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63例慢性胃炎临床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3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即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胃炎症状的消失时间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胃炎症状消失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慢性胃炎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可以让患者的胃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明显得到改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有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及对该证候改善情况。方法选取42例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脾胃湿热型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西药治疗,实验组22例使用自拟清胃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及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变化。结果经自拟清胃汤治疗的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即实验组95.5%,对照组75.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证候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实验组证候积分下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清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有效改善了该型证候,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1):120-12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伴Hp感染的疗效分析。方法将2015年2月~2018年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256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Hp根除率、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脘灼热、上腹胀痛、恶心呕吐、口苦口臭等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闷、头晕、乏力、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伴Hp感染的疗效显著,能提升Hp根除效果,促进症状缓解,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枝锦 《中医学报》2019,34(6):1296-1299
目的:观察连朴饮加味黎药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并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组采用连朴饮加味黎药。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分级改变以及内镜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5.0%、72.5%,内镜有效率分别为75%、60%,治疗后治疗组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嗳气、口苦等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内镜下胆汁反流分级、胃镜下征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朴饮加味黎药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程度、内镜下胃黏膜征象。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报》2019,(6):1296-1299
目的:观察连朴饮加味黎药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并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铝碳酸镁片、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口服。治疗组采用连朴饮加味黎药。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胃镜下胆汁反流程度分级改变以及内镜疗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证候有效率分别为85.0%、72.5%,内镜有效率分别为75%、60%,治疗后治疗组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嗳气、口苦等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内镜下胆汁反流分级、胃镜下征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朴饮加味黎药治疗脾胃湿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程度、内镜下胃黏膜征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不同中医证型与Hp感染、COX-2、p53表达的相关性,找出其中的联系与规律。方法将2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病例按《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将其病理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肝胃不和、脾气虚弱、脾胃湿热3组Hp总阳性率分别为32.08%、55.07%、55.10%,脾胃湿热、脾胃虚弱组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OX-2表达率分别为75.47%、84.05%、71.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脾胃虚弱组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P0.05;3组p53表达率分别为41.51%、59.42%、4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组显著高于肝胃不和组与脾胃湿热组。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脾胃虚弱证是一个应予以特别重视的证型,尤其是同时见有Hp感染、COX-2、p53高表达时,应及时对该证进行干预,以防其向突变、恶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讨阴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滋阴活血方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60例阴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并按随机数表法分配患者至两组,Ⅰ组(n=80)接受常规西医基础治疗,Ⅱ组(n=80)在Ⅰ组治疗下接受滋阴活血方温服,对比评估两组的临床药效,以及不同治疗时段的中医证候积分与血糖水平。结果与Ⅰ组药效比较,Ⅱ组患者在临床药效的提高方面更显著,数据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Ⅱ组相比Ⅰ组在证候积分、各项血糖指标(FBG、2 hBG等)水平的改善方面均更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阴虚血瘀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滋阴活血方治疗有显著药效,并且能够促进相关证候缓解,加强对患者血糖水平的调控,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及胃粘膜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296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5个证型,观察各中医证候分布与Hp感染、胃镜象的关系。结果: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胃络瘀血型。2. Hp感染率最高的是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Hp感染率与其它三型的Hp感染率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粘膜病变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型及肝胃不和型中检出率最高的均为粘膜红斑。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粘膜改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升降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脾胃湿热型HP感染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三联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升降抑幽汤治疗,治疗1个疗程(2周)后,观察2组患者HP根除率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的HP根除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升降抑幽汤治疗脾胃湿热型HP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HP根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柴夏芩姜汤治疗肝气犯胃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取柴夏芩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30/30),高于对照组的80.00%(2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肠疾病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夏芩姜汤治疗肝气犯胃兼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评分,效果优于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辩证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117例,根据中医征候特征分为脾胃虚弱组、脾胃不和组和脾胃湿热组,各39例,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总有效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应按照中医征候的特征进行辩证治疗,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讨神经变性病及遗传性疾病患者使用丁苯酞药物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40例神经变性病及遗传性疾病患者作为本组课题的观察对象并随机分组,A组(n=20)接受常规基础用药,B组(n=20)在基础用药下接受丁苯酞治疗,分析评估两组用药对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结果 A组与B组的用药总有效率依次达到65.0%与90.0%,B组在用药疗效上较A组显著提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前接受ADL评估,评估分值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接受ADL评估,评估分值较A组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在课题研究期间均有出现不良反应,但总发生率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神经变性病及遗传性疾病患者使用丁苯酞治疗,用药疗效显著,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8例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抗幽门螺杆菌四联规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清胃散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胃脘痞满、腹痛、纳呆主要中医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者胃脘痞满、腹痛、纳呆主要中医症状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项目中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自我照顾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1);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项目中疼痛/不舒服、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对照组根除成功率67.2%,观察组为85.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效率为48.4%,观察组为73.4%,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402,P=0.0040.01)。对照组6例(占9.4%)发生不良反应,观察组1例(占3.1%)发生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33,P=0.144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能有效减轻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中国广州市及越南河内市分析慢性胃炎人群的中医证型分布及患者表现症状、证候与疾病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慢性胃炎特点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证候归类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分为广州组和河内组两组,广州组患病率男女之比约为1∶1,河内组约为1.5∶1,河内组男性患者比例高于广州组(P0.05)。患者的年龄两组均集中在26~45岁年龄段,广州组平均年龄为(42.2±13.3)岁,河内组为(36.8±9.6)岁,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医证候诊断方面,341例广州患者及345例河内患者中,均有肝胃不和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广州组占41.3%、河内组占42.0%),其次由多到少依次为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结论]广州组脾胃湿热证患者(12.5%)比例高于河内组(5.5%);河内组的脾胃虚弱证患者多于广州组,两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银黄消痘面膜联合一清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的疗效。方法 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将79例Ⅱ~Ⅲ级脾胃湿热型痤疮患者分成2组。其中治疗组39例,采用银黄消痘面膜外敷联合一清胶囊内服;对照组40例,采用0.1%阿达帕林凝胶外涂联合盐酸多西环素胶囊口服。治疗4周评估疗效,并在疗程结束后8周回访复发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皮损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组皮损积分及中医证候积分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黄消痘面膜外敷联合一清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痤疮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轻微,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颅痛颗粒联合针刺治疗偏头痛风湿夹瘀型的临床疗效,优化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A组和对照B组。观察治疗前后1周头痛强度、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分级积分、头痛指数、中医临床症状积分及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结果:①各组治疗后头痛强度、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分级积分及头痛指数均明显改善,试验组较对照A组、对照B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0.0%,与对照A组、对照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93.3%,与对照A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试验组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痛颗粒联合针灸治疗偏头痛患者临床疗效较为满意,能显著改善偏头痛患者头痛强度,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少发作次数,降低头痛指数和改善中医症状;较单独使用颅痛颗粒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及马来酸曲美布汀片口服,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加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及阿莫西林胶囊;治疗组口服清胃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胃镜检查情况、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幽门螺杆菌(Hp)清除率,随访复发率。结果:治疗组胃黏膜疗效评定的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的80%(P〈0.05);胃黏膜组织学疗效评定的有效率为90%,优于对照组的75%(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的有效率为97.5%,优于对照组的72.5%(P〈0.05);治疗后治疗组脾胃湿热证积分为(5.28±1.97)分,低于对照组的(8.95±3.26)分(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和上腹部疼痛等主要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分别为96.77%、100.00%、97.14%,对照组分别为78.13%、83.33%、82.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p清除率为57.14%,对照组为60.00%,两组Hp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为30.43%,低于对照组的56.26%(P〈0.05)。结论:清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疗效好,并能杀灭Hp,降低复发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莲连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莲连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介素(IL)-8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退出4例。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8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 莲连胶囊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IL-8水平,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三联疗法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观察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前后中医证型的变化,探讨三联疗法对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以指导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三联疗法标准方案给予抗Hp治疗,14 d为1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经三联疗法治疗后,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肝胃不和证型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虚弱证型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三联疗法治疗后中医证型发生了变化,具有向湿热转变的规律,三联疗法治疗后患者脾胃湿热证型较治疗前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运用益气补肾活血解毒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且符合标准的128例DN患者随机归入两组(64例/组)试验,Ⅰ组接受常规基础治疗,Ⅱ组接受益气补肾活血解毒法温服,对比评估两组的施治效果。结果施治前,两组接受UAER、24h尿蛋白检测及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治后,Ⅱ组上述两项肾功能指标明显改善,中医证候评分显著降低,与Ⅰ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DN患者运用益气补肾活血解毒法治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肾功能,缓解相关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