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多发性创伤是45岁以下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同时,创伤也是我国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首要死因,致残率较高,系统、专业的创伤治疗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乃至世界迫切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1]。目前我国严重多发伤救治规范和体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社会的救治需求难以满足,特别是边远地区因为交通的原因无法及时救治,因此我国严重多发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创伤救治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杨帆  白祥军 《重庆医学》2008,37(24):2782-2784
随着当今社会创伤事件程度升级,以及长期被忽略的医源性创伤(medical trauma),造成创伤患者,尤其是多发伤患者PTSD发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多发伤的救治效果.本文对多发伤患者PTSD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防治疗措施做出初步总结和探讨,以期在多发伤救治的起始阶段即开始注重PTSD的防治,提高多发伤救治综合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生理和心理创伤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商志远 《广西医学》2020,(2):220-221+237
目的观察创伤救治团队在救治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以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救治程序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1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创伤救治团队的形式进行急救诊治,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式进行急救诊治。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漏诊率、误诊率、住院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有效救治时间、住院时间、漏诊率、住院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创伤救治团队有利于闭合性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提高救治的时效性,可减少漏诊,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并发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5.
创伤评分是将患者的生理、解剖指标和诊断名称等作为参数,予以量化和权重处理,经数学计算出分值的一种评分方式。其意义在于将患者全面伤情严重程度具体量化地显示出来。严重多发伤是一种病理变化显著、能够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SIRS)、多器官衰竭(MODS),直接患者威胁生命的  相似文献   

6.
用评分的量化方法来定量多发伤伤员的创伤严重程度,70年代后期在国外已得到普遍推广,而我国在90年代初刚起步[1],迄今未见有关国人的创伤数据库和评分标准。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SeverityScore,简称ISS)法[2,3],已被世界所公认并得到广泛应用我们用ISS法对214例多发伤伤员的损伤严重度进行了回顾性验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1991年1月至1996年12月间收治多发伤伤员214例,男135例,女79例;年龄4~76岁,平均347岁。均为纯性伤,交通伤96例,砸伤57例,坠跌伤:16例.其它21例。损伤的解剖区域2~5个,平均31个。1.2评分方…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一、资料来源:阜康市医院急诊科1997年11月~2004年2月间,急诊就诊的外伤病人11.231例中,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86例,占外伤病人0.77%。  相似文献   

8.
改良创伤评分指导多发伤的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发伤的救治 ,“应争分夺秒 ,果断决策治疗方案“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目前国外用多种院前评分判断伤情 ,指导抢救已得到公认[1~ 4 ] 。而国内尚无一种规范的量化评价标准。我们将中华创伤学会创伤评分小组推荐的改良创伤评分[1,2 ] (Revisedtraumascore ,RTS)用于判断多发伤伤员的早期伤情 ,指导救治。在回顾性验证的基础上 ,进行了前瞻性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 1990年 1月~ 1995年 12月收治的符合多发伤标准的伤员 2 10例进行回顾性验证[5] 。其中男 132例 ,女 78例 ;年龄 4~ 76岁 ,平均34.7…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探讨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救治,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水平。回顾性分析18例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诊断及治疗,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18例,男14例,女4例。其中腹部脏器损伤18例,颅脑损伤8例次,胸部损伤9例次,各类骨折11例次,四肢碾压离断3例4肢,休克14例,昏迷4例。2结果 本组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开腹16例次,探查阳性率100%(2例包膜下脾破裂未开腹手术),胸腔闭式引流8例次,剖胸探查2例,骨折内固定4例次,外固定7例次,残肢修整3例4肢,开颅血肿清除脑室引流1例次,清创缝合16例次。治愈15例,死亡3例(肝破裂合并脑干损伤并脑疝1  相似文献   

10.
11.
12.
现代创伤中多发伤发生率较高,病情急、重、危,急救时间紧迫。初级创伤急救(primarytrauma care,PTC)要求抢救人员采取ABCDE的优先顺序,在最短时间内对伤者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为缩短严重多发伤者危险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PTC原则在严重多发伤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蒋智  曹小平 《四川医学》2012,33(10):1845-1847
严重多发伤伤情复杂,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对全身各个系统功能均可能产生严重的损害,病死率高。大部分严重多发伤伤员送达急诊科时已处于重度失血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状态,均须立刻手术治疗。如按照常规进行长时间确定性手术,往往伤员难以承受手  相似文献   

14.
刘谦民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92-3092
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培训是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委员会与我国卫生部委托医院管理研究所合作开办,以世界卫生组织〈初级创伤救治手册〉为教材,重点对院前急救、急诊科、麻醉科医师进行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培训.培训首先从省级医院开始,再由省级医院培训市级医院、县级医院,最终普及到乡镇医院.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针对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采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腹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患者,采用随机分成平均2组,分别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30例)和急诊一体化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高于观察组的6.67%,组间差异明显(P...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创伤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成为普通人群中第四位,45岁以下人群中首要的死亡原因[1]。严重创伤往往是多发伤,当其它部位与腹部创伤同时存在时,可因腹外损伤症状典型,而忽略了腹部检查,造成漏诊,后果严重。腹部创伤居创伤死亡第三位,其中85%为钝性腹部创伤[2]。钝性腹部创伤因病情复杂诊断相对困难,同时变化快,死亡率高,被当作是诊断和治疗的一项挑战[3]。如何及时准确的判断伴有钝性腹部创伤的多发伤的严重  相似文献   

17.
李艾花 《大家健康》2014,(8):149-150
目的:探讨和总结以腹部损伤为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以提高急救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以腹部损伤为主患者69例,进行全面急救护理,包括迅速诊断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快速扩容、进行各项检查、置管以及术前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经急救护理后,抢救成功65例,抢救成功率为94.2%,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进行二次抢救患者5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密切配合医生迅速诊断病情并做好各项抢救措施,可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总结以腹部损伤为主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以提高急救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以腹部损伤为主患者69例,进行全面急救护理,包括迅速诊断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快速扩容、进行各项检查、置管以及术前护理和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经急救护理后,抢救成功65例,抢救成功率为94.2%,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进行二次抢救患者5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在第一时间内密切配合医生迅速诊断病情并做好各项抢救措施,可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和降低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钟甫华  郭峭峰  林炳远  陆建伟  张晓文 《浙江医学》2015,37(17):1443-1445,1452
目的 探讨创伤控制理论在保肢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4年12月急诊收治的35例肢体损伤患者,以创伤控制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期治疗,早期急救控制出血、污染、临时固定,转ICU进一步治疗、待病情稳定后,最后二期再行确定性手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结果35例患者中,保肢成功32例(91%),各骨折部位达到骨性愈合,创面闭合良好,肢体恢复满意;因骨与软组织缺损伴严重感染、骨髓炎伴窦道长期不愈合、骨鳞癌变等原因而行截肢术3例(9%)。结论采取创伤控制理论进行分期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保肢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多发伤创伤严重度评分法AIS-ISS法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630014)朱政鸣,刘科,陈维庭客观而准确地评定创伤严重度,是衡量创伤救治的前提,没有统一的标准就没有可比性。本文介绍的简明损伤定级标准(AhbreviatedlnJuryacale简称A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