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健脾利湿法治疗痰湿阻络型高脂血症的用药疗效。方法对61例入选的痰湿阻络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分组,其中纳入对照组的痰湿阻络型高脂血症患者共30例,以低脂饮食、运动疗法联合辛伐他汀片控制血脂;纳入治疗组的痰湿阻络型高脂血症患者共31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口服"消渴健脾胶囊"。治疗3个月,评估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观察治疗前后血脂指标、中医症候指标。结果治疗组在降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方面优于对照组,且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痰湿阻络型高脂血症的治疗中应用健脾利湿法不仅有助于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2.
慢性脾胃病乃临床常见疾病,吕文亮教授从事脾胃疾病研究多年,在治疗胃痞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时辨证论治,病证结合。吕教授认为胃痞的病机可为脾虚、肝郁等,但湿热蕴阻中焦,脾胃气机郁滞为主要病机之一。临床从湿热论治胃痞,以清热化湿法为基础,兼以益气健脾、疏肝行气、活血通络。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现代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病理因素是瘀滞,临床常见气滞血瘀、痰湿瘀阻、湿热瘀滞、气虚血瘀、阳虚血瘀诸证,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中医外治法,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降低息肉复发率,提高妊娠率。本文将近十年中医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以心下痞、失眠为切入点,从引起原因、诊断、防治、预后等多方面分析中西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找出慢性胃炎在预防、诊断、治疗中的优化策略。从病症统一的角度分析中西医慢性胃炎的优化治疗思路。心下痞且失眠症患者中患有慢性胃炎的概率为99%,从心下痞及失眠的角度防治慢性胃炎有很强的实践及指导意义。诊断上,因为慢性胃炎与失眠、心下痞有高度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表现为心下痞或者失眠症状的概率为99%,所以从失眠、心下痞入手,判断慢性胃炎有很强的参考意义;治疗上,以中医失眠、心下痞症为抓手,可以将慢性胃炎分成痰湿中阻证、湿热阻胃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5个证型,可以适当地运用加减变化对应的方剂进行治疗;预防上,因慢性胃炎发病与情志、饮食、饮酒等高发因素关系密切,饮食的合理化、情志中和化、运动适当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降低慢性胃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解毒化浊法结合微观检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病和难治病之一.以胃脘痞胀、疼痛、嘈杂、纳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理特点是胃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粘膜基层增厚,甚至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中医称之为"胃痞"、"胃痛"、"胃胀"等,在治疗方面有较明显的优势.笔者在30年临床实践中,对治疗本病有些心得,现总结浅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胃痞是常见于现代医学中多种消化道疾病的病症,常有心下胃脘痞塞、胸膈胀满、嗝气、纳差、便溏等症。临床中具有易发作,多缠绵的特点。冯全生教授认为胃痞的病因病机主要气机不畅,气血不和;其治疗主在通调气血,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施以宣肺开泄通法、芳香开泄通法、理气开泄通法、温燥开泄通法、淡渗开泄通法、运脾开泄通法等,获得很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已经是严重危害大众的公共卫生问题,文章认为本病属中医学中的"癫狂"范畴,其病机多责之于痰瘀之邪,痰湿阻滞、瘀血内停、上犯于脑是诱发癫狂的主要原因。在临床工作中把精神分裂症总结为常见的五种证型,分别为痰火扰神型、痰湿内阻型、痰气郁结型、气滞血瘀型、多虚多瘀型;采用祛湿、化痰、逐痰以及化瘀、散瘀等辨证论治,以自拟礞石逐痰汤、二陈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治疗。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效果,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反流是引起小儿慢性咳嗽的常见原因之一[1,2]。吴老认为本病以肺气虚及脾胃阳气不足为病理基础,以食积、痰湿、气滞为主要病理产物,致脾胃气机失和;本虚标实是本病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治疗提倡"肺与脾胃同治"理论,擅用橘皮竹茹汤加减,并与日常饮食调护结合辨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刘铁军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总结刘铁军教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认识和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辨证论治经验,并举例分析验案一则。结果刘铁军教授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为外邪侵袭、痰湿中阻、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素虚。病机在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以健脾和胃法为主治疗的案例治疗效果为佳。结论刘铁军教授以理气消痞,苦辛通降为总的治疗原则。重视畅通气机,气血并重;重视心理调节,善用下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唐镇江教授运用温胆汤加味治疗颈性眩晕的经验。唐教授治疗颈性眩晕多从中医"眩晕病"辨证施治,认为该病病位较深,多以颈椎骨与关节慢性劳损为主要病因,临床上以眩晕因劳累加重,转颈加剧,神疲少寐,痞闷欲呕等为表现,此为中医气虚痰湿内阻之象,治疗宜用益气燥湿祛痰之法,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加入苏条参、泽泻、蜈蚣等,共凑益气、理气,和胃、化痰湿之功。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糖尿病胃轻瘫的基本病机是脾虚,脾胃虚弱导致运化无力,升降功能失常则痰饮滞留体内,出现痰瘀气滞之证.常分为脾胃气虚型、胃阴亏虚型、肝气犯胃型及痰湿中阻型等,治以补益脾胃、疏肝理气、祛湿化痰等法.临证采用辨证论治、专方、验方、针药结合、中西医结合等法治疗,能有效改善胃动力,调整胃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道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烧心、胸骨后疼痛、反酸、反食等症状。目前治疗首选质子泵抑制剂(PPI),但仍有30%的GERD患者治疗无效[1]。而中医认为本病属"吐酸"、"食管瘅"等范畴,并分肝胃郁热、胆热犯胃、中虚气逆、气郁痰阻、瘀血阻络五大证型[2],但临床多见患者年龄偏大,常因脾胃虚弱、饮食失调、痰浊内阻所致,多采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治疗。本研究用中药旋覆代赭石汤治疗PPI阴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61例,分  相似文献   

13.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虚痞等病证.目前对本病的治疗效果尚不很满意,现就近五年来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扶正顺气、化痰、消瘀、解毒法治疗痰气瘀阻型食道癌.方法 10年一直在临床中症状属于痰湿瘀阻型食道癌病例.结果 痰湿瘀阻型食道癌用扶正顺气、化痰、消瘀、解毒法治疗.通过化验、钡餐、食道镜等仪器检查对比验证治疗前后对比肿瘤大小.结论 痰湿瘀阻型食道癌用扶正顺气、化痰、消瘀、解毒法治疗优于其它中医疗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痰瘀角度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证型.方法:采用文献学方法.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亦称更年期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的"绝经前后诸证"、"脏躁"、"郁证"等范畴,是更年期妇女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病症.本病的发生和"痰"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临床证型可分为痰湿内阻、痰热内扰、痰瘀互阻、血瘀四型,治疗则采用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结论:今后应加强本病的标准化研究,以期客观评价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确切疗效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16.
急喉痹从瘀论治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喉痹是临床见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咽部红肿疼痛,吞咽不利,有异物阻塞感,咽痒干燥灼热,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急性咽炎.祖国医学对于急喉痹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中医辨证治疗指导的前提下,有的学者认为"痰湿交阻"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治宜化痰利湿[1],也有人主张以表里双解之法来治疗本病[2],还有学者认为肺胃蕴热及痰热内生,上蒸咽喉或复感外邪,引动内热是导致急性咽喉炎的重要因素与病机[3].  相似文献   

17.
胃心综合征常是由上消化道疾病反射性引起的以类似心绞痛发作为主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误诊率较高。现代医学对胃心综合征的诊断是在排除了心血管疾病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临床上常见到胃肠道疾患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相互影响,互为病因,因此不能简单的将其定义为消化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疾病。祖国医学将本病称为"胃心病"、"心痞病"等,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遣方用药的同时可做到心胃同治,因此更符合现代医学提出的个体化治疗原则,从而有效降低误治率。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临床角度出发,研究了胃痞病的阶段发展与转归,进而构建了胃痞病"疾病-阶段层次-证型"的三级架构模型。总结出胃痞病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病机和症状,可分为早期阶段,中期阶段,以及后期阶段,并提出了不同阶段的治法方药。构建胃痞疾病的模型对临床诊疗中精简辨治、截断病势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内分泌疾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以肾虚为主,伴有痰湿瘀血气滞,临床上多采用补肾活血、健脾化痰、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试论痰浊内阻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血压病中医称风眩、风头眩 ,其形成原因多较复杂 ,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痰湿中阻是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有学者[1] 对 10 38例高血压病患者作流行病学调查 ,发现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 ,痰浊中阻为第二 ,占 178例 ;在常见证候与体质类型关系的调查中 ,发现痰浊中阻证痰湿体质明显多于其他体质 (P <0 0 1) ,说明痰浊中阻证的出现与痰湿体质有关 ,由此认为 ,痰浊中阻证是高血压与体质及并发症密切相关的常见证候。脾虚痰湿型高血压病病人常见眩晕 ,恶心呕吐 ,头重如裹 ,脘腹胀满 ,倦怠食少 ,颈转不利 ,口渴不思饮或不渴 ,舌质淡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