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代偿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者闭塞的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DSA、MRA检查或者CTA检查患者侧支循环代偿情况,根据患者MRA检查或者CTA检查结果交通支开放情况分为前交通开放组、前交通未开放组,后交通支开放组及后交通支为开放组。根据患者DSA检查结果初级侧支开放组、次级侧支开放组和未开放组。分析前交通支开放、后交通支开放、初级侧支开放及次级侧支开放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前交通支开放患者Mo CA评分显著高于未开放患者(P0.01);前交通开放患者在视空、执行能力、注意与计算、抽象方面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后交通动脉开放与未开放患者MMSE、Mo 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级侧支开放与次级侧支开放与未开放患者MMSE、Mo CA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认知功能各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闭塞或者重度狭窄的前循环动脉开放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全脑C T灌注成像(WBCTP)获得的CTP图像及动态血管成像(4D-CTA)图像对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评估价值。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高度怀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的45例患者行头部WBCTP及DSA检查,观察CTP灌注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脑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4D-CTA图像中脑血管狭窄和闭塞情况,并以DSA为参照,分析CTP与4D-CTA在ICVD疾病中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1)DSA检查结果显示45例患者确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阳性4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阴性3例,共检查了410支头颈部动脉,发现101支脑供血动脉有狭窄或闭塞;(2)CTP灌注图像示患侧脑组织MTT值显著大于健侧(P0.05),CBF及CBV值均显著小于健侧(P0.05);(3)4D-CTA图像示脑CTP灌注异常患者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检出率显著大于脑CTP灌注正常患者(P0.05);(4)以DSA检查结果为参照,WBCTP检查获得的CTP图像结合4D-CTA图像判断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分别为89.11%(90/101)、97.09%(300/309)、95.12%(390/410)。结论 CTP联合4D-CTA能较准确诊断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的程度,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颅脑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发病后24h内均接受颅脑CT平扫、CTA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 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A在诊断患者脑动脉狭窄、脑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并根据患者出院后90d随访情况,评价CTA的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5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1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5例,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11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2例。CTA检查显示6例患者脑血管无狭窄,50例患者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狭窄程度:无狭窄6例,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12例,重度狭窄17例,闭塞13例,CTA诊断脑血管狭窄/闭塞的总体符合率为82.14%(46/56),一致性评价Kappa=0.768(t=10.922,P<0.001)。DS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检查显示,56例患者中侧支循环良好25例,侧支循环不良31例。CTA诊断侧支循环的灵敏度90.32%,特异度88.00%,准确率89.29%,阳性预测值90,32%,阴性预测值84.62%;预后良好患者CTA检查脑血管狭窄/闭塞情况及侧支循环情况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TA检查脑血管狹窄/闭塞程度、脑血管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均呈正相关(r=0.454,0.337,P<0.05)。结论颅脑CT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及侧支循环中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其诊断的脑血管狭窄/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与预后呈正相关,可用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住院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和CTP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结果 CTPI分期与颅外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具有相关性(r=0.081,P=0.57),与颅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之间亦不具有相关性(r=0.007,P=0.951);侧支循环分级对CTPI分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支循环类型对CTPI分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DSA与CTPI,可以综合评估脑血管形态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而导致的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6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方法分为介入组(81例)和药物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累积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主要终点事件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考虑围手术期并发症,以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作为次要终点事件,随访3年时两组累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治疗重度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对30 d后责任血管同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更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仍然是限制其临床推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清内毒素水平对脑血管患者经择期介入手术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脑血管疾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给予择期介入手术治疗,检测术前1 d血清内毒素水平,随访调查患者再狭窄发生情况并进行预测价值分析。结果:在110例患者中,术后1年发生再狭窄21例(狭窄组),发生率为19.1%,其中轻度17例,中度3例,重度1例。两组术前1 d的空腹血糖、血脂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狭窄组的血清内毒素水平高于非狭窄组(P<0.05)。两组术后14 d的颈动脉狭窄率都低于术前1 d(P<0.05),手术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110例患者中,Spearsman分析显示术后再狭窄与内毒素存在相关性(r=0.672,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内毒素(OR=5.305,P=0.011)为导致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内毒素对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曲线下面积为0.789。结论: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比较常见,术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及血脂与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脑血管特点。结果: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其中异常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4.65,P﹤0.05)。两组在弥漫性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且异常组(脂代谢紊乱组)以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有侧支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脑血管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寻求辨证防治缺血性中风的客观化指标。方法选取进行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中风患者86例,对比分析脑血管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脑血管狭窄组的风痰瘀阻型和气滞血瘀型比例均高于脑血管正常组(P〈0.05),而脑血管正常组的风痰火亢型比例高于脑血管狭窄组(P〈0.0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组风痰瘀阻型、气滞血瘀型比例均高于无病变组和单支病变组(P〈0.05),其他各组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的造影结果不同证型特点不同,风痰瘀阻型、气滞血瘀证随着脑血管病变范围的增大、狭窄程度的增加,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1):40-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行DSA检查,根据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为侧支循环建立组(n=94)和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组(n=6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的差异。同时收集临床病例资料,将可能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心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平均动脉压、吸烟史、病变血管数量、狭窄程度及相关血液指标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组患者NIHSS和脑梗死体积明显低于侧支循环未完全建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史、平均动脉压、血管病变的支数、狭窄程度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侧支循环建立有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平均动脉压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是侧支循环建立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使得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明显减轻。吸烟、平均动脉压升高以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和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侧支循环建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D-二聚体(D-D)、胱抑素C(CysC)预测脑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价值。 方法 2015年4月—2017年9月神经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118例,均接受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入院次日、术后3 d分别采集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D-D、CysC含量,并统计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再狭窄情况,将其分为再狭窄组、未狭窄组,分析血清D-D、CysC对术后再狭窄的预测能力。 结果 118例患者术后1年内再狭窄16例,再狭窄率为13.56%。再狭窄组、未狭窄组术前基本资料及血清D-D、Cys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3 d未狭窄组血清D-D、CysC水平未见明显变化(均P>0.05),而再狭窄组血清D-D、CysC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且术后3 d血清D-D、CysC水平与未狭窄组相比显著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3 d高D-D、CysC水平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术后3 d血清D-D、CysC及二者联合预测术后再狭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分别为0.786、0.825、0.907,确定术后3 d血清D-D、CysC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56.22 μg/L、1.41 mg/L,此时D-D、CysC联合预测术后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达87.50%、93.14%。 结论 脑血管介入术后高D-D、CysC水平是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对于术后再狭窄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密切监测血清D-D、CysC水平有助于评估再狭窄风险和及时制定个性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改良ABCD2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全脑血管造影的64例前循环TIA患者,根据改良ABCDz评分分为低危组(19例)、中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相关性。结果高危组患者中,重度狭窄及闭塞患者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高危组患者出现多支脑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患者血管狭窄的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循环TIA的患者随改良ABCD2评分的增加。脑血管狭窄程度及出现多支血管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9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使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进行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血管再通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应用DSA下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脑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DSA证实为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SA所示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为侧支良好组与侧支不良组,分析血管狭窄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结果重度狭窄者与闭塞者的侧支良好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不良组高血压病、糖尿病比率明显高于侧支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狭窄程度严重有利于侧支循环生成,高血压、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单纯脑血管造影、介入治疗术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观察,所有患者均给予单纯脑血管造影明确狭窄程度,然后给予介入治疗(PCI),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72例患者经过脑血管造影后有20例血管重度狭窄行介入治疗,并发症有1例,为一过性心动过缓。结论单纯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患者的狭窄程度,合理选择介入材料,优化治疗效果,减少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的脑梗死解剖特点,并探讨Ⅰ级侧支循环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症状性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20例(重度狭窄组)及闭塞患者22例(闭塞组),比较两组患者Ⅰ级侧支循环代偿情况、脑梗死发生情况,分析Ⅰ级侧支循环代偿与脑梗死类型的关系.结果 重度狭窄组PCoA开放患者明显多于闭塞组,ACoA+PCoA开放患者明显少于闭塞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脑梗死类型均以多发性梗死为主,组间单发性脑梗死与多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仅多发性梗死类型中重度狭窄组BZI+PI梗死患者显著多于闭塞组(P<0.01);仅ACoA开放患者EBZ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AcoA未开放患者(P<0.05),其余梗死类型均与侧支开放情况无关(P >0.05).结论 多发性不连续梗死是ICA起始段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主要梗死类型;前交通动脉的开放可减少外分水岭梗死的发生,但与其它梗死类型无关;其它侧支开放形式亦与梗死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疗效及生存质量。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和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DSA的患者共103例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进行介入手术,观察不同检查对颈部血管的诊断情况,介入术后的即刻疗效、术后随访结果及并发症情况。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相关神经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DSA较CTA和MRA,能检出更多病例及狭窄在70%~99%、50%~69%及<50%的血管。78例共88支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重度狭窄的血管进行介入手术,手术成功率100%,术后78例患者88支血管的狭窄率明显减少,1周后神经功能症状明显减轻,经随访3月~2 a,介入手术的血管无再次狭窄情况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85%。结论 DSA诊断及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具有较好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2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9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实施全脑DSA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37例,实施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的效果较好,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患者动脉狭窄情况,保证治疗的精准度和安全性,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根据是否有侧支循环的建立,分为对照组(无侧支循环)50例,观察组(有侧支循环)50例,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心室射血分数(EF),脑钠肽(BNP),体积分布宽度(RDW)]。结果 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观察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成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睿 《广西医学》2014,(12):1751-1753
目的探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175例,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侧支循环建立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随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代偿良好组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代偿不良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结论侧支循环代偿良好率随脑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吸烟,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纤维蛋白原是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介入治疗临床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40例,均为我院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患者,回顾临床资料。结果 40例患者中,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有37例患者为颅内大血管狭窄,占92.5%,其中与DSA诊断符合者34例,占85%。TCD异常以Vs及Vm呈全段性或节段性增高,层流破坏、频谱形态紊乱、声频增强等为主要表现。术后Vs及Vm均降低,PI值及声窗恢复正常。本组40例患者经DSA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颅内段狭窄8支,MCA狭窄22支,大脑前动脉狭窄9支,MCA闭塞2支,颈内动脉颅内段闭塞1支,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17支。经介入治疗成功38例,占95%,行平均6个月的随访,无新发脑梗死及短暂性缺血病例。结论脑血管狭窄采用介入手术治疗,需规范手术操作步骤,严格把握适应症,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风险。介入治疗为一种创伤小、方便、安全的方法,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