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ITP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诊断与治疗,都存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如ITP的诊断标准,与某些血小板减少症鉴别诊断的困难性,有些药物疗效的重新评价,治疗药物的剂量及疗程探讨等等。 1 血小板减少症的分类 1.1 血小板量生成不足。 1.1.1 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1)巨大血小板综合征(Bernard-Soulier syndrome);(2)湿疹-感染-血小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下简称ITP,是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一种。它有别于其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如药物所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输血后血小板减少症、某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恶性淋巴增生性疾病(如慢淋、淋巴瘤)、先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等,因后些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原因已明,而ITP的原因尚未阐明,但其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病原因,观已公认是通过免疫机制所致。现就ITP的免疫学研究、诊断和治疗的进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时明显增加患者住院期间出血率和病死率,同时影响ACS治疗。而血小板减少症人群仍有发生血栓事件的可能。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发生ACS时,血小板计数<30×109/L时出血概率增加,不宜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当血小板>30×109/L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提高血小板治疗,评价出血风险,密切监测血小板变化。如果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建议裸支架治疗。ACS患者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主要的原因是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包括肝素、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等,但应及时诊断方能准确治疗,要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4.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heparin -inducedthrombocytopenia ,HIT)为药物相关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最常见原因。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减少 ,而主要并发症却是病理性 (通常是致命性的 )血栓形成 ,称为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伴血栓形成综合征 (heparin -inducedthrombocytopeniawiththrombosissyndrome ,HITTS)。近年来 ,HIT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本文拟阐述其发病机理、病理生理、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新进展。1 概 述1.1 常见药物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症[1]  已证明多种药物可诱发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5.
许多药物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即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可分为免疫性和骨髓生成障碍性二类。一、药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发病机理 药物诱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机理有三:①抗体吸附于药物-血小板复合  相似文献   

6.
萧鲲  张翠玲 《中国医药导报》2021,(12):190-192,196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是指药物导致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100×109/L)而导致出血等症状的疾病.笔者接诊1例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肺部感染患者,在应用常规剂量夫西地酸(FA)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确诊为DITP.经停药和严密监护等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恢复至参考值范围水平.本例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骨髓性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53例)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25例),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静脉血的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各组间PLT、MPV、PCT、PDW的变化.结果 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87、35.858,P值均为0.000,MPV和PDW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P值)分别为1.080(0.282)、0.664(0.508);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296、5.820,P值均为0.000,而MPV和PDW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842、22.666,P值均为0.000;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和PCT低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t值分别为6.297、2.217,P值分别为0.000、0.030.结论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正常时提示可能为骨髓性疾病引起,MPV增大提示可能为非骨髓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髓性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分为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53例)和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组(25例),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用KX-2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各组静脉血的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分析各组间PLT、MPV、PCT、PDW的变化。结果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2.787、35.858,P值均为0.000,MPV和PDW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P值)分别为1.080(0.282)、0.664(0.508);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PCT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4.296、5.820,P值均为0.000,而MPV和PDW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9.842、22.666,P值均为0.000;骨髓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和PCT低于非骨髓性血小板减少患者,t值分别为6.297、2.217,P值分别为0.000、0.030。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MPV正常时提示可能为骨髓性疾病引起,MPV增大提示可能为非骨髓性疾病引起。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5,(4):435-436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PT)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处理方法。方法:对83例P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水平血小板减少与剖宫产和产后出血的关系。结果:导致PT的主要原因是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GT)61例(73.49%),其次子痫前期(PE)10例(12.0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7例(8.43%)。轻度和重度PT以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最为多见,重度主要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可导致产后出血,出血原因与患者自身血小板减少相关;临床应结合产妇的血小板计数水平和产科指征综合判断以决定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0.
张秋颖  贾姣源 《吉林医学》2012,(10):2153-2154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与特点。方法:对32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占同期产妇的3.6%,32例患者中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T)22例(68.8%),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例(12.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4例(12.5%),妊娠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AA)2例(6.2%)。各组血小板平均体积从大至小分别为:ITP及PIH>GT>AA。结论:血小板平均体积配合骨髓常规检查有助于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鉴别诊断,治疗的关键是依据不同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程度选择相应的输血及对症治疗,可以有效地防止出血,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优化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论证肾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存在;方法重新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病例的客观资料,寻找肾性血小板减少症存在的证据;结果我们发现了疑似肾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高度疑似3例),另外文献计91例尿毒症并发肾性贫血的患者,经我们分析约半数疑似肾性血小板减少;结论 (1)肾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肾脏分泌血小板生成素减少为主要原因)理论上推测其存在,实践上有我们揭示的临床病例群支持,应该是存在的;但尚未见我们之外的文献提出。(2)重型狼疮性肾炎并发肾性贫血与肾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几率可能远高于其并存(而非并发)TTP的几率;(3)北京协和医院报告的两组(14+17)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存"TTP"文献及国外同类文献的诊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2.
李敏 《浙江实用医学》2006,11(2):114-116
目的探讨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方法对122例围生期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为40.2%。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越高(P<0.01)。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重度窒息组明显高于轻度窒息组(χ2=6.43,P<0.05)和无窒息组(χ2=8.46,P<0.01),脑室内出血(IVH)组、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组、感染组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χ2=18.64、5.67、6.46,P<0.01、P<0.05、P<0.05)。结论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较高,应予重视;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出生时重度窒息及IVH、RDS和感染是围生期早产儿血小板减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促血小板生成素水平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水平与外周血小板计数(plateletcounts ,PLT)、骨髓巨核细胞计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ELISA法测定 5 0例不同病因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 ,同时用自动血细胞仪测定其PLT ,人工计数骨髓涂片上巨核细胞总数 ,以 2 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 .结果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较正常对照组血清TPO略低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 0 5 ) ;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清T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相关分析表明ITP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PLT与血清TPO浓度均呈负相关 (r =- 0 . 6 5 ,P <0 . 0 5 ;r =- 0 6 8,P <0 . 0 5 ) ;巨核细胞计数与血清TPO浓度也均呈负相关 (r =- 0 . 5 5 ,P <0. 0 5 ;r =- 0 . 5 8,P <0. 0 5 ) .结论 :检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血清TPO水平有助于区分不同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 .血清TPO水平同时受PLT、巨核细胞数双重调控 .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了解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相关知识的基础上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检索 ,参考关于药物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资料 ,并做综述.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率较低 ,约为十万分之一 ,针对不同的药物而言 ,其导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存在着差异 ,其中主要的致病药物有血液系统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抗菌药物等.致病机制主要包括血小板破坏逐渐增加 ,同时生成减少并增加消耗 ,多见于免疫介导致的血小板减少.结论: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属于常见的药源性血液系统疾病 ,要求临床医务人员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药物致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见,药物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药物抑制骨髓产生血小板,药物免疫性三种因素致血小板减少。本文对免疫性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23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吸取教训,用药要慎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优化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论证肾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存在。方法重新分析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国内外相关文献病例的客观资料,寻找肾性血小板减少症存在的证据。结果我们发现了疑似肾性血小板减少症6例(高度疑似3例),另外文献计91例尿毒症并发肾性贫血的患者,经我们分析约半数疑似肾性血小板减少。结论 (1)肾性血小板减少症(以肾脏分泌血小板生成素减少为主要原因)理论上推测其存在,实践上有我们揭示的临床病例群支持,应该是存在的;查新结果证实肾性血小板减少症系笔者提出的新疾病;(2)重型狼疮性肾炎并发肾性贫血与肾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几率可能远高于其并存(而非并发)TTP的几率;(3)北京协和医院报告的两组(14+17)例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存"TTP"文献及国外同类文献的诊断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 ,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压积 (PCT)、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 )的相关性。方法 使用美国雅培公司生产的 3 5 0 0血细胞计数仪 ,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静脉血测定PLT、MPV、PCT、PDW。结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随PLT减少MPV、PCT、PDW也有相应改变。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PLT、MPV、PCT、PDW之间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分级,诊疗策略和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5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引发原因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AT,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组90例(66.67﹪)、妊娠高血压疾病(GH,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Disorders)组16例(11.8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ITP,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组13例(9.63﹪)、以及其他组16例(11.85﹪)(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2例,乙肝3例,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白血病2例),产后出血6例,新生儿窒息6例,新生儿血小板减少4例,无新生儿颅内出血。治疗措施主要结合原发病处理的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血小板﹤50×109/L或伴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和(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娩前给予血小板输注,血小板﹥50×109/L,如无产科因素,应适当放宽剖宫产指证,实施阴道分娩。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多种内科合并症及妊娠并发症引起的一种围产期常见病,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是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应针对病因个体化处理,严密观察,在治疗原发病并排除禁忌症的基础上,在围分娩期适当输注血小板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确保母婴安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短疗程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药物治疗的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给予甲强龙治疗,研究组给予短疗程大剂量地塞米松药物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2、4周,两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短疗程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及围生期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6月~2007年6月间收住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78例临床资料。结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有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PAT),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等。结论:多种原因可引起妊娠期孕妇血小板减少,PAT最常见。血小板<50×109/L者应在术前输注浓缩血小板后行剖宫产,血小板计数>50×109/L的孕妇,如无产科指征,应阴道分娩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