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四逆散是《伤寒论》中用来疏达郁阳,调畅气机,历千古而不衰的祖方。本方方中寓法,法中寓方,亦即方外有方,法外有法,故名曰四逆散法。笔者用于诊治内、外、妇科等疑难杂病和急危重症,疗效显著,特整理如下,供同道参阅。1 疏肝清肺 止咳平喘厥阴之脉上系于肺,木失条达,肺失宣降,则咳喘引胁下痛,此作为诊治肝郁致咳的要点,故以从肝论之法治之。笔者自拟疏肝清肺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黄芩、贝母、连翘、瓜蒌、百部),方中四逆散疏肝解郁,黄芩、黄连、贝母、瓜蒌、百部清肺化痰。诸药相伍,共起疏肝解郁、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曾于1998… 相似文献
2.
3.
4.
6.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
总结了《金匮要略》中关于四水的症状及治疗用方。对四水重新整理与分析,发现四水治疗方剂大体可以分为以防己黄芪汤与越婢汤为代表方剂的两类,体现出从肺论治及从脾论治两大治疗体系。通过分析水气病篇所用方剂,认为水肿病治疗是以利小便为基本法则。重新定义了"发汗"在水肿病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筑民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6,(4)
《内经》中通借字甚多。 拙著《(内经)通借字十则》(载《中医杂志》1981年2期),《〈内经〉,通借字例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1期)已选释若干。今再选取十二则,续释如下。 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雾不精”。“精”借作“晴”。“精”、“晴”同谐“青”声,故得通借。 《史记·天官书》:“天精而见景星”,《汉书·天文志》作“天睲而见景星”。“星”即“晴”,《史记索隐》引郭璞注《三苍云:“星,雨止无云也。” 相似文献
8.
张振廷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87,(2)
《黄帝内经》是研究祖国医学理论最重要文献。是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但《内经》一书,一向认为难读难懂,主要是因为《内经》是先秦前后的著作,文辞古奥,使人难以理解。同时《内经》一书流传年代久远,辗转传秒、翻刻,渐渐造成许多衍误脱倒,致使讹误谬差,存疑待查之处颇多,为读《内经》更增加了困难。而在研读《内经》过程中,最常遇到文字上的拦路虎是,或不识其字,或不辨 相似文献
9.
10.
展照双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46-47
通腑法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开阔了"扶正祛邪"的思路和方法。在临证中常与清热、开窍、通阳、活血、理气、补益等法合用,相得益彰,每可取得或缓解病情,或缩短病程,甚或立竿见影的疗效。临床应用本法以腑气畅通为度,不可过用、妄用,以免戗伐正气。 相似文献
11.
"以补达通"反治法在老年虚秘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华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30(4):391-391,393
老年便秘多因年老体弱,气血两亏,从而致大便秘结,此时若一味采用泻药,则愈伤津液,不仅大便难通,而且更加秘结,反之,若补其不足,则肠道得通。此外,尚可配合一些食疗,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相似文献
12.
四逆散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等份组成,具有疏肝理气、解郁散热、和肝脾、止疼痛的功效。临床常用于四肢发凉、胃痛、腹痛等病症。近年来,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就其新用途作一简述。治疗胆道蛔虫症有人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由金铃子、延胡索各等份组成)治疗胆道蛔虫症患者40例,全部获得治愈,其中服药最短者1天,最长者10天,平均4.2天。治疗过程中,蛔虫排出者为24例。用法:每次9克,每天2次,温开水送服。治疗胃溃疡据报道,用四逆散治疗胃溃疡患者76例,经用药30~50天后,治愈7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93.4%。用… 相似文献
13.
赵秋生!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1997,(2)
四逆散为汉代张仲景所拟定,见于《伤寒论》,原用于治疗少阴病四逆(四肢发凉,并有精神不振、嗜睡、脉弦细),后人根据方内四药的性能.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肝脾失调而引起的胁腹胀痛(尤其是胁痛)、纳少胃呆、情绪抑郁或烦怒、大便溏泄等症状,本方能通过疏解肝气郁滞,改善肝和胃肠的功能,从而达到舒肝、醒脾、健胃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白德贞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89,(4):30-31
四逆散一方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少阴病阳郁于内的四肢厥逆而设。盖阳郁于内,气机不利,阳气不达于四末,乃为肢冷如厥。有云热厥者,系与阳微之厥相对而言,非有热邪也。所以以四逆散和解表里,透达气机。方中用柴胡疏肝升清,达阳于表;枳实行气结,解郁,与柴胡合以疏肝郁,升 相似文献
16.
王其鸾 《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四逆散出自汉代医学张仲景的《伤寒论》,由柴胡、炙甘草、枳实、芍药四味药物组成。具有透解郁热,调和肝脾之功效。作者在临床喜用四逆散加味内服治疗内科、妇科等病症,效果满意,现举4例如下。1 肝炎患者,男,30岁。自诉患肝炎6个月余,间隔服药,肝功能检验一直异常,现肋胁疼痛,善叹息,脘腹胀满,食纳差,口干,大便干燥,舌淡红,苔白,脉弦,证属肝郁气滞,余毒未尽,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四逆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5g、枳实6g、丹参15g、川楝子10g、生地12g、茵陈15g、栀子10g、板兰根15g、郁金10g、甘草10g、神曲20g。服药15…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96)
慢性肾炎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因起病缓慢、隐匿、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多样且反复难愈。通法在治疗肾病过程中因活血化瘀,化痰除湿,蠲痹通络、清热解毒可通,益气活血通络、补肾健脾祛湿、温肾助阳亦可通,其作用广泛,形式多样,可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延缓疾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学军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25(4):1-2
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是临床中最常见的胃疾。临床表现除上腹部疼痛外,常有饱胀不适、嗳气、呕恶、纳差、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往往病情反复,病程延久,证多寒热错综、虚实夹杂,涉及脏腑较多。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脾与胃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互为表里,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故寒邪、饮食、气滞、血瘀、虚损等诸多因素皆能引起胃受纳腐熟之功能失常,使胃失和降,气机不能通达而得病。胃疾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制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不通则痛是一致的,只是程度特征各异。因此,在胃部疾病的治疗中,理解并运用通法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