外的动力成为情志发生和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肺气虚证与呼吸功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为娇脏,在五行属金,为魄之处、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中藏经>也指出:"肺者,生气之源."可见,肺与气关系之密切.而<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说:"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可知"气乃生之本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由此可见,肺气对人体的重要性,而肺气虚证无疑也是临床的常见证候,亦是研究的重点证候.  相似文献   

8.
提出中医理论建构史的概念,并由《难经.二十二难》"气主呴之"被误引为"气主煦之"这一案例入手,从医学思想史的视角梳理有关文献,指出误引现象与建构气主温煦理论的需要有关,而气主温煦理论的提出与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的背景有关。当代中医理论建构面临着遵从古义与融会新知难以两全的困难,引用古语、变更古义的做法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应该还原其本来面目、先理清自身体系、立足于原始创新以推动中医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六气淫胜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亢盛。六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司天之气主司上半年的气候变化,在泉之气主司下半年的气候变化,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由于每年六气的盛衰不同,所以每年的气候、物候及疾病各具特点,故治亦不同。现将少阳火气、阳明燥气、太阳寒气淫胜的用药规律浅析如下。1少阳火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岁少阳在泉,火淫所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中叶,温热病学家叶天士首创卫气营血辨证,用以概括温热病的层次深浅,传变规律,治疗大法,确定了中医诊治温热病的准绳,推动了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贡献无疑是很大的。叶氏提出:“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为血,在卫汗之可也,到  相似文献   

11.
正银翘双解散是由银翘散加味组合而成。银翘散是清代温病学派大家吴鞠通先生代表名方,原载《温病条辨》上卷篇。原文讲:"太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中剂银翘散主之。"药物组成:连翘一两,金银花一两,桔梗6钱,薄荷6钱,竹  相似文献   

12.
太阳名相繁多,然其要则在于主水,太阳病见证百端,提其纲则不外乎水之升降循环障碍,故治太阳者,唯治其水也。且乎天地人身虽分六经六气,挈其邻不过一水火尔,太阳禀火之气而司水之循环,故虽一太阳,而六经皆在其中矣。此或为仲景论太阳之大要也。  相似文献   

13.
再论"肾主水液"之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肾主之水,《内经》有两种说法:一指人体水液,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一指人体津液,如《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藏,主津液”。至于水、津、液之间,到底有何内在联系与区别?分而言之,清者为“津”,可化为气,属阳;浊者为“液”,可化为水,属阴;“循津液而流者”  相似文献   

14.
《内经》中阳气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检出了《内经》16 0篇中“阳气”二字连读者 138处 ,分为 10 2条分析了它们的涵义 ,归纳出《内经》中阳气的基本涵义 :①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的气 ,与阴气指代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的气相对 ;②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 ,与阴气指代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相对 ;③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 ,与阴气主要指代寒凉之气相对。并在此基础上 ,推出阳气的基本概念 :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 ,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同时指出人体阳气与一身之气是不同的概念 ;阳虚不能称为气虚 ,也不能说成是气虚的发展 ;“阳与气合称为阳气”是悖论。  相似文献   

15.
一、温热毒邪属于戾气 现行《温病学》三版教材把“温热毒邪”作为与戾气并列的病因(四版征求意见稿与此相同),其所引起的疾病即各论中的温毒,包括大头瘟、烂喉痧两个具体病种。 在戾气之外提出“温热毒邪”既有理论失误,又有逻辑混乱。人们知道,有关这类病因,王叔和提出过时气,异气,巢元方提出过乖戾之气,吴又可综合各家之长提出了杂气,疫气、戾气等。其致病都有传染与流行的特点。尤其是吴氏论述疫病最详。他认  相似文献   

16.
刘磊  张怀亮  牛媛媛 《中医学报》2019,34(3):457-460
不寐时君火过旺的原因是相火妄动,不能寄于肝肾之阴,如油灯耗尽,灯头、灯芯干灼,灯火短暂变亮。肝胆之气推动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如灯油一样上济于灯头,而灯芯所在的空间正是三焦之所在。"油灯理论"可把不寐分为肾水不足型,需大补肾水,相当于添加灯油,上润肝肾,起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作用;肝阴不足型,需滋阴清热,疏肝和胃,相当于添灯油、润灯芯,并引之上润于灯头,则心火必减,引阳入阴而能安睡;心阴不足型,需心、肝、肾三阴并补,相当于对一个油灯同时添灯油、润灯芯和灯头。  相似文献   

17.
湿自长夏而来,虽为阴邪,然而也是火热所生之物,因此同时蕴含阴阳之性,往往容易与温热和暑热相兼。从哲学范畴看,湿源于阳热对土中水的气化,与水、土和太阳有着密切关联。中医对湿的认识在《黄帝内经》中得到完善。"湿"具备双重属性,既有利民生之性,也有致病之性,同时扮演着自然产物(如气候、环境)、生命化生者、邪气和致病因素等角色,蕴含着湿润、迟缓、黏滑、重浊、趋下等义,具有发病隐匿、广泛、急骤等特性。人体内的湿一方面源于外湿的侵入,另一方面源于脾主运化的失司。  相似文献   

18.
<正> 脾胃生理特性与功能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以气机升降而言,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根据阴阳二气性质,阳气主升阴气主降,但脾胃之气升降与此相反。因为人体脏腑之气属阴者主升,属阳者主降,阴阳之气相互交感,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故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从功能而论,胃主受纳水谷,纳则贵下行故胃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特点温热潮湿,依中医"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治则,又受西医抗生素治疗的影响,该地区治疗肺病以使用清热解毒寒凉药为主,常用"黄芩、金银花"之类,而"麻黄、桂枝"之类辛温热药则因惧其温热之性而少有人使用。然而临床上当用温热药之肺病不在少数,医者应以"有是证,用是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为原则,不必拘泥于"三因制宜",更不应中药西化而妄用寒凉。  相似文献   

20.
正李玉贤主任属国家第五批老中医专家,从医济世40余年,在内科杂病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李师临证重视四诊合参、中西互鉴、经方时方并用;强调疑难病诊治,慎遵八纲;杂病用药,次第更迭,认准经纬。循前贤之主张"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药"。对外感热病治疗更有独到之处,下面将其灵活应用"银翘散"的临床经验总结整理如下。银翘散源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1],是吴氏总结叶天士治疗温病表证之主方,专为治温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