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用致不良反应的情况,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法.方法 选取109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致不良反应出现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与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更改治疗方案为单独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与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头孢菌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的中,>60岁的患者占比47.71%(52/109),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比例分别为33.94%(37/109)、44.04%(48/109),联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第一代,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的治疗方案由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改为头孢菌素类药物单独用药后,可见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二重感染、过敏反应、肾功能损害及其他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时候,要把握其适应证、与其他药物联用时的禁忌证等,并考虑年龄等因素对用药的影响,做好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并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及时处理,提高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同真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多种抗菌成分之——头孢菌素C,水解得到母核7-氨基头孢烷酸(7-aminocephalosporanic acid,7-ACA)接上不同侧链制成的一系列半合成抗生素。本类抗生素的活性基团是β-内酰胺环,为抗菌活性重要部分。其优点是: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类型。方法于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在我院选择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状况及头孢菌素类药物类型分布状况、不良反应发生类型等。结果年龄65岁患者占有率与年龄15岁、年龄15~40岁、年龄41~65岁患者占有率相比明显较高,P0.05。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第一代相比明显较高,P0.05。消化系统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与患者年龄、用药类型存在关联,临床需提升患者用药合理性,减少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为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2011年2月临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使用头孢呱酮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9例;使用头孢他啶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有6例;使用头孢曲松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0例;使用头孢噻肟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有15例;胃肠道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10例;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有30例.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患者的性别、年龄没有显著关联.结论:临床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类素药物时,不仅应注重药物的疗效,还应该高度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从而不断提高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致不良反应及解决对策。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的1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男性与女性发生ADR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40~60岁发生ADR的比例最小,60岁以上发生ADR的比例相对最大,各个年龄段发生ADR的比例存在差异(P0.05);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ADR发生率最高,1代ADR最低(P0.05)。皮肤损伤(25.0%)和消化系统(36.1%)发生率较高,总发生率高达61.1%。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但也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可缓解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中要严格药物配伍禁忌,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用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药、耐酶等优点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和耐药菌株的产生,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多种西药联用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通过头孢菌素类药物与不同种类西药联合使用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54例,对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类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药物联合使用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使用前(P0.05),且主要是对患者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肾功能等造成损害,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和二重感染的情况。结论将头孢菌素类药物同多种西药联合使用很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多种不良反应,所以医院应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同与其他西药联用的配伍禁忌认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乔新江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17-118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严重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减少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选取因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68例,对其发生的情况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个品种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频率最高,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是注射用头孢替唑钠,发生率为9.1%;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纳。发生率为2.5%,对患者产生严重不良反应,引起近10个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双硫仑样反应,发生率为55.00%;其次为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4.16%。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时,应详细地了解该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并给出对应的临床应用对策。方法选择细菌感染患者80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对80例细菌感染患者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细菌感染患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并给予对应的解决对策。结果 80例细菌感染患者中发生了1例死亡事件,死亡率为1.25%(由于戒酒硫样反应);其余79例细菌感染患者均经过对应治疗之后,其不良反应得到有效治愈,P0.05,差异显著。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中以过敏反应的发生最为显著,发生率为43.75%,其次是神经精神系统毒性(36.25%)。结论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对细菌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必须提前掌握好该种药物的使用禁忌证,并应用科学又有效的风险制度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突发事件,以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对策。方法对20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不良反应、诱因以及针对不良反应的对策进行分析。结果使用头孢菌素的患者,出现过敏的患者最多,可达30.0%。除此之外,还有少数患者出现神经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不良反应,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出现的可能诱因主要有酗酒与饮食不当等,因药物用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医生需充分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根据疾病情况、生理、年龄、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法以及用量。在治疗过程中,需严格控制饮食以及其他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临床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针对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的原因提出合理对策,使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得以提高。方法:通过临床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文献调研,根据不同的耐药机制,总结和分析对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及诱发此类不良反应的原因。结果:通过分析发现引起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药物质量问题、患者情绪问题、环境问题、药物用量问题、患者年龄问题、患者过敏问题及患者药后饮酒问题等。结论:临床在对患者采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必须根据诱导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治疗,同时必须对药物适应症进行严格把握,对用药的用量和方法进行严格控制,使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患者的用药安全得到有效保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最近3年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和未使用国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二百例进行分组对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涉及到不同品种,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肾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也过于繁多,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所造成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方法:选取最近3年内我院发生不良反应和未使用国头孢菌类药物的患者二百例进行分组对比,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未使用过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100例为对照组。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头孢菌素类药物涉及到不同品种,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过敏反应、肾功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结论:虽然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取得较好效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良反应种类也过于繁多,因此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采取一定措施进行预防,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4.
陈莹  张开俊  赵进 《当代医学》2010,16(12):138-139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引起尿毒症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5月以来的4例尿毒症患者应用头孢菌素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例,观察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对治疗的反应和疾病转归。结果3例停用头孢菌素并加强血液透析,症状完全消失;1例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部分尿毒症患者使用常规量头孢菌素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该高度警惕,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刘光杰 《吉林医学》2015,(6):1101-1102
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联用其他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86例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时均出现不良反应,研究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类型。结果:通过对联合用药前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对比分析,与治疗前相比,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有二重感染、过敏反应、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此外还会发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虽然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但在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使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做好用药指导工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类抗菌素,因抗菌谱广,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有抗菌活性,杀菌力强,且价格适中,治疗感染性疾病疗效满意,被临床医师广泛应用。我科于1999年7月~2006年9月先后诊治49例因静脉滴注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引起急性下腹胀痛、肾区疼、大量肉眼血尿、少尿、蛋白尿、血液尿素氮和血清肌酐升高的患者,结合文献对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肾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头孢菌类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2月-2015年2月间共查处的头孢菌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报告50例,统计涉及的药品名称并分析累及人体各系统情况。结果:头孢哌酮引发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11例(22.00%),其后依次为头孢替安9例(18.0%)、头孢噻吩8例(16.0%);累及的系统包括皮肤及其附件系统(52.00%)、消化系统(22.00%)、呼吸系统(12.00%)等。结论:在使用头孢菌类抗生素时应该加强服药后的检测,避免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8.
19.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孢菌类药物存在着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二重感染等多种不良反应.做好判断与预防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头孢菌类药物存在着过敏反应,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消化、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二重感染等多种不良反应.做好判断与预防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