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取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方案治疗及联合索非布韦药物干预的疗效差异。方法分析对象选自于2015-2017年期间本院收治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相关临床数据,共46例并通过随机数字表方式将其以每组23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索非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在疗程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分别于患者治疗后次日、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不同时间段检测ALT复常率,观察组患者除治疗后次日其余时间段所得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P0.05);观察组患者HCV-RNA转阴率相对更具优越性,数据差异经统计学软件处理,提示(P0.05)。结论对慢性丙型肝炎制定治疗方案时可将利巴韦林、索非布韦药物联合作为主要治疗手段,疗效显著且对患者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和代偿期丙肝肝硬化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RBV抗病毒治疗的住院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慢性丙型肝炎)与治疗组(30例代偿期丙肝肝硬化)。总疗程48~72周,随访24周。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毒学应答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apid virus response,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us response,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nd-treatment virus response,ETVR)、无病毒学应答(no response,NR)、复发(relapse)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53.3%)较对照组(80.0%)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除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症状及腹水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和预防措施的情况下,PEG-IFN联合RBV治疗慢性丙肝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可以按预定方案完成治疗。对于丙肝肝硬化患者,临床使用小剂量PEG-IFN联合RBV较为安全,也有一定疗效。丙肝肝硬化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较慢性丙肝更易出现血液系统、神经精神系统的不良反应及肝功能失代偿。治疗过程应密切观察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对丙肝患者的病毒学应答情况、抗肝纤维化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未合并肝硬化的慢性丙肝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照组40例使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观察组一40例单独服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治疗。另外纳入服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的合并代偿期肝硬化的慢性丙肝患者18例为观察组二进行对比观察。对比治疗前后HCV-RNA、生化学指标、肝脏瞬时弹力成像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末病毒学应答率、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95%、95%,高于对照组的80%(P=0.043)、72.5%(P=0.006)。对比治疗前的观察组一及对照组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治疗后2组AST、ALT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停药12周后,合并肝硬化代偿期的观察组二Ⅲ型前胶原(type Ⅲ procollagen,PCⅢ)(125.616±14.683 vs. 25.783±14.006,t=22.091,P=0.000)、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329.927±66.372 vs. 163.883±55.623,t=8.066,P=0.000)、肝硬度值(19.627±3.594 vs. 15.300±3.645,t=3.456,P=0.003)较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5%(?字2=6.373,P=0.012)。结论: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相较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其疗效更佳、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同时有改善肝脏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方法:80例丙肝患者,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丙肝病毒(HCV)基因型分型,根据病毒基因型分型结果分成HCV 1b型组和非1b型组,2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5 μg/kg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检测高灵敏HCV RNA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获得各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比较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结果: HCV 1b型组与非1b型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8.1%和8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1b基因型疗效不佳,丙肝的疗效与基因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慢性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30例患者给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B组32例患者给予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患者终点应答率为53.3%,B组患者为87.5%,B组患者应答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持续应答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临床效果较为确切,安全可靠,且用法简便,能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程继海 《基层医学论坛》2016,(18):2514-2516
目的:总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为48周。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和治疗结束24周不同时间点的血常规、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载量(HCV-RNA)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无应答(NR)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E)的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肝硬化代偿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基线资料齐同的血清HCV-RNA阳性的代偿期肝硬化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3例,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3个组:甲组23例,男/女:10/13,口服复方鳖甲软肝片2g/次,3次/d,24周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乙组26例,男/女:12/14,皮下注射凯因益生150×104IU/次,隔日1次,口服利巴韦林胶囊0.6g/d,疗程48周;丙组24例,男/女:13/11,皮下注射派罗欣60μg/次,1次/周,口服利巴韦林胶囊0.6g/d,疗程4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4、12、24、48周采血,化验HCV-RNA、肝纤维化4项,比较3组患者疗效,按α=0.05标准,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在病毒学应答率方面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期病毒学应答(early virological response,EVR)χ2=61.49,P<0.001;迟发病毒学应答(lated virological response,LVR)χ2=27.66,P<0.001;无病毒学应答(non virological response,NVR)χ2=23.03,P<0.001];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组在抗纤维化方面优于其他两组,血清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Ⅲ型前胶原(typeⅢcollagen,PCⅢ),Ⅳ型胶原(typeⅣcollagen,Ⅳ-C)在治疗终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 F=3.692,P=0.038;C-ⅣF=5.290,P=0.007;PCⅢF=6.153,P=0.003)。【结论】小剂量派罗欣联合利巴韦林不仅可以清除HCV,同时还能抑制纤维化进展,治疗代偿期肝硬化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70例C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奇偶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给予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病毒应答率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升高,且观察组EVR率为94.29%、ETVR率为97.1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4%、82.86%(P<0.05)。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ALB、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ALT、AST、TBIL的下调及ALB的上调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9%(P<0.05)。结论:索非布韦联合达卡他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方法 38例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没同期就诊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37例为对照组,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80μg/w)联合利巴韦林[10.6mg/(kg·d)]治疗48周,检测基线及治疗12周、48周时的血浆HCV RNA水平,治疗后随访24周,比较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终点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EVR率、ETVR率、SVR率分别为44.74%、76.32%、63.16%和48.65%、75.68%、64.86%,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病毒学应答与输血后慢性丙型肝炎人群相当,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是静脉药瘾者慢性丙型肝炎的有效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pegylated interferon α-2a,PEG-IFN α-2a)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丙型肝炎的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影响及其安全性,以及标准疗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的变化.[方法]23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为治疗组,给予PEG-IFN联合RBV治疗48周,同期就诊的17例非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静脉及口服治疗,检测并分析两组4、12、48周时HCV RNA水平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肝功能各项指标及血糖情况.[结果]治疗组HCVRNA下降水平及病毒学应答优于对照组,疗程结束后随访24周,治疗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为47.7%,生化学指标改善,且持续病毒学应答者血糖平稳,部分糖尿病病情好转.[结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故合并糖尿病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可通过积极抗病毒治疗延缓肝病进展,同时良好的病毒学应答还可遏制糖尿病恶化,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意义。方法将90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慢性丙肝患者回顾性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48周后对两组患者在规范用药、定时复查方面的遵医行为及获得病毒学应答率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规范用药、定时复查方面的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完全获得病毒学应答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话回访加大了对患者全程用药的监督力度,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疗程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CHC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两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A组连续用药48周,B组连续用药72周。在治疗进行4、12、24、48和72周(B组)以及治疗结束12、24周后进行HCV-DNA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RVR)率、延长快速病毒学应答(eR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以及延迟病毒学应答(DVR)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均高于A组,复发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头痛、发热、乏力、皮疹、白细胞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脱发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72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临床效果较48周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毒学应答情况,减少停药后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慢性丙肝的疗效。方法对照组180例慢性丙肝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予以相同用法、剂量的利巴韦林,治疗组90例联合普通干扰素治疗,90例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的总应答率87.78%,明显高于对照组67.78%(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丙肝应用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治疗,药效性与安全性均较高,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94-896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42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作为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第48周、治疗结束后24周检测HCVRNA载量。统计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同时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以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14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快速病毒学应答率75.35%,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97.18%,持续病毒学应答率82.39%。对比不同临床资料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结果显示,年龄≤40岁、体质量<75kg、病程<10年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显著高于年龄>40岁、体质量≥75kg、病程≥10年的患者(P<0.05);疗程越接近48周,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累积用量越接近预计用量的患者,其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越高(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丙型肝炎较为理想的抗病毒方案,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证80%以上的疗程和80%以上的药物推荐剂量以获得更为理想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  相似文献   

15.
张爱秋  李新华  王会琳  曹春蕊 《中国热带医学》2013,13(8):1013-1014,1017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情况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慢性丙型肝炎基因1型患者,分为老年组(≥55岁)36例,中青年组(年龄<55岁)32例,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观察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病毒学持续应答(SVR)及生化学应答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良反应中,老年组在焦虑、抑郁、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均高于中青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抗病毒治疗虽然不良反应较大,但如果坚持完成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与中青年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肝肝硬化患者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小剂量干扰素(每次肌内注射200万U)联合利巴韦林(每日口服600mg)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周、48周、72周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和血清HCV~RNA定量的变化情况,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24周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变化(P0.05)。但与48周、72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期间有5例难以耐受终止抗病毒治疗,另55例经治疗后乏力、腹胀等症状明显缓解。治疗后48周55例均发生病毒学阴转,阴转率为100%;至72周有6例患者出现病毒学反弹,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低剂量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结合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9例丙肝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自愿原则将患者分组并采用不同药物进行治疗,并在治疗后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评价。结果采用低剂量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结合治疗的观察组的HCV-RNA阴性转化率为84%优于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的对照组的66.67%,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83%,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低剂量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结合治疗丙肝代偿期肝硬化可获得较好的HCV-RNA阴性转化率,且疗效显著。体会对丙肝代偿期肝硬化采用低剂量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结合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用药方式,可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治疗后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TD)的治疗方案。方法:研究纳入对象为本院2014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96例CHC患者,患者在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丙肝病毒治疗后合并TD。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终止抗丙肝病毒治疗,单纯给予针对TD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继续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同时给予针对TD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复常率为35.4%,对照组为3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丙肝病毒RNA的阴转率为79.2%,肝功能的复常率为72.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52.1%、4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后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在处理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同时,继续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以提高丙肝病毒RNA的阴转率及肝功能的复常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效果。方法:选取4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RVR、cEVR、ETVR、SVR)、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RVR、cEVR、ETVR、SV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ALT复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优于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相似文献   

20.
陈美鸿  周君霞  林庆东 《广东医学》2007,28(12):2016-2017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观察组)和普通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组(对照组).观察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80 μg,1次/周;对照组皮下注射普通干扰素500 万U,3次/周.两组均口服利巴韦林胶囊1 000 mg/d,疗程48周.观察两组的血液病毒学和生化学变化及副作用,并随防至72周.结果 治疗后12,24,48,72周时,观察组的病毒学应答率及生化学应答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的副作用发生率相似,均无严重的副作用发生.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抗病毒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疗效优于普通干扰素组而副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