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圣林 《当代医学》2013,(23):18-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的30例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炎组)与3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炎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食管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食管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3例,占43.3%;胃炎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19例,占6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较低,在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中,反流性食管炎症程度较低,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月临床上确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319例作为观察对象,总结分析不同性别、年龄,不同上消化道疾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情况.结果:男女间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6.86% vs 40.00%,P>0.05).各年龄段患者Hp感染阳性率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42%、67.69%和28.57%,三组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以消化性溃疡患者Hp感染率最高(67.69%),胃癌患者Hp感染率最低(25.00%).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医生应结合Hp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杨华春 《甘肃医药》2009,28(4):304-305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是最常见、最多发的胃部疾病,发病率有随年龄升高的趋势。慢性胃炎从病理上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近年来研究证实慢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其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的检出率。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胃胀”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比较H IV及非H IV感染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和胃黏膜的损伤情况。209例经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患者(其中102例H IV感染者,107例非H IV感染者)接受了胃组织的系统活检。H IV感染者中有42例(41.1%)而非H IV感染者中有53例(49.5%)被检出幽门螺杆菌感染(P=0.22,χ2=1.47,NS)。幽门螺杆菌感染的H IV阳性患者的CD4细胞计数,高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H IV阳性患者(分别为364个细胞/m m3和228个细胞/m m3,P=0.0001)。幽门螺杆菌性胃炎在H IV阳性组中更加严重(χ2=15.02,P=0.0001)。感染H IV和未感染H IV患者胃黏膜中检出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分析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 方法 随机选择经胃镜检查临床上确诊为上消化道疾病患者594例为实验组,同时随机选取体检自然人群,根据病史、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及体检报告未见任何异常则确认为健康体检者共590例并作为对照对象,均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结果 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总检出率为70.71%(420/594例),其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和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77.77%、84.37%、76.04%和28.70%,以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高(84.37%),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检出率最低(28.70%)。不同的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组间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健康体检者幽门螺杆菌的阳性总检出率为54.92%(324/590例),与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 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关系非常密切,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无明显消化道症状的健康体检者也有较高比例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179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及经胃粘膜活检证实伴有慢性糜烂性胃炎者作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1分钟尿素酶法),以了解HP感染与慢性糜烂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另以3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为对照组。179例NUD伴慢性糜烂性胃炎者有75例(41.89%)HP阳性,对照组仅3例(10%)HP阳性(P<0.05),说明NUD伴HP感染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有关,但与胃粘膜有无萎缩、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儿童厌食(主要为学龄期儿童)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42例厌食小儿与40例正常小儿中幽门螺旋杆菌的阳性感染率,厌食小儿中阳性感染者应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分析小儿厌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42例厌食小儿中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率为52.3%,应用抗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后,厌食缓解率为82%。40例正常小儿中幽门螺杆菌阳性感染率为22.5%,两组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儿厌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三氧化的生理盐水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奥美拉唑联合三氧化的生理盐永口服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48例.结果 治疗两周后返酸、嗳气、腹胀、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缓解率为100%;胃镜复查:48例糜烂性胃炎糜烂全部愈合.愈合率为100%;HP根除率在90%以上.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三氧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糜烂性胃炎愈合迅速.症状消失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地区人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状况。方法受检者来自新疆乌鲁木齐市兵团地区有上消化道症状而来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以及健康自愿者共1 816例,男945例,女871例。年龄3~93岁,平均49.7岁。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BUT)检测法。除健康自愿者以外,其余人群均接受胃镜及/或病理检查。结果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高,与正常人群间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他人群与正常人群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胃相关疾病与正常人群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人群、胆汁反流性胃炎、食管炎患者H.pylori阳性率较低。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H.pylori感染率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乌鲁木齐市兵团地区,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无差别;胃、十二指肠疾患者H.pylori感染率较正常人群为高。建议有上消化道症状者应行H.pylori检测,H.pylori阳性者建议胃镜检查,有H.pylori根除指征者应行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0.
龙梅  朱莉  包林林  潘佩英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36):4562-4566
背景 随着儿童胃镜检查的普及,研究发现儿童时期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胃肠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但针对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 探讨贵阳地区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胃黏膜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消化科2016年6月-2018年9月收治的因腹痛、呕吐、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入院的21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H.pylori检测结果,H.pylori阳性者为阳性组,H.pylori阴性者为对照组,分析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组织学特点及疗效。结果 210例患儿中阳性组104例、对照组106例,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率为49.5%。H.pylori感染平均发病年龄为(7.2±1.3)岁。阳性组胃镜检查提示糜烂出血性胃炎58例、消化性溃疡23例、结节性胃炎13例、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10例,对照组胃镜检查提示糜烂出血性胃炎84例、消化性溃疡18例、结节性胃炎3例、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1例。阳性组糜烂出血性胃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节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炎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重度炎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阳性组淋巴细胞阳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阳性组给予标准三联疗法抗H.pylori治疗后,复查13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93例、阳性11例。结论 贵阳地区儿童时期H.pylori感染率为49.5%,以学龄期儿童发病为主;H.pylori感染后胃镜检查以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节性胃炎为主要表现,糜烂出血性胃炎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节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溃疡伴结节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重度炎症为主,重度炎症改变及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与H.pylori感染相关,标准三联疗法对H.pylori根除率为89.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息肉及其病理类型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且在胃镜下行快速尿素酶实验的200例患者,其中经胃镜确诊胃息肉的151例患者为息肉组,经胃镜检查排除胃息肉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资料、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胃息肉病理类型及位置等相关指标,采用x~2检验评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息肉的相关性。结果胃息肉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胃息肉组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105例,对照组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20例,x~2值为10.5,P0.01,有统计学差异,胃息肉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为66.9%,其中增生性息肉占45%。结论胃息肉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相关性,病理组织学类型一般以增生性和炎性息肉为主,其中增生性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分别为44.00%和64.00%,有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旋杆菌阴性的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相比,略升高(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旋感染阳性率较低,且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较轻,可能原因是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乐山地区居民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受检者来自乐山地区健康体检者及有上消化道症状于本院消化门诊就诊或住院的患者共8782人,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法,阳性者确定为Hp感染。结果乐山市人群Hp感染阳性率54.65%,其中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Hp感染率显著高于无症状者(63.59%vs36.76%)(P0.05);少儿的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31-60岁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61岁以后,Hp的感染率逐渐下降;汉族Hp感染率低于少数民族(54.30%vs 63.92%)(P0.05);男性与女性的Hp感染率分别为55.08%,54.15%,性别比较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乐山地区人群的Hp感染率较高,该地区Hp感染与有无消化道症状、年龄、民族有明显关系,与性别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的流行特点——附2 68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人群流行变化与年龄、性别和季节的相关性,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布规律。方法对该院门诊及住院病例中,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2686例均采用14C-UBT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14C-UBT试验阳性者视为Hp感染。将Hp感染阳性分为:年度分布,年龄分布(即青中年组、老年前期及老年组),性别分布和季节分布。结果Hp年度总感染率为47.26%,年度对比分布χ2=0.262,P>0.05、Hp感染年龄分布χ2=2.66,P>0.05、Hp感染季节分布χ2=7.21,P>0.05、Hp感染性别分布χ2=6.53,P<0.05,性别差异有显著性。男性47.92%,女性42.98%。结论在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中Hp感染率为47.26%。Hp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与年度、年龄、季节分布差异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江西省南昌市健康体检人群幽门螺旋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4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健康体检者4513例,采用14 C呼气试验检测其Hp感染状况,按性别和年龄分组,统计不同组别Hp感染率。结果 4513例健康体检者,Hp阳性2167例,总感染率为48.02%。男性Hp感染率为47.79%,女性为48.3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20岁组Hp感染率最高(49.28%),31~40岁组最低(47.01%),但是各年龄组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南昌市健康体检人群有较高的Hp感染率,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中等水平,与全国平均感染率相当。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6.
对2117 例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 HP) 检测和胃粘膜活检病理学检查,HP 阳性者1428 例,占67 .45 % ,有肠化生者629 例,占29 .71 % 。HP 阳性组肠化生比阴性组更常见,分别为32 .84 % 与23 .22 % ( P < 0 .01) 。这表明肠化生与年龄有关。萎缩性胃炎的HP 感染率及肠化生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提示HP 感染是肠上皮化生的促进因素之一,继而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疣状胃炎30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国芳 《吉林医学》2010,31(15):2280-2280
目的:探讨疣状增生性胃炎病变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30例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病例中,29例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阳性,通过三联治疗2周,治愈21例,9例未愈,但经过内镜下微波治疗均痊愈。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在疣状胃炎患者中有着极高的感染率,通过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配合微波等,可有效治疗疣状胃炎,预防疣状病变恶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旋杆菌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胃镜确诊反流性食管炎(RE)86例,反流性食管炎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渍疡5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58例,所有病例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RE组幽门螺旋杆0菌的感染率32.5%,DU组感染率55.17%,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RE合并DU组螺旋杆菌的感染率36.2%,与DU组亦有显著差异(P〈0.05),RE组中螺旋杆菌阴性组Ⅱ、Ⅲ级发生率高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E组中幽门螺旋杆菌感表率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组的炎症程度低,推测幽门螺旋杆菌对RE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食欲不振患者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排空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和13C-辛酸呼气试验法对69例老年食欲不振患者,进行HP检测和胃排空检测。结果 69例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31例,阴性38例,阳性感染率为44.9%。HP阳性组和阴性组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244.5min±35.6min和232.4min±36.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不是导致老年食欲不振的主要因素,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排空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借助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起到治疗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收治的65例RE患者与5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对患者中HP阳性率与以及食管炎症程度与HP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RE组HP感染率为46.2%(30/65),慢性胃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63.5%(3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的中重度RE的发生率虽高于HP阳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较低.在HP感染阳性患者中,其炎症程度较低,原因可能是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部分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