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对检测流程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对实验室内检测流程的实时监控,实现“高品质、高效率、高自动化”管理。方法 在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CLIS)的信息流高效支撑下,根据医嘱条码信息,进行样本核收及前处理,实施室内质控和检测过程,校验标本属性,审核与提交检验报告,进行标本检测完毕的后处理。结果 引入“防呆机制”的实验室检测信息化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各种检测流程的节点监控,规范实验室检测管理。结论 CLIS对检测流程的实时监控,建立有效的实验室业务流“防呆机制”,对于规范实验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检验标本流程中信息节点控制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以标本与数据流向,建立重要环节的节点控制程序,监控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全面提高检验质量。方法在LIS中设置节点控制程序,准确记录条码标本运转过程中的人-人、人-机交接等环节的时间节点,以及校核检测与报告过程中易产生漏项和延误报告的环节。结果通过条码标本流程监控及实时校核,杜绝了标本交接及报告时间的随意性,控制了"复杂标本"检测漏项或漏发报告等现象。结论LIS中建立的节点控制能实时监控TAT,规范各个操作规程,责任明确,对提高检验质量、工作效率及满意度都有极大益处。  相似文献   

3.
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可为实验室标本检测提供全面的支持,从而调整并规范实验室的工作流程、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服务质量。现代医学实验室信息系统的发展,可对标本进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节点动态信息化监测,实现了实验室的信息化、高效化、自动化的实验室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中以检验全过程和标本的流转为主线,对关键环节进行时间节点监控,建立"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的检验标本全过程监控系统。方法 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实现无缝连接,设置关键时间节点并加以监控,准确记录以条码为唯一标识的检验标本在临床科室、运送员工、检验科室等各环节、各部门之间交接的时间和责任人。比较节点监控前后标本遗漏率、标本平均流转时间、结果审核及时率、门诊等待抽血的耗时及门诊标本平均结果审核时间。结果对检验标本实现时间节点监控后,减少了标本在交接过程及结果报告等各环节的主观随意性,在对临床科室和患者进行的调查反馈中发现,满意度由96.0%提高为97.6%;检验标本遗漏率由1.34%下降为0.57%;标本平均流转时间由47.2 min缩短为38.6 min;结果审核及时率由97.5%提高为98.6%;门诊患者等待抽血的时间由40~50 min缩短为20~30 min;门诊标本的平均结果审核时间由42.2 min缩短为37.1 min。结论 LIS中建立关键时间节点监控,实现"精确到点、责任到人"的监控,可提高标本周转的效率,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及时性,对保障患者安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1S)建立检验标本重要环节的监控程宁并加强护理干预,提高检验标本的质量。方法利用LIS统计分析临床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在LIS中没置节点控制程序,并在检验标本准备、采集、运送中加强临床护理干预的力度,以减少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结果根据有关接收标本的规定对检验标本进行验收.通过LIS统计,2009年临床不合格检验标本发生率为0.26%.比较上一年度同期不合格率(0.39%)有较大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护理干预和实验室信息管理节点监控在规范采集、运送、保存标本.保证检验标本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条形码技术监控血液标本检测全过程,以期实现对标本检验流程的全程监控。方法医院信息系统(HIS)和LIS无缝连接,用条形码技术对以下关键环节进行监控:临床医生开单申请时间、采集标本时间、运送工人接收标本时间、检验人员核收标本时间、检测标本时间、结果审核时间、报告打印时间。通过条形码技术实现全程监控,并通过LIS统计报告回报时间(TAT),比较节点监控过程中实验室内TAT的目标值完成情况。结果不同急诊检验项目实验室外占用时间占总TAT的76.0%~88.9%,实验室内所用时间占TAT的11.10%~24.00%,离群值率下降。生化免疫流水线生化检验时段中位数为30 min,非流水线生化检验时段中位数为48 min。结论条形码技术应用对检验的全过程起到规范和监督作用,实现了检验流程的全程质量监控;条形码管理标本和流水线的结合带来更高效的标本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住院患者临床检验标本中央备管系统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研发住院患者临床检验标本中央备管系统,并与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和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MS)连接,对住院患者临床检验标本采集、检测、报告实施全流程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在线监控和跟踪管理。结果成功建立住院患者临床检验标本中央备管系统,优化采血作业流程,避免了传统采血环节易出现的人为错误,对临床标本实现了全流程实时监控,护士的劳动强度减少,工作效率和临床满意度提高。结论该系统可智能管理检验标本,可提高医院和科室的管理水平,为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血站实验室献血者归队信息化管理系统,将献血者归队纳入实验室质量管理。方法将献血者归队的流程整合到血站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LIS)中,使献血者归队各个环节标准化;设计符合血站实验室归队管理要求的信息流与控制模块来监控献血者归队管理的全过程。结果所建立的献血者归队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献血者管理、标本采集、标本交接、检测结果录入、检测结果汇总、检测结果发布、检测项目设定、献血者状态变更等关键控制点。与血站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LIS)实现了检测数据的共享,实现了从献血者管理、检测前、中、后各关键点的控制,到检测结果追溯、确认试验的开展等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结论献血者归队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立使献血者归队得以有效纳入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及重要操作节点的智能化控制,统一判断规则,杜绝操作流程中的人为差错。方法按照质量控制要求,分析流程中的质量控制节点,重置临床微生物检验操作流程,编写信息化控制程序。结果将流程中的室内质量控制(IQC)内容概括为更换试剂批号/货号后的新试剂质控及批内质控。临床微生物检验操作流程的控制节点被细分为涂片及接种环节、鉴定药敏环节、报告复核环节、样本的校核预警及血培养危急值处理环节。通过对流程中这些环节中关键技术要素的管控,完善对微生物检测流程的质量控制,实现了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结论智能化的微生物实验室信息系统(MLIS)规范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操作流程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增强了流程可控性,实现了微生物检验全流程的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实现了"从血液中心到血管"的输血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信息化闭环管理,同时与血液中心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检验科实验室信息系统,临床血液智能化管理系统信息共享,更好的实现了指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高工作效率,缩短用血周期,保证用血质量和确保输血安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实验室信息系统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能全面控制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全过程及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的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InformationSystem,LIS),做到无纸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方法在windows2003操作系统中采用SQLserver2000系统数据库,用Powerbuilder9.0编写应用程序,各病房电脑终端与LIS服务器相连,通过检验医嘱模块打印检验项目申请条码;LIS系统内部建立录入模块、分析模块、数据处理及报告模块、院感管理及统计模块、数据库维护模块、质控模块、试剂管理模块、物资管理模块、设备管理模块等。结果实现了标本的自动接收、记费、内部条形码、数据的自动传输和审核、工作量及医院感染统计、耐药分析等模块的应用,大量减少了手工劳动及差错率。结论建立一套全面的临床微生物信息管理系统,是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升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工作模式转变和建立实验室标准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PDCA循环管理法在护理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一是计划(PLAN),认真收集资料,严谨制定计划;二是实施(DO),认真落实计划措施;三是检查(CHECK),重视检查措施效果;四是处理(ACTION),根据检查结果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制定下一轮计划。结果通过PDCA在护理质量中的有效应用,使质量监控规范有效。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于质量控制中是保证护理质量监控准确、高效适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按照血站免疫血液学实验室检测业务流程,规划和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模块,并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方法设计从血站免疫血液学实验室检测标本接收到报告发出过程全覆盖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连接、整合该系统与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医院输血管理系统,实现检验申请、检验过程、血液发放、科室管理等一系列过程的完整性及可追溯性,达到相关信息共享。结果启用该信息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免疫血液学检测质量和文件控制要求,使实验过程得到了规范,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该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为狭窄领域实验室信息管理软件设计提供了系统架构及应用上的探索,其启用有效地提高了实验室的工作效率及过程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组织配型实验室常规DNA污染监测试验体系,预防和消除可能会干扰检测准确性的PCR产物或基因组DNA的污染。方法设计含多种阴阳性对照和各关键监测点的完整反应链,针对HLA-Ⅰ类和Ⅱ类基因扩增区域内的非多态区进行引物特异性PCR,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扩增产物;对被污染监测点进行局部灭活处理后对相应监测点重新采样进行灭活验证;同时采取不定期抽查监测与定期全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实验过程零污染。结果灭活处理及整改后,所监测HLA基因分型实验过程中的核酸抽提区、PCR加样区、PCR扩增区、下游产物处理区4个区域的主要监测点污染监测结果均合格。结论该研究建立的以Wipe Test为核心的DNA防污染监测实验体系能够有效监测和灭活验证可能会干扰检测准确性的PCR产物或基因组DNA的污染,是HLA组织配型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An understanding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their quasi-integration variants is important for pathologists to formulate a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hospital clinical laboratories. These basic organizational concepts, in turn, are based on the need to establish control over critical laboratory inputs and outputs. The pathologist seeks greater control of mission-critical system inputs and outputs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laboratory operations. The LIS produces horizontal integration of the various hospital laboratories by integrating them vertically. Forward vertical quasi-integration of the laboratories is mediated primarily by the LIS through front-end valued-added features such as reporting of results and creating a long-term on-line test result archive. These features increase the value of the information product of pathology for clinicians and increase the cost of switching to another system. The LIS can also serve as a means for customizing the information product of the laboratories to appeal to new market segments such as hospital administrato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构建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自动调取客观的医院感染监测指标数据,及时了解医院感染防控的情况,提高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效率。方法架设服务器从HIS、PACS、LIS、手麻系统、ICU监测系统等业务系统收集数据,经过规范化的逻辑处理生成医院感染监测所需数据,结合用户使用需求构建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结果通过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系统,能高效获取医院感染监测数据,通过监控过程数据及时评估风险因素,及早发现疑似医院感染聚集事件,快速完成各种统计类的医院感染数据管理工作。结论基层医院院内感染监测系统可以将医院感染监测工作信息化、规范化,及时处理医院感染潜在风险,减轻医院感染防控专职人员的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压力,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进行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代替手工方法进行临床实验室标本检验结果回报时间(TAT)分析。方法与上海杏和软件公司合作,利用信息系统中现有的申请时间、采样时间、接收时间、审核时间,设计相关统计程序,获得各样本TAT及其它相关数据。结果通过该统计程序得到住院、门诊或急诊标本TAT满足规定目标值百分率,以及未满足目标值的标本清单,方便分析TAT延长的原因,为实验室持续性质量改进方案提供证据,从而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实验室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实验室检验报告不正确率进行监测、分析,探讨如何降低实验室检验报告不正确率,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方法 通过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回顾性统计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检验科2019年的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对检验前、中、后阶段导致检验报告不正确的原因进行分类,针对导致错误的原因拟定标本采集培训、优化标本...  相似文献   

19.
电子护理病历质量监控方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化医院模式下电子护理病历质量的监控方法。方法建立责任主管-护士长-护理部质量控制组的三级质量控制链,对护理病历从书写、环节、终末、反馈质量4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和管理,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层层把关、环环检查的"链式"检查体系。结果电子护理病历达到了规范统一,为护理教学、科研提供了依据。结论 "链式"质量监控法可以保障电子护理病历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Hospital transfusion laboratories collect information regarding blood transfusion and some registries gather clinical outcomes data without transfusion information,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integrate these two sources to explore effects of transfus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However, the use of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data for this purpose has not been validated previously.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Validation of LIS data against individual patient records was undertaken at two major centers. Data regarding all transfusion episodes were analyzed over seven 24‐hour periods. RESULTS: Data regarding 596 units were captured including 399 red blood cell (RBC), 95 platelet (PLT), 72 plasma, and 30 cryoprecipitate units. They were issued to: inpatient 221 (37.1%), intensive care 109 (18.3%), outpatient 95 (15.9%), operating theater 45 (7.6%), emergency department 27 (4.5%), and unrecorded 99 (16.6%). All products recorded by LIS as issued were documented as transfused to intended patients. Median time from issue to transfusion initiation could be calculated for 535 (89.8%) components: RBCs 16 minutes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5‐18 min; interquartile range [IQR], 7‐30 min), PLTs 20 minutes (95% CI, 15‐22 min; IQR, 10‐37 min), fresh‐frozen plasma 33 minutes (95% CI, 14‐83 min; IQR, 11‐134 min), and cryoprecipitate 3 minutes (95% CI, ?10 to 42 min; IQR, ?15 to 116 min). CONCLUSIONS: Across a range of blood component types and destinations comparison of LIS data with clinical records demonstrated concordanc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S timing data and patient clinical records reflects expected time to transport, check, and prepare transfusion but does not affect the validity of linkage for most research purposes. Linkage of clinical registries with LIS data can therefore provide robust information regarding individual patient transfusion. This enables analysis of joint data set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ransfusion on clinical outco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