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消化系统疾病(脾胃病)是中医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其主要表现有腹痛、痞满、呕吐、腹泻、黄疸、食欲不振、便秘等,《伤寒论》均有较精辟的论述,对临床颇有指导意义,现就《伤寒论》部分论述做一简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在《伤寒论》中亦有脏腑辨证的理论指导下,对论中有关条文进行分析,归纳出培土制水、理气健脾、健脾利水、清上温中(脾)、温脾建中、泻肝扶脾、清胆温脾、健脾理中、健脾降逆、温中和表、温脾通络、温脾摄津等治脾法.另外,《伤寒论》中“顾护胃气”的思想,也包括脾在内.  相似文献   

4.
关于"脾约"的内在涵义、与麻子仁丸证的关系,以及麻子丸证的病机为胃强脾弱均存在争议。本文从《注解伤寒论》入手,结合对《伤寒论》原文及其他医家的相关论述后认为,在理解"脾约"时需把握两点:"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受到约束,津液但输膀胱;患者需有小便数、大便硬等临床症状;"脾约"为"太阳阳明"的一种转归,根据病势之不同,可分为小承气汤证、麻子仁丸证等。"脾约"不等同于麻子仁丸证,但麻子仁丸证属于"脾约"。麻子仁丸原方是针对胃肠燥结之实证所设,若患者兼有脾气虚或脾阴虚,麻子仁丸原方并非适宜,故在临床运用该方时需注意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6.
痹证是一种中医病证名,这类病证的主要表现是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部位产生疼痛、酸楚、麻木之感,并可伴随有关节的屈伸受限以及变形肿大等症状。在现代医学的体系中,诸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有关节疼痛表现的疾病,均可归属于痹证之范畴。尽管《伤寒论》中未直接论述痹证的治疗方法,但已有与痹证相关的论述,且其所载的经典方剂,如桂枝汤、白虎汤、当归四逆汤等,在痹证的临床治疗中却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对《伤寒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研究也逐渐揭示了这些方剂治疗痹证的内在机制。本文对《伤寒论》中与痹证相关的论述及方药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痹证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医家认为张机(仲景)《伤寒论》的“伤寒”,为多种急性热病①与热性传染病的总称,是研究感冒与流行性感冒②、研究伤寒杰出的著作③。笔者认为《伤寒论》是世界上最早论述肠伤寒的巨著。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最能体现中医特点、理法方药比较完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临床医学具有普遍指导作用的经典著作,历代医家都把她奉为圭臬,作为习医者必读之书。因此,把《伤寒论》列为中医本科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必修课程,是无容置疑的,只有坚定不移地确立《伤寒论》在中医本科教学中的这一地位,才能讨论《伤寒论》教学改革的问题。至于中医  相似文献   

9.
时至今日,《伤寒论》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确实不少,但是,有问题不等于没价值,有时恰恰正是科学发展和研究的起点与动力。决不能轻易地否定或丢掉。我从事中医工作已经整整六十年了。那时学医每天要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背书我不怕,但要读懂读通,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师是吴门医派的名家,平时很少  相似文献   

10.
脾肾相关理论在《伤寒论》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了《伤寒论》中脾肾相关理论的运用,指出其集中体现在太阴、少阴病的辨证论治中;肾阳虚是脾阳虚的进一步发展;在治疗上均以恢复阳气为宗旨,具体分析了温脾为主兼以温肾,温肾为主兼以温脾和温脾以治肾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宋以前伤寒论考》是由冈田研吉、牧角和宏、小高修司三位临床医师编著的。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载三氏对谈,第二部为三氏各论。此书记载了他们学术成长经历及成果,也表达了他们对汉方医学研究前景及目标的追求。此书编撰,有别于江户时期各流派《伤寒论》研究专书的体例,其书从《伤寒论》之外,网罗历代伤寒文献资料,条理各家传承,结合临床实践,探索《伤寒论》形成、变迁及发展。书中收载了《伤寒论》“可不可篇”、“六经提纲证”、“少阳病半表半里说”、“阳明病胃中寒及胃家实说”、“并病、合病”、 “主之、宜之、属之”之意义及方剂、用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2.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调理脾胃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个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对此均非常重视,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就个人的临床体验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关于人体的功能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模型是对人体原型的理论摹拟,它集中反映了相应医学模式的“人体观”。与“解剖模型”相比,“功能模型”更符合人体的本质和规律。《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建立“三阴三阳”功能模型的理论基础。在三阴三阳模型中,三阴三阳是人体功能子系统,它不同于脏腑、经络。三阴三阳病是典型的功能性疾病。阴阳自和是三阴三阳模型的自主调节机制,治疗疾病必须以其为中心。三阴三阳模型代表了未来医学模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胃与脾同属中焦,主受纳,腐热水谷、主通降、与脾相表里,共有“后天之本”之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的病理表现主要是受纳、运化、升降、统摄等功能的异常.脾为太阴湿土之脏,喜温燥而恶寒湿,得阳气温煦则运化健旺.胃有喜润恶燥之特征,胃不仅需要阳气的蒸化,更需要阴液的濡润,胃中阴液充足,有助于腐热水谷和通降胃气.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伤寒论》六经的实质,自唐迄今1300多年以来,历代医经注家各有各的见解,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看法极不统一。今天在党中央领导亿万军民大搞“四化”的新形势下,亟应积极认真地对六经实质这个旧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以便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且有利于《伤寒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古今对六经实质的不同看法和评议我们要弄清前人对六经实质的看法,首先必须把《素问·热论》中的六经与《伤寒论》中的六经相互对比一下。六经分证,最早见于《素问·热论》。《素问·热论》指出:“伤寒  相似文献   

16.
17.
脾胃的功能特点可以概括为纳和运、升和降、湿与操,在五脏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治疗脾胃病时.在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基础上.用药时应该结合脾胃功能特点及与脏腑的关系,选一些助运、理气、化湿、疏肝、宣肺的药物,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使病尽快痊愈。笔者认为在治疗脾胃病时,选药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消食导滞以助运化受纳、腐熟、运化是脾胃主要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损,首知就出现受纳运化障碍,表现为厌食、食欲不振、食后不出症状.故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首先就应助运,常m药物有鸡内金、山植、神曲、谷麦芽、菜循了、地瓜…  相似文献   

18.
脾胃病是常见的多发病,其治疗的药物多种多样,患者多望名购药或以病选药,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或产生副作用。现对此病常用的中成药做一概述,以便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应用,以提高治疗脾胃病的疗效。一、实证1、肝胃气滞型临床表现:胸肋胀满,或脘腹胀痛,攻窜不定,痛连两肋,或引少腹,嗳气嘈杂,恶心,大便不畅,脉弦等,常因情绪改变而症状加剧。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赖以所养。脾胃同居中州,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运化水谷精微充养一身,胃受纳腐熟水谷五味,二者互为表里,升降相因,不但主持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是整个人体的气机升降的枢纽。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脾胃之为病,则升降失常,生化乏源,脏腑失养,百病始生。  相似文献   

20.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