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煜 《医学综述》2014,20(20):3746-3748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食管炎症性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内镜表现,病理改变表现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上皮细胞。诊断有赖于临床、组织学的结合,其与胃食管反流病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作为该病的第一线用药,而对于食管功能性狭窄明显的患者,食管扩张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2.
曹毅  赵芳  杨军红 《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136-138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食管炎,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急性食物梗阻为主要表现,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则以上腹痛、呕吐和发育迟缓为主要表现,且常伴有其他过敏性疾病。Kelly等人于1995年首次报道,我国徐敬等人于1996年首次报道了食管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2例,近年来对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3.
反流性食管炎和胃粘膜脱垂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运用中药辨证施治,疗效显著.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炎症.正常人因饮食过饱、过急或饮食不节等,偶尔也会发生反流现象,一般不需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属于病理性反流,其发病机理主要为下食管括约肌功能障碍.本病常见症状为烧心,即在胃脘部或胸骨后有湿热感或烧灼感,常伴有反酸或反未消化的食物,还可出现呃逆、嗳气等症状,多发生在饱餐或饮食辛辣之后.引起烧心的主要病因是酸性反流物刺激食管所致.中医认为烧心主要是脾胃内伤或湿热,痰浊内阻中土,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病.所以和胃降逆为本病的基本治疗大法,临床辨证施治,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荆防方加减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荨麻疹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试验组患者使用荆防方加减进行治疗。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并对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进行评价,统计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细胞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临床症状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荆防方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和临床症状,降低嗜酸性粒细胞数,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5.
嗜酸性粒细胞肺部疾病(PE)是以X线胸片浸润、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典型表现的一组疾病.发病可能与变态反应有关,症状有咳嗽、气短、胸闷、哮喘等. 1 单纯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定义]单纯型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为寄生虫或者药物等引起的肺部暂时性变态反应,特点为全身症状轻微,X线胸片呈一过性肺部浸润影,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程数天到数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系统评价皮质激素治疗嗜酸性食管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1月-2008年1月)、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the excerpta medica database,EMBASE)(1977年1月-2008年1月)、Cochrane图书馆系统评价资料库(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CDSR)(2008年第4期)、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2008年第4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年1月-2008年1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年1月-2008年1月).以"皮质激素"及"强的松"、"地塞米松"、"氟替卡松"等皮质激素名称作为主题词、自由词,检索皮质激素治疗嗜酸性食管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篇随机对照研究,Jadad改良法评分>5分,为高质量文献.此研究包括36例嗜酸性食管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5例),分别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和安慰剂.发现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组织学缓解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食管远端的食管沟槽数、食管近端及远端食管黏膜嗜酸粒细胞分层现象、食管近端及远端的上皮增生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呕吐症状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与27%,P=0.04).结论 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与对照组比较,皮质激素治疗嗜酸性食管炎,具有缓解组织学,改善临床症状、内镜下表现及黏膜上皮增生的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孙苏安  田兆方  李巧群 《疑难病杂志》2010,9(1):25-27,F0003
目的探讨疑难食管溃疡性病变——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病理学表现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9例术后诊为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患者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硫堇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等。结果9例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病变特征均呈溃疡型改变,溃疡及其周围黏膜各层及肉芽组织中,见到未释放型和释放型2种肥大细胞;嗜酸粒细胞集中区也是肥大细胞聚集区。结论本病的发生与变态反应有关,病变过程中可形成溃疡,手术前易误诊为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005年7月至2015年7月14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肠镜及病理、影像学检查以及治疗效果、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临床表现多样,50%的患者发病有诱发因素,21%患者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所有患者症状中均有腹痛,其次为腹泻(36%).其主要特点为外周血、骨髓、腹水中嗜酸性粒细胞(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14例患者均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随访15天至5年,有3例复发,但无恶变患者.结论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主要为青壮男性发病.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外周血、骨髓中EC增多,胃肠道EC浸润为本病主要特征,需与急腹症及其他可引起EC增多的疾病相鉴别.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嗜酸性粒细胞是调节变应性反应的重要细胞.Chromostrope 2R染色可特异性地将嗜酸性粒细胞的胞浆染成粉红色,能够准确辨别嗜酸性粒细胞,从而反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状况[1].1994年Newman[2]等发现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和鼻窦CT结果之间有相关性.1995年B aroody[3]等也发现CRS儿童患者的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比正常鼻窦组织中明显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局部活化和脱颗粒,释放MBP和ECP等碱性蛋白,这些物质在鼻腔上皮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以及诊疗经验,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在临床工作中更好的识别该病。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诊治的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伴腹水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措施等。结果患儿因"反复呕吐半月余,腹痛2天"入院,既往有药物过敏史,入院查外周血、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肠镜下黏膜活检病理提示结肠粘膜慢性炎伴多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排除寄生虫感染等其他疾病后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治疗好转出院。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性结肠炎临床罕见且表现缺乏特异性,外周血、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以及内镜下多点活检等对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糖皮质激素对大多数患者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析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方法]列举相关文献,引述历代名家对《伤寒论》经方的见解,理论联系实践,条文对应临床,对仲景辨证运用经方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述及总结提炼。[结果]《伤寒论》充分体现出仲景的辨证思想,可从中提炼出方证对应、抓主证及辨证论治法。抓主证指在面对有特异性的证时可以采用抓主要特征的方法;方证对应指方药与疾病病机和症状体征相契合,是辨证论治的前提;辨证论治指在疾病某一阶段,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总结得出证型,再根据证型病机特点立法处方,选择相应方药的循序渐进的治疗法则,以及通过病机分析法对经方进行扩展应用的思维模式。三者构成仲景辨证思维方法的主线。[结论]张仲景著《伤寒论》辨证准确,方证合一,对后世医家进一步发挥与完善辨证论治有着深远影响,其辨证思维方法对后世多有启发,值得进一步研习。  相似文献   

12.
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是一种过敏性疾病,患者多为青少年.它是一种由多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引起变化的慢性气管炎症,因为它与一般的气管炎症有着相似之处,所以很容易造成误诊,疾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最后疾病伴随终生[1].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病的主要特征包括[2]:主要在夜晚或者凌晨开始发病,当患者平躺在床上的时候容易发病.该疾病的症状主要伴有多变的呼吸受限等症状.目前,全球的过敏性哮喘病患病死亡率逐渐上升,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中医在治疗过敏性哮喘病上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本文将针对过敏性哮喘病的病理机制,介绍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病临床研究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文全  付剑云 《医学综述》2011,17(23):3602-3605
嗜酸粒细胞性食管炎(EoE)是一种以食管黏膜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慢性食管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可能与食物和空气过敏原有关。成年患者以吞咽困难和食物梗阻为典型表现,儿童患者则症状模糊,可表现为喂养困难和发育迟缓。EoE无特征性表现,诊断必须建立在临床和组织学基础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膳食调整、药物治疗(针对过敏反应性疾病和抑酸)和内镜扩张治疗等。  相似文献   

14.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从而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肠梗阻、腹水等症状的慢性疾病。具体症状取决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的深度。浆膜型EG因发病率极低和症状不典型,在临床容易出现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中医文献教学中引导研究生去发现中医在疾病诊疗过程中的优势。[方法]以反流性食管炎为例,从病名源流、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采用示例式讲解如何搜集、研读、利用中医文献,并进行中西医对比,从而总结出中医治疗的优势特色。[结果]反流性食管炎不是传统的中医病证名称,如何切入中医对此病的认识,是研究的难关;西医以胃镜为诊断依据,中医主要以患者自我症状为病名依据;西医认为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是引起食管炎症性病变的原因,中医认为反酸是本病的常见症状,胃气上逆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中西医对本病有比较一致的认识;西医以制酸为主要治疗手段,而中医从辨病和辨证结合出发,以降逆和胃为治疗大法,不以制酸为目的,更能体现胃必须保持高酸环境的实际,具有自己的优势。[结论]在病证类源流的教学实践中,采用类似反流性食管炎的案例,从病名病证、病因病机、临床治疗各个环节对应文献研究,能让研究生充分认识到文献研究的魅力,并从中感受到中医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分型及治疗方法,总结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整理1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病例,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等。结果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恢复正常。结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的组织病理学结果为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17.
李丽  陈东风  樊丽琳  胡辂  彭安国 《重庆医学》2014,(27):3693-3695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指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超过0.4×109个/L ,细胞分类超过0.05%;其病因多种多样,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的非特异性反应等均可致该病,部分病因未明[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多样,以消化道症状(腹痛、腹胀、腹泻等)为突出临床表现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亦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由于其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导致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容易误诊。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本研究回顾本科在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内诊断明确、临床资料完善的1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例,综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反流性食管炎(refulx esophagitis,RE)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反食、嗳气等,多在餐后明显或加重,同时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症,还包括咳嗽、哮喘及咽喉炎、咽部不适、异物感等食管外的刺激症状。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1.92%。该病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相似文献   

19.
正反流性食管炎(refulx esophagitis,RE)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1]。主要临床表现为反酸、反食、嗳气等,多在餐后明显或加重,同时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等症,还包括咳嗽、哮喘及咽喉炎、咽部不适、异物感等食管外的刺激症状。北京、上海两地流行病学调查[1]显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1.92%。该病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PPI)  相似文献   

20.
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E)是一种以食管壁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性疾病,常表现为吞咽困难、餐后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可出现成人体重下降或婴幼儿成长障碍。本病临床罕见,国内病例较少,且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均无特异性,故极易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