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集束化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头痛程度、功能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7 d后,观察组头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观察组卡式(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18.18%(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减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症状,改善患者预后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干预对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早期手术的预后及并发症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5例,均在早期行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预后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GOS评分、VAS评分、大脑中动脉流速(Vm)显著低于对照组,颅内压恢复正常时间、头痛缓解时间也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Hunt-Hess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手术后,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患者头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78例行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不同护理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39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9例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头痛程度、疾病恢复效果、负面心理评分。结果:实验组头痛程度及焦虑、抑郁评分较对照组低,疾病恢复效果较对照组高,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不仅可改善头痛、提高病情恢复效果,又能缓解不良心理,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联合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成甲组和乙组,各30例。给予甲组健康教育,乙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循证护理。结果:乙组患者的认知(85.13±6.31分)、智力(83.51±5.96分)、日常活动能力(89.30±6.11分)等评分都明显高于甲组(70.69±5.63、69.63±6.01、71.51±5.88分),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健康教育与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恢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治疗的8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综合性护理。对比两组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55%,低于对照组的2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早期护理干预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0月~2014年4月诊治的a SAH患者72例,按照完全随机法1∶1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规护理,研究组予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入院后2个月,研究组的短程记忆、注意力与计算力损害比率均低于对照组和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1、3、6个月,研究组MMSE与MoC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上升,DRS评分显著下降,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降低记忆力、注意力与计算力损害的发生率,促进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防治性措施。方法:选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急性期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8例。均分两组,对照组术后进行间断腰椎穿刺,观察组术后进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外引流。定期测定患者脑脊液中的溶血磷脂酸了解其与动脉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积水的关系与临床效果。结果:发病后的7d与14d,对照组溶血磷脂酸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急性期脑积水病发例数并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患者并发亚急性与慢性脑积水的概率要高于观察组,即对照组病发脑积水例数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患者发病14d的时候,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积水患者的溶血磷脂含量显著高于未并发脑积水的动脉瘤性患者,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预防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积水的产生,应早期进行腰大池持续外引流,该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脊液溶血磷脂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徐岳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6,(20):2802-2803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阴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表现。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205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70例患者DSA阴性,对照组135例患者DSA阳性,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颈强发生率及脑血管痉挛率等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吸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NSAH)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Ⅰ级、Ⅲ级Hunt-Hess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癫痫发生率、脑积水及脑梗死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积水出现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导致SAH患者DSA阴性的第一因素,DSA阴性的SAH出血患者吸烟少,临床症状轻,并发症少,病死率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该院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60 例作为迟发性脑缺血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无迟发性脑缺血患者210 例作为无迟发性脑缺血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的脑水肿、手术时机、动脉瘤位置、WFNS 分级、Hunt-Hess 分级、改良Fisher分级、低白蛋白血症、低血红蛋白、低钠血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性别、年龄、糖尿病、高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迟发性脑缺血组中度残疾+ 恢复良好率低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迟发性脑缺血组植物状态+ 重度残疾和死亡率高于无迟发性脑缺血组。结论WFNS 分级≥Ⅳ级、Hunt-Hess 分级≥Ⅲ级、改良Fisher 分级≥Ⅲ级、低白蛋白血症、低钠血症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患者的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动脉瘤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介入栓塞结合术后腰穿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观察组),并与前期30例常规内科保守治疗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察组临床疗效及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脉瘤栓塞结合术后血性脑脊液引流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8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93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因部分患者术前死亡或转上级医院治疗,实际在我院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的患者为158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实施开颅夹闭动脉瘤患者85例,对照组为实施介入栓塞动脉瘤患者73例,从并发症及预后等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总体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情(Hunt-Hess分级)与术后恢复情况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对照组并发肺部感染和脑血管痉挛分别为13.7%、16.4%,均高于观察组(4.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内观察组和对照组脑积水发生率分别为15.3%、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夹闭或介入栓塞术后其预后无明显差异,但行开颅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的机率小于介入栓塞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破裂动脉瘤夹闭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5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保守治疗,研究组给予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近期疗效、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脑血管痉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治疗5 d后,研究组的IgA、IgM、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73.1%,高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两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5 d后,两组的大脑前、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疗前,但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5%,低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痉挛持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不仅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观察循证护理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应用循证方法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确定需循证的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支持;将循证护理应用于66例实验组患者,同一般护理组(对照组)57例对比患者的并发症和预后.结果 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预后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循证护理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改善患者顸后,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早期应用循证护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与研究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4例脑动脉瘤栓塞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27例,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施行全程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护理后的护理效果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几治疗总有效率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接受脑动脉瘤栓塞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运用全程护理干预治疗,疗效显著,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细节护理在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介入栓塞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细节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命质量[简明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7%(2/30),低于对照组的33.3%(1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节护理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介入栓塞术后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负性情绪评分和NIHSS评分,以及提高生命质量评分,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共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手术夹闭法治疗,给予实验组介入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预后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近期预后质量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介入栓塞技术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显著,能明显提升患者预后质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和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将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根据病灶部位分成试验组(9例)和对照组(8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试验组患者轻偏瘫和颅神经体征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脑膜刺激征、非喷射性呕吐、短暂意识不清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比较差,在临床上要加强对n-PNSAH的重视力度,避免发生漏诊误诊,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介入治疗与夹闭术治疗世界神经外科联盟(WFNS)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高分级a SAH患者7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介入栓塞治疗,观察组接受手术夹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Fisher分级、术后3个月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Fisher分级Ⅱ级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Ⅳ级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价中预后良好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Barthel指数为(82.14±6.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45±6.7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夹闭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清除颅内积血,改善神经功能预后,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改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探讨和研究在治疗过程中采取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治疗的和意义。方法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要求从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挑选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双盲对照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案进行治疗,则观察组患者则按照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方案治疗,半年后比较不同治疗措施疗效差异。结果研究数据显示,治疗后半年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过神经介入联合显微神经外科方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而且能够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改善其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杨旸  奚卓  谭旭  刘云会 《当代医师》2014,(6):803-80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夹闭39例和介入栓塞26例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手术夹闭组39例患者预后良好34例,良好率87.2%。介入栓塞组26例患者预后良好23例,良好率88.5%。两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其预后良好率没有差别。对于分级低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积极早期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