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李玫 《大家健康》2016,(2):177-178
目的:观察分析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第一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产妇1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观察组在第一产程采用自由体位,观察比较两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后出血发生率、宫颈裂伤发生率、阴道助产率、新生儿 Apgar 评分以及新生儿窒息率。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以及总产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二产程以及第三产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在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宫颈裂伤发生率以及阴道助产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 Apgar 评分以及新生儿窒息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在第一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可以明显的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对新生儿影响较小,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与责任助产在产妇无痛分娩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于我院行无痛分娩的足月产妇中,选取152例进行观察研究。其中75例对照组仅进行产科产前护理常规,77例试验组在常规产科产前护理常规基础上实施责任助产联合整体护理方案。通过比较两组产妇的各项指标(各产程时间、新生儿窒息率、出血量、疼痛评分、产妇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量、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产妇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新生儿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整体护理与责任助产模式能够提高无痛分娩的效果,明显缓解疼痛,减少出血量,提高产妇满意度,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充分发挥无痛分娩的作用,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提高助产的技术质量和更好体现人性化的助产模式,通过改变助产技术,有效降低了会阴侧切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在第一、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和无侧切产妇100例(观察组)与第一、二产程传统平卧位分娩和行会阴侧切产妇100例(对照组)的产程、出血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产程短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自由体位分娩可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降低会阴侧切率可减少产后出血,对分娩有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气囊仿生助产在瘢痕子宫产妇经阴道试产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瘢痕子宫足月妊娠孕妇4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并根据编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使用气囊仿生助产,对照组采用常规试产。比较两组新生儿窒息情况、试产成功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1 min Apgar评分。结果:两组新生儿轻度、重度及总窒息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体重及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试产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囊仿生助产在瘢痕子宫产妇经阴道试产过程中有利于提高产妇经阴道分娩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赵娜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9):3493-3494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分娩对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256例产妇,按照抽签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8例。协助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体位进行分娩,协助观察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进行分娩。比较两组产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情况、产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阴道顺产率、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协助产妇采用自由体位进行分娩,有助于缩短产程,优化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6.
赵贵  汪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116-1118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对枕横和枕后位孕妇第二产程中应用效果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自然待产的100例单胎初产,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第二产程全程采取自由体位分娩方式;观察组第二产程全程采用自由体位联合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分娩方式。对比2组产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转位成功率、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第二产程耗时缩短、产后2 h出血量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产妇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转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宫颈裂伤、新生儿宫内窘迫及窒息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联合徒手旋转胎头在第二产程中纠正枕横位和枕后位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助于缩短第二产程时间、提高阴道分娩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5年2月开始筛选初产妇入组,截至2016年8月,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200例,分别采用常规分娩助产以及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助产。结果:观察组活跃期、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难产率、促宫缩药械使用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可缩短产程,降低难产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在初产妇助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6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临产前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助产护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疼痛情况以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显著短于对照组,产程疼痛程度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产后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球联合自由体位有利于促进初产妇的产程进展,降低疼痛,改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对于促进自然分娩起到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360例在我院入院分娩的符合条件的产妇,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在产程中采取自由体位;对照组采取传统膀胱截石位。分析两组剖宫产率、产程中的自我感受、侧切及阴道助产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各种对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对于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分娩人为干预,预防新生儿窒息有积极意义,有利于人性化分娩体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自由体位纠正枕后(横)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枕后(横)位的初产妇28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意愿分为观察组120例及对照组166例。观察组由助产士进行体位指导,行自由体位;对照组让产妇平卧于产床上,仰卧或侧卧,不行体位指导。比较两组转位成功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率、产程中用药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位成功率及阴道分娩率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及缩宫素使用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于第一产程通过自由变换体位,能有效解决枕后(横)位、头盆倾势不均、俯屈不良等问题,促进和支持了自然分娩,降低了剖宫产率,并使分娩更加个体化、人性化和自然化。医院在有条件情况下应充分利用自由体位,让分娩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阶段自由体位联合垂直体位分娩在初产妇第二产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有自然分娩意愿的74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第二产程采用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观察组第二产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垂直体位分娩,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率、产妇分娩舒适率、第二产程时间、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和会阴损伤程度。结果: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产妇分娩舒适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产后2 h阴道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会阴损伤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自由体位联合垂直体位分娩应用于产妇分娩可提高阴道分娩率和产妇分娩舒适度,缩短第二产程时间,降低产后2 h阴道出血量,以及减轻会阴损伤程度,优于单纯分阶段自由体位分娩效果。  相似文献   

12.
马爱萍 《基层医学论坛》2014,(32):4355-4356
目的:探讨持续性枕后位分娩的临床特点、处理及转归。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整理2012年1月-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持续性枕后位产妇103例,随机抽取103例枕前位产妇作为对照组,2组均无骨盆异常,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比较2组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持续性枕后位组剖宫产、胎吸或产钳助产、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性枕后位导致头位难产,产程延长,母儿并发症明显增加,及时发现并及时正确处理,可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第一产程自由体位对枕后位及枕横位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34例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第一产程应用床上卧位待产,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34例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作为研究组,研究组产妇第一产程予以自由体位待产。观察并统计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妊娠结局及产程异常率。结果研究组产妇各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产程异常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枕横位及枕后位产妇第一产程应用自由体位可有效缩短产程时间、明显提高顺产率,显著降低产程异常率,在产科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助产护理干预对产妇分娩方式以及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则行助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阴道分娩产程时间、产后2 h出血量、SDS评分与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而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护理总满意率(94.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总满意率(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助产护理干预可提高产妇自然分娩率,缩短阴道分娩产程时间,控制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进梅  张婷 《海南医学》2013,24(17):2606-2607
目的探讨朝胎腹方向侧卧影响分娩活跃期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0月于活跃期胎方位不正的单胎足月初产妇2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1例,观察组产妇采用朝胎腹方向侧卧+腹式深呼吸法,对照组产妇采用自由体位+腹式深呼吸法,观察两组在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产程中用药、新生儿窒息、分娩期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在自然转为枕前位、使用缩宫素、安定、新生儿出生1 minApgar评分、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阴道分娩中顺产、阴道分娩和产后出血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朝胎腹方向侧卧能有效缩短产程、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及剖宫产率,提高顺产率,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无痛分娩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妇83例作为试验组,同期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妇69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无痛分娩,对照组采用常规分娩.观察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 试验组镇痛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剖宫产率降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痛分娩镇痛明显,缩短了第一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产妇产程及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这段时期内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研究组的产妇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对对照组的产妇采用常规分娩方式,观察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结果研究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为(333.25±108.72)min、第二产程时间为(38.62±18.67)min、第三产程时间为(11.35±4.28)min,对照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时间为(552.67±144.12)min、第二产程时间为(61.14±20.25)min、第三产程时间为(15.22±5.17)min,研究组产妇的三个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产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中共有19例剖宫产,剖宫产率为19%;对照组产妇中共有44例剖宫产,剖宫产率为44%;研究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产妇采用分娩球配合自由体位助产可以有效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产程中进行体位管理及穴位按摩对枕后位初产妇胎位校正情况、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7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第一分娩室适合进行试产的232例枕后位初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第一及第二产程对产妇进行相关体位指导、管理及穴位按摩,胎头拔露后回产床半卧位至胎儿娩出。对照组不限制体位,宫口开全后回产床半卧位至胎儿娩出,其他干预措施一致。结果:观察组纠正为枕前位的例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阴道分娩率大于对照组,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感及镇痛分娩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中对枕后位初产妇合理进行体位管理可纠正枕后位,进行适当的穴位按摩,可促进气血流通、降低分娩疼痛,二者合用是提高阴道分娩率、缩短产程、缓解产痛、降低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产妇同侧俯卧位分娩11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兆莲  褚桂莲 《广西医学》2009,31(2):248-249
目的探讨孕产妇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观察在第一产程采用同侧俯卧位产妇114例(观察组)与采用左侧卧位产妇114例(对照组)的潜伏期、活跃期、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潜伏期、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1),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侧俯卧位可缩短产程,减少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对分娩有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对持续性枕后位产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华瑞医院分娩的产妇,有适应症无禁总症而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46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镇痛组,条件相似未行镇痛的63例持续性枕后位产妇为对照组,记录两组头盆评分、活跃期时间、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程中处理方式、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各组中发生新生儿窒息的例数。结果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总产程时间、阴道手术助产、新生儿窒息率两组间无差别。镇痛组第二产程延长、阴道顺产率高于对照组,活跃期更快、徒手旋转胎头成功率高。结论罗哌卡因配伍芬太尼镇痛分娩可提高持续性枕后位徒手旋转胎头的成功率,提高顺产率,不增加阴道手术助产和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