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液动力学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至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对此型TIA患者给予早期外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67例血流动力学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20d,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本类型TIA进展至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发病后60天内脑卒中风险较大(32.8%);发作持续时间、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TIA进展至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伴发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发作持续时间长的患者除正规的内科治疗外还应采取外科干预等手段降低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指突发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多在1h内缓解,最长不超过24h,且影像学上无对应的责任病灶,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发展成脑梗死的风险很高。资料已证实TIA后90d内脑卒中的发生率达10.5%~14%,其中约半数发生在TIA后2d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海普宁 (低分子量肝素钠注射液 )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TIA患者14 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76例 ,予海普宁治疗 ,对照组 64例 ,除海普宁外两组其他治疗相同。治疗前后临床效果及血流变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临床症状、发作频率、年龄、危险因素等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治疗组 2 4h内TIA发作控制率 68 4% ,3d内TIA发作控制率 92 1% ;对照组 2 4h内TIA发作控制率 18 8% ,3d内TIA发作控制率 5 9 4%。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血流变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海普宁是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积极、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短暂脑缺血发作(TIA)转化为脑部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2011年7月我科住院的TIA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BMI、吸烟史、嗜酒史、既往有无颅内血管事件病史、先前脑卒中病史、血压、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症状持续时间≥1h、影像学异常(头颅CT显示缺血性卒中病灶)、心房颤动、颈动脉超声斑块、高血脂、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冠心病、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因素与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相关性。结果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于急性期(即14d内)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心功能不全、BMI>25kg/m2、心房颤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为缺血.性脑卒中转化的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门分析结果显示肢体无力、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14d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有关;症状持续时间≥1h、言语障碍、肢体无力、BMI≥525kg/m2、心功能不全、既往颅内血管事件病史、CT显示缺血性卒中、颈动脉超声斑块与TIA后90d发生脑卒中有关,α=0.05水平为界。结论:TIA后缺血性脑卒中大多发生在急性期,在TIA发生后就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相关治疗对预防TIA转化为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陆岸英 《广西医学》2006,28(8):1277-127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历时短暂并经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于TIA之后[1],因此积极防治TIA对预防脑卒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TIA的治疗目前尚没有肯定的用药方案指南,本文采用东菱迪芙治疗TIA并随访1年,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陈志斌  管得宁  徐运  张冰 《海南医学》2009,20(11):109-1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探讨其对TIA的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选取40例TIA患者于发病3d内及治疗2周后进行头部磁共振成像及DWI检查。结果治疗两周后未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的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低于入院时检查的责任病灶的阳性率,而发展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2周后复查检出责任病灶阳性率明显高于2周前。结论TIA患者在DWI上显示与新近缺血相关的病灶,DWI可作为评价TIA患者预后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卒中发生率及颅内血管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84例TIA患者ABCD2评分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影像资料,根据ABCD2评分分为评分≥4分组(中高危组)和<4分组(低危组);根据MRA评估分为脑血管狭窄≥50%组和狭窄<50%组.评价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血管狭窄≥50%组与血管狭窄<50%组比较,ABCD2评分≥4分的比率增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患者比率增高;脑血管狭窄≥50%组与脑血管狭窄<50%组比较,前者TIA后2 d内的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ABCD2评分≥4分MRA显示颅内血管狭窄率高,既往有脑卒中病史的TIA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率高,颅内血管狭窄≥50%组TIA后2 d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加拿大TIA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作7 d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效能,并与ABCD2评分进行对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急诊收治并确诊的174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观察终点。以7 d内发生了缺血性脑卒中为阳性组,7 d内没有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为阴性组。分别采用加拿大TIA评分和ABCD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加拿大TIA评分,低危:-3~3分,中危:4~8分,高危:9~23分;ABCD2评分,低危:0~3分,中危:4~5分,高危:6~7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7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8例(16.1%)。在加拿大TIA评分中,低危27例,中危123例,高危24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1例,中危19例,高危8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18、1.11和1.74。ABCD2评分中,低危0例,中危159例,高危15例,7 d内缺血性脑梗死发生情况:低危0例,中危23例,高危5例,区间似然比分别为0、0.87和3.26。加拿大TIA评分受试者曲线的曲线下面积高于ABCD2评分(0.73 vs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7 d内发生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分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比较3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同时根据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将78例患者分为责任血管狭窄≥50%组与责任血管狭窄50%组,比较两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再比较责任血管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血管狭窄≥50%组患者的7 d内脑卒中发生率为50.00%,明显高于50%组;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7 d内脑卒中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随着ABCD2评分的上升,血管狭窄程度越高(P0.01)。结论DSA检查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7 d内脑卒中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魏红霞 《当代医学》2016,(35):145-146
目的 观察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ABCD3-Ⅰ(年龄、血压、临床特征、持续时间和糖尿病加上双重TIA)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发作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首发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患者发病后48h内行危险因素评估及影像学检查,并参照ABCD 3-Ⅰ评分标准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按照治疗时不同治疗方案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单一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TIA中、高危患者脑卒中发生率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 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联合ABCD 3-Ⅰ评分在TIA 发作防治中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ABCD3量表结合同型半胱氨酸及头颅MRA对TIA短期脑卒中风险的预测。 方法 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于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20例TIA患者,对入组病例进行7、30、180 d 随访,采用 ABCD3评分、ABCD3-I评分及ABCD3-I评分法联合血清同型半胱氨酸(ABCD3-HI)进行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进而对其预测再发卒中的价值进行评估。 结果 ABCD3-HI评分对TIA发作后7、180 d 内发生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913、0.917,高于ABCD3-I评分及ABCD3评分(0.895、0.906)、(0.857、0.809)。ABCD3-HI评分及ABCD3-I评分对TIA发作后30 d 内发生脑卒中的AUC分别为0.907及0.913,两种方法均高于ABCD3评分的0.831。 结论 ABCD3-HI评分具有较好的预测TIA 发作后再发脑卒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 (速碧林 )对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选择 74例病人 ,随机分为治疗组 (38例 )和对照组 (36例 ) ,治疗组给予速碧林 0 4mL ,2次 /d ,皮下注射 ;对照组给予肠溶阿司匹林 10 0mg ,1次 /d口服。 2组病人常规给予活血化瘀、扩张脑血管、健脑药物治疗 ,7d为 1疗程。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 1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 6 8 4 2 %和 5 5 5 6 % ;3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97 73%和 80 5 6 % ;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脑梗死为 1例占 2 6 3% ,对照组为 4例占 11 11% ;2个月内TIA复发率及发展为脑梗死病人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血液黏稠度、纤维蛋白原治疗后比较两组有显著差异 (P<0 0 1) ,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治疗组病人均无出血。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TIA是行之有效的 ,安全系数高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3.
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5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对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疗效。方法 :35例频发的 TIA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 0 .4 m l,每 12 h腹部皮下注射 1次 ,连续 14 d为 1疗程 (观察组 ) ;并对另外 33例频发的 TIA应用复方丹参16 ml静滴 ,每日 1次 ,连用 14 d进行对比观察 (对照组 ) ,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 2 4 h内及3d TIA发作控制分别为 6 5 .7%和 91.4 %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2 1.2 %和 6 3.6 % (P<0 .0 1)。观察组低分子肝素治疗后血液粘度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降低。结论 :应用低分子肝素对频发的 TIA疗效显著 ,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添加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后循环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2组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4 000 U,腹壁皮下注射,每12 h 1次,连用10 d.结果疗程结束后TIA发作控制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95.7%和67.4%,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后循环TIA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马荣芳 《中原医刊》2006,33(5):35-35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对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80例频发TI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24h及3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70%和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5%和62.5%),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明显下降。结论小剂量UK对频发TIA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TIA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此,针对TIA的病因进行积极有效的个体化的预防及治疗,明确TIA的病因尤为重要.现将我科3年来收治的108例TIA患者的临床、生化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发作的病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次使用尿激酶对频发的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62例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随机分为单次尿激酶治疗的尿激酶组(32例)和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0例)。结果尿激酶组治疗后24h、3d和15d内TIA发作控制率分别为68.8%、90.7%和96.9%,均高于对照组的16.7%、56.7%和83.4%(P〈0.01);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P〉0.05),纤维蛋白原较常规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早期单次使用尿激酶治疗能迅速控制频发颈内动脉系统TIA发作,有效防止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灶性脑或视网膜缺血引起的一次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发作,TIA并非是良性事件,是即将发生卒中的一个危险前兆。TIA发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为8%~10.5%,因此有效预防和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于控制脑卒中发病率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阿司匹林已在临床中广泛使用以控制TIA反复发作,但因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可能,部分患者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235例TIA患者以住院14d为观察终点,14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患者为进展组,未进展为脑梗死者为未进展组.2组间就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认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热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高,而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则可降低患者TIA后脑梗死风险;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IA发作次数>5次、TIA持续时间≥30min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 TIA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风险较高;TIA发作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是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IA短期内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88例TIA患者,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短期内进展致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发作次数在3次以上、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80min、高血糖均是TIA短期内进展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接受抗凝、抗血小板、降纤维蛋白原治疗及病史超过30d(对照组7d以内)者脑梗死的危险性降低。结论TIA反复发作、发作持续时间较长以及存在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容易发生脑梗死,对TIA患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抗血栓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