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临证指南医案》肠痹一门所载8则医案,反映了叶氏诊疗肠痹的经验。本文通过对叶氏肠痹医案所载症状及评按的分析,医案间用药的对比,并结合诸家经验,总结出叶氏诊疗肠痹以肺失宣降,腑气不通为主要病机;以辛润宣上通下法为主要治法;以辛苦、甘苦之味,诸如杏仁、瓜蒌皮、郁金、豆豉组成基础方剂,随症增减以治疗肠痹的独特经验。旨在阐释肠痹其病及其治法,为临床治疗大便不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叶氏《临证指南医案》内容全面,使用性强,不仅在温热病上有其独到的见解,而且在妇科、儿科等各科杂病上都有其丰富的诊疗经验,甚是值得我辈学习.笔者认真研读《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一门,收益颇多.叶氏认为肝为风木之脏,内有相火,体阴而用阳.其性刚烈,主动主升.而其刚烈之性靠肾水涵养,血液濡润,肺金肃降平之,中宫脾土培育,则刚烈之性得以柔和.如果体内精液亏虚,肝阴得不到滋养,肝阴亏损,不能制约肝阳,肝阳顺势上亢于头,则出现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痉厥等症.叶氏多采用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主清营热,辅摄神志;泄肝安胃,温补阳明;主以固护正气,佐以宣利上焦痰热等治法.方选地黄饮子、滋肾丸、酸枣仁汤、二陈龙荟、枕中丹等方加减.药多投以生地、阿胶、熟地等血肉有情之品滋养精液,天门冬、玄参、知母等寒凉药物清上亢之热.  相似文献   

3.
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辛润开肺思想在便秘中的运用。叶天士治疗便秘时主张腑病治脏、下病上取,特立辛润开肺一法,其立法严谨、用药灵活、配伍精当。然其所著《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案语甚为简括,其诊治之法甚难掌握,以《临证指南医案》为蓝本,节选肠痹、肺痹及其他散在各门中典型医案,并结合其他古籍加以分析探讨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叶氏医案存真》一书,是我国医学大师叶天士的家传验案,其辨证之精,用方之巧,较叶氏门人华岫云所辑之《临证指南医案,尤多神奇之处,故本书堪称医案中之精华,为业医者不可不读之书》。本书作者是:成都中医学院彭宪彰,为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特从《叶氏医案存真》一书中选出一百案原著,逐一加以校释。作者并于各别医案之注后,附自己平时用叶氏本书之理论、治法与方药于临床,收到较好效果之典型病案,约十余例,以资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等是清代名医叶天士所撰写,后由其门人辑录整理而成的中医临床重要著作,集中展示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叶氏治疗血证医案很多,分别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著作中。从其医案来看,叶氏治血巧用经方,治法灵活多样,用益气健脾法、补益肝肾法、甘缓益营法、疏肝治中法等治血,并强调辨证论治、扶正固本,颇能启发后世之人。本文结合叶氏医案,对其治血特色作  相似文献   

6.
《临证指南医案·湿》共载医案52例,集中展现了叶天士论治湿病的学术思想.叶氏遵《内经》将湿分为外受与内生,秉承刘完素三焦理论并有所发挥,用以辨治湿病.其重视体质,治湿先辨体质阴阳而知其寒热,湿热者治以祛湿清热,尤重祛湿;寒湿者治以温化寒湿,然寒湿阴邪,更易伤阳,重在温阳;病久阳衰,常法难治,求变于奇经以获良效.叶氏治疗...  相似文献   

7.
叶天士(1666~1745)在祖国医学史上不仅以温病学家著称,而且对内科杂病亦颇有建树。对于疸病的治疗足可开人心窦,以为后学津梁。现就《临证指南医案·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年版)剪录数案,归纳成八法,试析之。 一、宣腑湿热法 疸有阳黄阴黄之异,病位有在脏在腑之分,虽病因皆以湿得之,但湿之转化具有双向性,一从火化为阳黄治在胃,一从寒水为阴黄治在脾,治脏治腑二者不容混淆。临床所见阳黄者多,治腑的方法也较纷繁,医者常用攻下,或者执一清利,每致阴阳两伤而变生他证。叶氏深明其理,提出:“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如:  相似文献   

8.
整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人参固本丸的医案,分析叶氏临床应用人参固本丸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及加减化裁,认为金水相生、培土生金为此方治法要诀,滋阴益气清热是为方之功效,主治肺肾阴虚、肺脾气虚诸证。其拆方思路可拆分为补阴、补气两大用药方向。以滋补肺肾脾为着力点,兼顾涵肝养心,既固气阴之本又清阳亢之热。归纳方证方机,根据临床病证特点,加减药味,改变治疗导向,使治疗诸脏气阴为病之虚劳久疟、内热消渴、风火出血等病证更具针对性,是叶氏运用本方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中的医案用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出现频次较高的药物有温里药、祛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药等7类,共计23种。叶氏治疗胃脘痛注重辨气血、辨虚实、辨寒热、辨温燥。临床常用治法与方剂包括疏肝理气法,用金铃子散;平调寒热法,用泻心汤;清养胃阴法,用叶氏养胃汤;辛甘通阳法,用桂枝汤;活血通络法,用失笑散;温化痰浊法,用大半夏汤。  相似文献   

10.
麦冬的主要功效为滋阴益胃.叶天士提倡养胃阴之说,并结合"五脏者,皆禀气于胃"的理论,活用麦冬于临床各科.本文通过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相关医案,归纳叶氏医案中麦冬的用途如下:滋养胃阴,培胃土以养肝熄风;甘润补益胃腑,滋五脏气血之化源,调理补虚;养胃益阴,补土生金,治疗肺胃两虚之肺系疾病;益胃扶土,与清肝、平肝药物同用,治疗胃阴不足,肝木来犯;养阴培中,治疗胃阴不足,中焦失和;甘寒增液,治疗温病耗伤阴津及五志过极,化火伤阴之证;滋阴润燥,治疗肺阴亏损之痿躄;养胃生肌,治疗疮疡久溃而难敛.其经验独到,值得临证学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叶天士从营卫角度治疗肺系病的思路。[方法] 收集《叶天士医学全书》中收录的《临证指南医案》《眉寿堂方案选存》《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天士医案》《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等著作中涉及营卫理论的肺系病相关医案,进行分类、归纳,探讨叶氏的治疗思路。[结果] 收集到的医案涉及到咳嗽、咯血、失音、肺痿、肺痹、哮证、喘证、痰饮等疾病,从病因病机上可以分为营卫实证和营卫虚证两大类,实证主要为外感寒邪或温热类邪气所致,叶氏治以解表宣肺、清肃肺卫和清营凉血等法,体现了其卫气营血辨证思维;虚证可分为卫虚、营虚和营卫俱虚证,叶氏注重以甘药补养脾胃、化生营卫,并强调脾胃分治。[结论] 叶天士继承和发展了源自于《黄帝内经》的营卫学说,将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和独特的脾胃思想运用于肺系病的治疗,大大拓宽了肺系病的临床治疗思路,值得深入探讨和学习。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复杂网络技术,探讨叶桂治疗胃脘痛的用药规律。方法:整理《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载医案,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Gephi 0.9.2软件建立复杂网络模型并分析其拓扑结构。结果:《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载44例医案,提取出48个处方,涉及74味中药;构建的《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处方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效应及无标度网络特性,其中茯苓、半夏、桂枝、人参、生姜、陈皮、桃仁在药物配伍中发挥重要作用;运用k-core优化中药处方,筛选出28味核心药物,社团划分可归为三类:运脾祛湿,疏肝止痛;温中散寒,补虚祛瘀;宣肺畅中,调理气机。结论:叶桂治疗胃脘痛以"通"为治疗大法,从理气、化痰、散寒、祛瘀出发,用药以性温,味辛甘苦,归于脾、胃、肺三经的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3.
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四》中所载案例的临床症状、辨诊、治法及药物总结分析其对胸痹和肺痹的病因病机及诊治特色.叶天士认为,肺痹病因病机为上焦湿热壅塞,肺气不通;上焦气分壅热,肺不升降;上焦气机紊乱,肺气升降失调.胸痹的病因病机可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叶氏对于肺痹和胸痹诊断方面注重首辨寒热,治疗则以重调气机、健脾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14.
叶天士治燥医案散见于《临证指南》、《未刻本叶氏医案》等书中。“但叶氏之书,本不易读。”加上吴瑭生平最推崇叶氏之学,唯谓叶氏“不识燥证”,人多信之,致如叶霖所说:“今之医士,畏难而乐易,避深而就浅,日习《温病条辨》、《温热经  相似文献   

15.
通过梳理、分析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对咳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发现其治疗咳嗽重视脾、胃、肺、三焦与咳嗽的密切关系,对于客寒包火之证,以"辛解凉温"散之,对于久咳、久嗽者,重在甘补培土以生金,并强调病随体异,治宜通体达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叶天士著《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治法特点。方法:列举三个方面,一是首分胃阴虚/胃阳虚而治,达胃气和顺之效;二是治肝安胃,以肝郁犯胃,肝气犯胃,肝浊犯胃所致疼痛;三是久病入络,根据病因不同,分别治之。对久瘀病深者,用虫类搜剔。结果:叶氏治胃脘痛,机圆法活,辨证准确,用药精巧,效若桴鼓,为后人所推崇。结论:叶氏治疗胃脘痛的学术思想多有独创,辨证论治,立法处方条理井然,实补东垣脾胃学说之未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17.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辨治脾胃病时,尤重视"胃阳"理论。认为胃为阳腑,胃阳充足,则纳食传导功能正常。若胃阳虚衰,其辨证论治经验为:阳虚冷闭,宜温阳散寒降浊;阳微饮阻,需辛热通阳开浊;脾胃两虚,则理中焦温脾阳;肝风犯胃,采用苦降酸泻和阳;胃阳日薄,以通补胃阳为要;阳微气阻,则可调气活血止痛。  相似文献   

18.
带下异常为妇科常见病,笔者以叶天士医案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古今有关医论及临床体悟,从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治法用药、叶天士治带下病方药总结及临床验案四方面展开论述,使带下病的理法方药有较为清晰的展现。在奇经理论中带下病责之于任脉、带脉为病,关系脾、肾、肝三脏。湿热下注者多为实证,精液不守者多为虚证。湿者燥之,虚者补之,陷者举之,纵者收之,热者清之,郁者疏之为常规治则。而叶天士医案中有关奇经虚损所致带下居多,最能体现奇经治法特色,带下皆属阴液下泄,故当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组方规律,为当代医家临证用药提供指导。[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痰饮》中使用药物,将组方成分录入EXCEL,进行高频药物统计,整理后利用SPSS Modeler 18.0对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痰饮病的高频药物为茯苓、桂枝、半夏、生姜、炙甘草、人参、白术等,药性多温,归经多属脾肺。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分析,得到关联较大的药对如茯苓-白术、桂枝-炙甘草、茯苓-生姜等。[结论]数据挖掘结果体现了叶氏内饮治脾、外饮治肾,开太阳、阖阳明的痰饮病治法,对临床实际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临证指南医案》是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能够代表叶天士学术思想和经验的文献,叶氏理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近10年,不少学者基于《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理、法、方、药、病证、辨证等方面对叶氏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现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