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选取240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18例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122例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观察两组患者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1.0%,对照组为76.3%,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为26.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患者满意度高,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7):147-150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手术治疗的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摸球法分为对照组(n=51)和研究组(n=5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腰椎功能优良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JOA评分、SF-36评分及VAS评分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腰椎功能,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临床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出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表格,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患者162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81例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对照组81例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因明显变异,观察组不能正常按照临床路径执行16例,对照组有14例不符合护理要求,观察组实际采用临床路径组65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67例。观察二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医药费、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上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医药费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在治疗费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护理满意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保证医护质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焦虑评定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评定量表(SDS)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明显降低,疼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或P<0.01),观察组满意度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行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突出髓核摘除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康复护理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1月来我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6例,随机将这些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加康复护理进行治疗。对于患者的治疗结果用数据记录,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情况。结果:经过两种不同的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的下腰疼痛评分(3.78±1.4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6±2.31),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护理措施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护理效果非常显著,大大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疼痛(VAS评分)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OD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患者痛苦,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撷取时间为2015年3月-2017年3月,分组原则以抽签法为主,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组予以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治疗效果、手术情况、VAS评分、JOA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较好(P0.05);与对照组卧床活动时间比较,观察组较短(P0.05);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比较,观察组较少(P0.05),与对照组JOA评分比较,观察组较高(P0.05);与对照组VAS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均较低(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可明显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情的改善,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日常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腰椎功能(腰椎JO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日常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护理有助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康复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日常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经皮椎间盘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行经皮椎间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 ,对照组30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3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用康复护理干预 ,以SF -36量表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的 PF、B、RP、GH、VT 、RE 及MH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的SF评分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经皮椎间皮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开展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康复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实施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前后腰椎稳定性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腰椎曲度指数、椎间角变化及椎间水平位移增大,而腰椎Cobb角度缩小(均P0.05);研究组术后6个月的腰椎Cobb角度、椎间角变化及椎间水平位移均小于对照组,腰椎曲度指数大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研究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经皮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能够维持患者腰椎的稳定性,提高临床疗效,且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患者预后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与单纯椎板开窗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机制。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6例,以术式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单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和治疗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NR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JO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症发生率为5.48%(4/7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6.44%(12/73)(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具有微创、并发症少的优势,可尽快恢复患者腰椎功能,减少腰痛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RAS理念下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摘除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接受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ERAS组)和B组(对照组)各30例,分别对两组病人给予围手术期ERAS理念指导下的干预和常规干预。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VAS评分、ODI指数评分、住院时间、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突出节段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ERAS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均少于B组(对照组),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组(ERAS组)出院时满意度高于B组(对照组)(P0.05);两组间术前、末次随访VAS评分、ODI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术后3天、出院时、术后1月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AS理念指导下围手术期干预有助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椎髓摘除术患者快速康复,改善了病人疼痛,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腰椎功能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开窗式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予以常规干预措施,包括病情观察、心理安慰和术前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训练,干预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生活质量恢复情况及复发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ODI评分均较前降低(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较前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升幅度更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能更好的改善腰椎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柱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40例脊柱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手术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0例,观察组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指导下进行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各时间点NRS评分、术后恢复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术前两组N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72 h、出院前观察组患者的N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垫枕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脊柱微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可以缓解患者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48-15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实施阶梯式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阶梯式康复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并比较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和JO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显著降低,而JOA评分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5.00%,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康复护理能够显著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术后的疼痛症状,并有效恢复患者的腰椎间盘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型髓核刀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郑州市中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50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且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样本容量为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对照组接受11号尖刀片切掉突出髓核,用髓核钳摘除突出的髓核,试验组接受髓核刀切掉突出髓核,用髓核钳摘除突出的髓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同时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中优良人数所占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指标中,手术时间,试验组较对照组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髓核刀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具有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所需时间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应用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2013年5月至2016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临床所用治疗方法分组:对照组30例行保守治疗,观察组30例行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对两种方法治疗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2)观察组随访期间复发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23.33%(P0.05)。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恢复,且复发风险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与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腰椎功能JOA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ODI、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6个月,观察组腰椎功能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提高腰椎功能JOA评分,降低术中出血量、ODI评分、VAS评分,缩短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以更好的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择2009年6月到2016年9月期间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对象(实验组),另外选择同期行椎板开窗减压治疗的2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研究的参照对象(参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高于参照组,VAS评分低于参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出血量、切口、并发症、治疗总有效率等指标均优于参照组(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评分、疼痛感评分,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n=49)、观察组(n=49),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康复护理。结果观察组康复效率为97.96%,显著高于对照组康复效率(83.67%),P0.05;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SAS、SDS评分,P0.05;观察组腰椎功能评分为(26.59±2.48)分、疼痛评分为(1.03±0.09)分,依次相较于对照组的腰椎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接受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患者腰椎功能、减轻疼痛感、缓解负面情绪、提高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