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 (如产I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 J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免疫层析方法产品用于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carbapenems resistant enterobacter,CRE)的耐药基因进行快速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住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到非重复的195株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细菌,采用PCR方法和免疫层析方法分别进行检测,以PCR方法作为金标准,对检测结果采用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评价其作为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耐药基因快速分型的性能。结果采用PCR方法检出携带KPC酶(质粒介导的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菌株136株,检出携带NDM酶(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菌株52株,5种耐药基因均未检出的7株。采用免疫层析法检出产KPC酶菌株136株,产NDM酶菌株52株,产IMP酶菌株1株,产VIM酶菌株2株,其中1株菌产KPC和IMP两种酶,2株菌产NDM和VIM两种酶,以上5种耐药均未检出的7株。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KPC酶、NDM酶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为100%,Youden′s指数为1。结论采用免疫层析法产品对于该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是否携带有KPC和NDM酶,能够准确作出诊断,可用于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的主动分型筛查。  相似文献   

3.
在各种介导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中,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是最为常见的一种。KPC为A类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通常位于质粒上,便于在细菌间传递。KPC主要分布在肺炎克雷伯菌中,也在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常见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本文就KPC的流行和分子特征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杆菌科细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的耐药机制以及同源性。方法:通过琼脂糖凝胶技术、表型检测技术与PCR扩增技术对40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结果:对40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于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具有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美平与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低于50%,其余抗生素的耐药率都达到了50%,而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与呋辛酯的耐药率已经达到了100%。结论:肠杆菌科细菌内存在的基因可以有效的对碳青霉烯酶进行翻译,并有效的使其耐药性以及同源性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4 925株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09年1~12月医院感染的各种标本,常规分离、培养,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测定,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8年版为判断标准,应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革兰阴性杆菌3 395株(68.9%);革兰阳性球菌1 530株(31.1%).出现产碳青霉烯酶的肺炎克雷伯菌(KPC)、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菌株.结论 临床常见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最高活性.临床病原菌耐药性比较严重,应加强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ICU收治的19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原菌检测结果将CRE阳性患者归为CRE组(35例),阴性者为对照组(161例)。分析CRE病原菌分布、耐药特点,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ICU患者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检出CRE阳性35例,感染率为17.86%(35/196);共检出68株CRE菌株,以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最高(52.94%)。CRE菌株对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等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耐药,对多肽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较为敏感。CRE组的年龄≥50岁、APACHEⅡ评分≥20分、ICU住院时间≥10 d、机械通气时间≥3 d、留置尿管、血液透析、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20分■、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机械通气时间≥3 d■和ICU住院时间≥10 d■是IC...  相似文献   

7.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抗菌谱最广、抗菌活性最强的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具有对超光谱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高度稳定的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重要的抗菌药物之一。随着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现象日益严重。作为临床感染最主要的病原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给全球公共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最重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碳青霉烯酶,而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是最重要的碳青霉烯酶之一。  相似文献   

8.
赵倩 《西部医学》2013,25(7):1115-1117
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s)对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这种对抗菌药物广谱耐药的机制迅速在美国蔓延,在世界各地的报道亦有增加。KPC酶可以水解所有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曲南及碳青霉烯类。产KPC酶菌株所致感染的治疗选择非常有限。因此,KPC酶介导的耐药机制的出现是全球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本文就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的研究进展及其治疗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耐药机制,探究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流行状况,建立克雷伯菌属细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数据库,以便此菌属在医院流行爆发时快速的溯源,及时控制该细菌的传播。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3月-2014年6月临床分离的300株肠杆菌科细菌,经药物敏感性实验筛选出碳青霉烯类耐药克雷伯菌属细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改良的Hodge试验分别测定其基因型和表现型,后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同源分析。结果本研究中菌属细菌的以产生碳青霉烯酶为主要耐药机制,经PFGE分析得出克雷伯菌22株,可大体分为A、B两型,数目各半。结论我院克雷伯菌属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为产生了碳青霉烯酶,因此加强对细菌耐药机制的监测有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高水平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碳青霉烯类耐药主要机制。方法:筛选对碳青霉烯类高水平耐药的阴沟肠杆菌临床分离株21株,同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这些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改良Hodge实验、Carba NP试验检测是否产碳青霉烯酶;PCR检测碳青霉烯酶类型(blaKPC、blaIMP、blaNDM、blaVIM、blaIMI、blaSPM、blaNDMOXA-23、blaNDMOXA-24、blaNDMOXA-48、blaNDMOXA-58)。结果:药敏试验显示碳青霉烯类高水平耐药阴沟肠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改良Hodge实验、Carba NP试验阳性率分别为61.9%(13/21)、90.5%(19/21);PCR扩增碳青霉烯酶基因,21株试验阴沟肠杆菌19株有扩增产物,IMP、KPC、NDM阳性率分别为23.8%(5/21)、9.5%(2/21)、61.9%(13/21),其中一株阴沟肠杆菌既产IMP又产NDM。结论:产碳青霉烯酶是临床分离碳青霉烯类高水平耐药阴沟肠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应当引起院感控制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血培养肠杆菌目细菌碳青霉烯酶。方法 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培养79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57株和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目细菌22株,按照NG-Test CARBA 5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待测菌株五种主要碳青霉烯酶[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KPC)、new delhi metallo-β-lactamase(NDM)、verona integron-encoded metallo-β-lactamase(VIM)、imipenemase metallo-β-lactamase(IMP)、oxacillinase48(OXA)-48]。碳青霉烯酶基因经PCR测序确认。结果 57株血培养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NG-Test Carba 5在15 min内检测到KPC、NDM、IMP、KPC+NDM和NDM+IMP,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100%。金山川碳青霉烯酶耐药检测试剂检测到KPC、NDM、IMP、KPC+NDM和NDM+IMP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74%和1...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2012年江苏盛泽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治疗感染患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09例住院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API系统,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年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609株,排名在前五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24.0%)、大肠埃希菌(21.7%)、铜绿假单胞菌(19.2%)、鲍曼不动杆菌(10.0%)和阴沟肠杆菌(6.4%);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为51.4%、58.3%;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95.8%-100.0%),其次敏感性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66.7%-98.6%)、米诺环素(83.3%-88.0%)、头孢哌酮/舒巴坦(83.3%-95.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3.3%-92.8%);非发酵菌属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9.2%、52.5%,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率<50%。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肠杆菌科细菌。结论:我院检出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同时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新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012年江苏盛泽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治疗感染患者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609例住院患者感染革兰阴性杆菌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细菌鉴定采用API系统,细菌药物敏感性测定采用纸片扩散法?WHONET5.6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012年共检出革兰阴性杆菌609株,排名在前5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24.0%)?大肠埃希菌(21.7%)?铜绿假单胞菌(19.2%)?鲍曼不动杆菌(10.0%)和阴沟肠杆菌(6.4%);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超产谱?茁-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51.4%?58.3%;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非产ESBLs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95.8%~100.0%),其次敏感性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有阿米卡星(66.7%~98.6%)?米诺环素(83.3%~88.0%)?头孢哌酮/舒巴坦(83.3%~95.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3.3%~92.8%);非发酵菌属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69.2%?52.5%,且对大多数抗菌药物敏感率< 50%?非发酵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肠杆菌科细菌?结论:本院检出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了解病原菌耐药性的变迁;同时临床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缓新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海南地区泌尿系感染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特点及耐药机制。方法收集海南地区4家三级综合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农垦总局医院和三亚市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3年8月门诊和住院泌尿系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分离的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225株,采用VITEK 2 compact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确证试验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和金属酶筛选(MBL)试验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菌株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确认,对于阳性菌株采用PCR扩增分别进行ESBLs、KPC酶、IPM酶和NDM-1基因型检测,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 225株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的细菌203株(90.2%),其中大肠埃希菌163株、肺炎克雷伯菌32株、产酸克雷伯菌4株、奇异变形杆菌4株;其他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22株(9.8%)。药敏试验发现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的细菌有26株,行MHT有11株阳性,MBL试验有8株阳性。经PCR扩增对阳性菌株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3株携带KPC-2基因,5株携带NDM-1基因,1株携带IPM-4基因。ESBLs基因型中TEM型占60.1%(122/203)、CTX-M型占46.3%(94/203)、SHV型占15.8%(32/203),有39株细菌同时扩增出2种及以上基因型。结论海南地区泌尿系感染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主要以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流行的基因型以TEM型多见,其次是CTX-M型和SHV型;已发现少量对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菌株,其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生NDM-1、KPC-2、IPM-4基因,临床上应引起重视,严格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以及高产AmpC 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治疗最有效的药物.近十年来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非发酵菌已成为院内感染的一个严重问题,而肠杆菌科细菌则很少对其耐药.但近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引起了世界各国抗感染专家和临床微生物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6.
陈萍  刘丁  方清永  王政  王豪  成瑶  南玲  黄庆玲 《重庆医学》2014,(26):3521-3523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该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所有发生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细菌耐药分析与1:1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性为3.6%~79.2%,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多联抗菌药物使用天数(OR=4.252)、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OR=9.729)、ICU住院天数(OR=5.228)。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缩短住院时间,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肠杆菌菌种分布及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现状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09~2010年分离到的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肠杆菌科非重复菌株共45株,测定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以及产酶表型和PCR检测产酶分子机制。结果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降低的45株肠杆菌科细菌中,17株菌对亚胺
培南中介或耐药,21株对美罗培南中介或耐药,36株对厄他培南中介或耐药,绝大多数菌株对头孢菌素类耐药。受试菌株中改
良Hodge试验阳性检出率最高(77.8%),其次为EDTA纸片增效试验(57.8%)和PBA纸片增效试验(22.2%)。blaTEM、blaSHV
和blaCTX-M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0.0%,53.3%和15.6%,同时携带2 种及以上基因的检出率为44.4%。blaIMP 基因检出率为
48.9%。4株菌(3株产酸克雷伯菌,1株阴沟肠杆菌)为blaKPC基因阳性,检出率为8.9%,且位于质粒上。结论研究发现肠杆菌
科细菌产酶是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性下降的主要机制,产碳青霉烯酶或合并多种β-内酰胺酶可引起非敏感或耐药的出现。
本研究报道了在西南地区发现在质粒携带的KPC-2型酶,可能引起不同菌种间水平传播,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8.
<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属于临床各类疾病用于抗感染的第三线药物~([1])。然而,诸多研究均已证实,由于碳青霉稀类抗菌药物长期以来的过量使用,再加上此类抗菌药物本身特性等原因,临床治疗使用中已经出现了耐药菌株~([2]),并且耐药菌株的分布范围、比例等均逐年增加。近几年我国国内研究发现,碳青霉烯类抗菌使用下的耐药菌株,主要包括三大类:肠杆菌科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该三类属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丽水市中心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感染特点、药物敏感性和碳青霉烯酶基因携带情况。 方法 收集2011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丽水市中心医院共140株CRE的临床资料并分析,Vitek 2-Compact鉴定细菌,K-B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改良Hodge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表型,PCR扩增常见的碳青霉烯酶基因KPC、IMP、VIM、NDM和OXA-48。 结果 140株CRE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占70.71%),其次为产气肠杆菌(占6.44%)和阴沟肠杆菌(占5.71%)。标本来源以痰液为主(占69.29%),其次为尿液(占12.86%)、分泌物和血液(均各占4.29%)。临床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室为主(占44.29%),其次为神经外科(占18.57%)和血液内科(占5.00%)。药敏结果提示CRE对大部分β内酰胺类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80%,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4.78%和35.43%。改良Hodge试验有127株阳性(阳性率为90.71%)。PCR扩增及基因测序比对结果提示99株携带KPC-2基因,14株携带IMP-4基因,2株携带IMP-1基因,13株携带NDM-1基因。 结论 CRE对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耐药基因以KPC为主,其次为IMP和NDM,临床应根据药物敏感性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做好院感监测及防护,以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20.
肠杆菌科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对多种抗菌药物高耐药及多重耐药,尤其是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已成为临床治疗颇为棘手的问题。为及时了解院内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们对本院2000-01~2002-12的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进行了菌群和耐药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