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0例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个人信息骨、密度检测、中医症型分布信息等资料作为研究资料。有本院中医医师辨证分型,分类统计脾肾阳虚证、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百分比,总结该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结果:12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气滞血瘀证患者百分比(36.67%)最高,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组间差异P0.05;肾精不足证百分比(28.33%)第二,与其他证型比较,组间差异P0.05;脾肾阳虚证百分比(18.33%)第三、肝肾阴虚证百分比(16.67%)为第四。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肾精不足证为主,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相对较少,可为中医骨质疏松症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间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妇女的一般情况及骨密度(BMD)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中医辨证分为。肾虚血瘀型、非肾虚血瘀型两大证型,其中将非肾虚血瘀型再分为脾肾两虚、肝肾阴虚、肾精亏虚型3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绝经年龄及发病年龄小于汉族患者,体质指数及生育数均大于汉族患者(Pd0.05);两者骨密度T值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中医分型:肾虚血瘀型及非肾虚血瘀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为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型(肾精亏虚、脾肾两虚、肝肾阴虚)4型后,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分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新疆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水平无差异,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肾虚血瘀型患者为多,而肾虚血瘀与非。肾虚血瘀患者间BMD无明显差异,尚不能简单地通过BMD的测定值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卫荣  薛黎  刘海龙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3,(12):1697-1700,1704
目的探讨新疆维、汉族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及症候特征。方法选择346例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汉族178例,维吾尔族168例。根据本课题制定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揭示新疆地区维、汉族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辩证分型及其证侯分布规律。结果168例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2例(54.76%),非肾虚血瘀76例(45.24%),其中肝肾阴虚型30例(17.86%);脾肾两虚27例(16.07%);肾精亏虚19例(11.31%);178例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96例(53.93%),非肾虚血瘀82例(46.07%),非肾虚血瘀中肝肾阴虚型34例(19.10%);脾肾两虚型28例(15.73%);肾精亏虚型20例(11.24%);汉族与维吾尔族PMOP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症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及疼痛296例(85.55%)、脉弦、细涩等。结论新疆地区维、汉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病机主要表现为涉及肝、脾、肾等脏腑,与血瘀密切相关的复杂性病变,其证型分布与骨密度无相关性,但其症候分布特点仍有一定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和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中医证型间骨密度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方法2011年1月一2013年2月,选择在新疆地区长期居住的绝经后汉族和维吾尔族妇女、经骨密度检测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346例,分别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指数,进行腰椎正侧位骨密度检测。比较两组中医各证型间骨密度差异。结果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证型间年龄、体质指数、绝经年龄、生育数、骨密度值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与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肾虚血瘀和非肾虚血瘀4组证型间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维吾尔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脾肾两虚型与肾精亏虚型、肝肾阴虚型、肾虚血瘀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4组证型间: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患者体质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肾精亏虚型与脾。肾两虚型及肝肾阴虚型患者骨密度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维吾尔族绝经后妇女四组证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维、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发病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数等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维、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体质指数及汉族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各证型间骨密度值均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为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理,在福州地区抽样检查543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检测腰椎和股骨上段骨密度,结果女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无相关性,男性肾阴虚者股骨颈骨密度明显高于肾阳虚者,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肾虚是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因,肝脾亏虚多伴有肾虚,男性中医证型与骨密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118例正常绝经后女性T12~L2椎体进行骨密度测量,从中筛选出91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结果: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发现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肝肾阴虚型43例占47.25%,肾阴虚型15例占16.48%,肾阳虚型10例占10.99%,脾肾阳虚型9例占9.89%,脾胃虚弱型5例占5.49%,其他类型9例占9.89%,通过单因数方差分析,各型骨量减少程度无统计学差异.证候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腰膝酸软或疼痛79例占86.81%.结论:初步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这样一个涉及多脏腑的复杂病变,证型证候有一定规律可循,但其与骨密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可能与样本量较少和受试者职业的多样性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尚需在以后研究中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采用聚类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246例患者,收集相关中医四诊资料,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聚类分析,对每种类型进行主成份分析,判定每种类型的代表症状,归纳出证型。【结果】纳入研究的骨质疏松症的四诊条目共47条,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腰脊痛、苔白、头晕、舌淡胖等。聚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4型分散性最好,证型分布清晰,所有分型中以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为最多,分别占34.7%和30.1%。【结论】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四型较符合临床实际,骨质疏松症患者多以肾虚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绝经前后因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为主,伴有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证候群。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个体差异性较大,临床症状多而杂,根据其临床表现的侧重点不同将其归属于中医郁证、不寐、汗证、眩晕、脏躁等病的范畴。通过分析病因病机发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证型是以肝肾阴虚型、肝郁型、阴虚阳亢型为主,治则治法是以滋肾疏肝、清热安神为主。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与祖国医学的“骨瘘”、“骨枯”、“骨痹”非常相似,其中与“骨瘘”最为接近。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虚是“骨瘘”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临证时多从补肾治法着手,但临床疗效却不甚满意。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着重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认为肾虚虽然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但脾虚和血瘀也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从中医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出发,根据四诊所得资料,临证时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5种证型,即肾阳虚衰型、肝肾阴虚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和气血两虚型,并分别进行辨证施…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抑郁症是指发生在女性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内的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中医认为围绝经期妇女发生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是肾虚肝郁,常可累及心、脾二脏,故治疗上常选用滋水清肝饮加减辨证治疗女性的围绝经期抑郁症。滋水清肝饮原方首见于清·高鼓峰《医宗己任编》卷六,其具有滋肾养阴、疏肝清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肾阴虚、肝郁化火证。本文对近年来,中药滋水清肝饮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提示滋水清肝饮对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其机理还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正>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一种,是指女性在绝经后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增加导致的疾病,中医并无骨质疏松症的概念,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骨枯"、"骨痿"等范畴。早在《素问·痿论》中就提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该病证型主要分为肾精不足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型。该病以往多从"虚"证着手,虽有活血化瘀之法也只将其作为辅助治疗。杜晓丽等[1]通过对PMOP的中医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制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调查表,按照纳入标准调查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中医证型的聚类分析。结果:13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脏腑辨证以肾虚证最为常见。结论:肾主骨生髓,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以肾虚证最为常见,肾中精气不足失于养骨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正绝经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症状,如烘热汗出、潮热面红、头晕耳鸣、心悸胸闷、腰背酸痛、关节疼痛、心烦易怒等,现代中医称为"绝经前后诸证"~([1])。该病在中医古籍中散见于"脏躁"、"郁证"、"崩漏"、"月经不调"等病证中。中医认为,绝经前后诸证的主要病机以肾虚为主,常见肾阴虚、肾阳虚和肾阴阳俱虚,并可累及心、肝、脾~([1])。龙惠珍教授,从事临床中医内科临床及教学三十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龙老师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区283例绝经人群及低骨量者虚证证型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绝经及低骨量虚证证型分布及其亚型的特点。对283例上海市区绝经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分别测量第2-4腰椎,股骨颈区,Word's三角,大粗隆部位的骨密度的基础上,参照虚证诊断标准进行证型判别,发现绝经人群和低骨量虚证证发布比例相同,肾虚证的出现率显高于其他虚证,分别达82.0和81.7%,且各亚型分布比例也呈一致趋势,以能气虚和肾阴虚所占比较较高,脏腑辨证结果显示,单纯肾虚所占比较最高,各种兼证中,肝肾虚,心肾虚和心肝肾虚居多,提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虚证表现具有一定的人群基础,以肾虚证居多,且偏重于肾阴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戒毒康复期女性月经不调中医症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常见的中医基本证候,为辨证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对100例戒毒康复期女性的月经不调情况进行调查,对相关中医症状的出现情况和证型进行分析。结果有28个中医基本症状出现比例超过20.0%,其中健忘、眩晕、腰酸等5个症状出现比例超过50.0%。月经不调症状中,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量少出现比例超过50.0%。中医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肾虚夹瘀。结论戒毒康复期女性月经不调中医基本证候为肝肾阴虚、气滞血瘀、气血两虚、肾虚夹瘀。  相似文献   

16.
探讨围绝经期女性骨矿物质变化及雌激素对骨矿物质代谢的影响.女性绝经后易骨质疏松症,往往由于极轻微的创伤而导致骨折.为探讨女性绝经年龄骨密度(BMD)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前臂1/10和1/3部位的密度,我们观察了120例女性41~60岁围绝经的不同年龄BMD和OP骨折的发病率.近年来,老年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骨质疏松OP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郴州市社区未绝经、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发生率及相关因素,为疾病社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五里堆社区、人民西路社区、流仙岭社区抽取样本,对其中常住户口妇女年龄20~80岁、符合纳入标准的未绝经、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社区未绝经,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及其与年龄、绝经状态的关系,深入研究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症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及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各指标进行一般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包括四格表卡方检验,行×列表卡方检验,精确概率法).结果 郴州市社区女性的骨质疏松症的总患病率为17.0%,40岁以下年龄段的患病率为0.3%.而从50岁~60岁年龄段间,骨质疏松患病率呈现一个明显的飞跃,患病率为20.1%,70岁以后发病率骤增,患病率为70.0%.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未绝经妇女骨质疏松患病率,前者为后者的22.9倍.社区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延长而增加.年限长,保护因素为高体重指数和运动.结论 郴州社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相应增加;已绝经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最高,围绝经期女性次之,未绝经女性最低.  相似文献   

18.
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内皮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在复习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择40例来自我医院病例,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MD)、雌二醇(E2)与内皮素(ET)的相互关系,按照中医辨证分型的原则分为肾阳虚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四种不同证型。同时观察其不同证型间ET和NO含量间的相互差别,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及其证型的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骨质疏松症是常见的骨退行性疾病,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所导致的骨脆性增加,从而使骨折更容易发生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中医治疗骨质疏松症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对其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中医认为肝肾亏虚是本病根本病因,脾虚是重要病因,血瘀是促进因素,外邪是诱发因素。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可分为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阳虚证、肾虚血瘀证、脾胃虚弱证及气滞血瘀证。这7种基本证型可为骨质疏松症中医分型体系的完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及证候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理和证候规律.方法:选择61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19例健康同龄妇女为对照.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各证型中,以肾阴虚证和肝郁气滞证所占比例最大,差异非常显著(P<0.01);②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肝郁积分及肝郁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各证型肝郁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肝郁气滞组积分最高,显著高于肾阴虚组、阴阳两虚组(P<0.01).结论:肝郁气滞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最常见的证型之一,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郁病理变化,肝郁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