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在提高化疗药物用药安全性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肿瘤科收治的315例接受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为观察组,此期间临床药师实施促进化疗药物安全性的药学服务干预,选取2016年6月-2016年12月肿瘤科收治的320例接受化疗治疗的肿瘤患者为对照组,此期间未采取药学服务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化疗过程中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ADR总发生率为88.1%,明显高于观察组的7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对照组的单药、二联化疗方案ADR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口服给药、静脉给药及口服+静脉给药3种给药途径对照组的ADR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重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两组其余重度AD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学服务的开展可显著减少化疗药物ADR发生风险,尤其可显著减轻患者重度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对提高化疗药物用药安全性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田慧  慕旭霞 《吉林医学》2011,(24):5031-5031
目的:探讨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其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级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患者(60岁以上)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推注给药发生ADR比例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R药品以抗感染药物为主,显著高于其他药品(P<0.05)。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最多,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40.5%。严重程度一般为主,显著高于其他严重程度患者(P<0.05)。结论:通过回顾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尽早处理ADR,可有效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32例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临床严重不良反应情况,以提高西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因合用多种西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患者32例,观察本组患者合用西药的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西药类型的合用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不同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用药严重不良反应在皮肤和其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均有发生;抗感染药物的药品种类及构成情况与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药物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给药不良反应发生率53.13%比肌肉注射给药21.89%,口服给药15.63%,外用局部给药9.38%多,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相关部门应加强监测多种西药合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8家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统计分析,探讨我州习惯用药中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发掘警戒信号,提高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方法:选取黔南州8家二、三级医院2012年上报的ADR报告表393例,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筛选方法,对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类别、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的影响及转归、累及系统及ADR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44岁的患者ADR发生率高,抗生素药品ADR发生频次最高,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累及的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居多.结论: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相关,包括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改变不良用药习惯,减少抗微生物药的应用和静脉给药比例,科学合理用药,确保公众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115例ADR分别从患者概况、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15例ADR中导致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药品以抗菌药物最多,老年患者发生ADR相对较多,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多。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和监测工作,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统计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发生ADR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收集到的226例ADR患者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在226例ADR患者资料中,男127例,女99例;其中,抗生素药物ADR82例,占36.4%。结论:上报的ADR例数与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年龄等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审慎用药,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药品不良反应人群反应时间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人群反应时间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滥用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ADR的病例50份临床资料作相关分析。结果:引起ADR抗生素类共占52.0%,头孢菌素类占32.0%;静脉给药出现ADR占78.0%,与口服、肌注给药的增益系数分别为9.7、6.5,明显高于非静脉给药;没有过敏体质患者占94.0%;应用肾上腺素抢救的患者占36.0%。ADR发生快时间短,平均38.0min,〈14岁组与14~59岁组、≥60岁组反应时间分别对比(P〈0.005、P〈0.0025)及14~59岁组与≥60岁组对比(P〈0.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反应时间对比无差异。发生危重ADR占36.0%,女性病例居多,危重ADR反应时间平均11.2min;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对比(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危重组年龄发生率对比:〈14岁组与14~59岁组无差异,〈14岁组与≥60岁组(P〈0.01)及14~59岁组与≥60岁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危重组性别对比无差异。结论:ADR发生在于药物的质而不是量;对危重ADR病例及早应用肾上腺素;ADR的发生与静脉给药相关;ADR的高危人群为女性及老年人,ADR的反应时间长短与年龄增长呈负相关,危重ADR发生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110例不良反应报告汇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通过对ADR上报范围及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促进我院ADR监测工作的进步。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上报特点。结果 14岁以下及45岁以上年龄段占比例较高;男性与女性ADR发生率大致相同;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引起ADR的比例较高;涉及的药品以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和中成药制剂居多;2012年ADR上报数量及质量较往年显著提高,药师上报ADR数量居首。结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受人口学因素、给药途径、药品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用中应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医、护、药多种职业的协同优势,加强防患意识,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上报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1年多来收集的399例ADR病例资料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 399例中,女性患者较多;静滴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ADR表现又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结论:医务工作者应加强临床用药ADR的监测,合理使用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药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并分析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因西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从年龄、性别、治疗结果、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药品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中,男性不良反应构成比明显高于女性,且年龄越长的患者,不良反应几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发生不良反应率与其他给药途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药品类型分析结果来看,以抗菌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最高。结论:临床采用西药治疗,应该严格管理、监督、保证患者用药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的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引发ADR的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涉及的药品中,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构成比为54.69%,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所占比例最高,构成比为41.86%。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本院32例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情况、ADR发生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32例ADR所涉及药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32例ADR共涉及5个系统,其中涉及皮肤、消化系统的患者较多。结论临床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首选口服给药、常规剂量,及时判断和处理ADR,注意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12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10月122例不良反应资料,探讨其发生规律及特点。方法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药品分类、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2例不良反应分析表明,性别之间、年龄之间发生ADR没有差异性;抗生素所产生的ADR患者最多,占总数的20.49%;ADR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皮肤过敏的比例最高,占29.51%;静脉用药出现ADR的比例最高,占57.38%。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有明显联系,所以在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尽量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蒲洁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6):2169-2170
目的:分析临床用药不良反应(h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规范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0年376例ADR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6例ADR共涉及10类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感染药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抗肿瘤化疗药。临床表现主要为消化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损害。结论ADR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加强ADR预防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0~2004年收集的12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例ADR中,主要与抗感染药物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质量、静脉给药方式、患者年龄偏大、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较长有关;过敏反应所占比例较大;ADR最常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抗生素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结论给药途径、药物剂型、药品质量、患者年龄及体质等因素均会影响ADR的发生。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庞洲  查赣  许尔凤 《中外医疗》2013,32(21):74-75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提出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集的4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照患者年龄、给药类型、不良反应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女性发生ADR比例男性,且儿童和老年患者是主要人群。抗生素、中成药等是引起ADR的主要药品类型。配伍不当、联合用药不科学及用药间隔时间不合理等是引起ADR的主要原因。结论应加强药品质量及临床用药全程控制,尤其是抗生素、抗感染药及中成药的用药监测,强化对基层药品质量监督,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规律,探讨ADR的防治对策,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脑科医院2012-2014年上报的ADR 579例,从患者的性别、年龄、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器官、 临床表现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579 例 ADR 中男性 271 例, 女性 308 例. 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为 313 例(50.73%),其次为口服254例(41.17%).静脉给药与非静脉给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R药品种类中以精神障碍类药物最多为165例(28.25%),其次是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分别为87例(14.89%)和77例(13.18%). 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系统器官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多为189例(32.6%),其次为消化系统113例(19.5%). 结论 用药前应充分了解药物及患者的ADR情况,减少联合用药,谨慎使用静脉给药. 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方式,注意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小儿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将本院儿科在2015-2016年收治的出现ADR的患儿共计100例作为临床的研究资料,我们对患儿的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用药方法等一般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小儿ADR发生的特征。结果在ADR患儿中,男性患儿、≤6岁的患者的比重比女性患儿、6岁的要高,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在抗菌类药物导致的ADR患儿的比重为50.0%,要比其他的药物高,经统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方式为静脉滴注的引起的ADR的比重要比口服给药、外用给药等方式要高,经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ADR的发生部位主要在皮肤组织、消化道肠胃系统中。结论在临床治疗中,我们要重点加强对年龄较小的患儿用药的监管工作,合理的应用抗菌药物,给药方式最好是选择口服的方法,严密的对ADR发生的常见部位进行观察,确保患儿的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林可霉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通过收集本市六家医院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的临床资料,共得180例应用林可霉素进行治疗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对其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结果年龄及性别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给药方式、药品用量及给药途径则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为降低林可霉素在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应保证用药正确,减少静脉给药,避免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7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雁 《当代医学》2010,16(34):117-118
目的探讨分析2010年1~7月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监测情况。方法选取2010年l~7月上报的206例药品不良反应患者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206份不良反应报告中,静脉滴注给药途径发生ADR170例(占82.4%),涉及的器官/系统以皮肤系统为主(57.3%),药品类别以抗感染药为主(68.9%)。结论 ADR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加强ADR监测更有助于保证公众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