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再发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对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0年12)1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AMI患者1447例。根据病史分为初发AMI组(n=1268)和再发AMI组(n=179)。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人院时心功能、心肌梗死类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入院24h内的血脂、空腹血糖、血清肌酐等,并用logisticN归模型探寻再发AMI的危险因素。结果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的比例高。同时患者人院时心功能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3,95%CI:1.01~1.04,P〈0.01)、糖尿病(OR2.10,95%CI:1.51~2.91,P〈0.01)、吸烟(0R1.76,95%CI:1.20~2.57,P〈0.01)、血清肌酐水平(OR1.003,95%CI:1.001~1.004,P〈0.01)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初发AMI患者相比,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糖尿病、吸烟、血清肌酐水平是再发AMI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发AMI患者住院期间短期死亡率并不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顷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月连续收治的966例(1052个动脉瘤)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273例行显微外科手术,662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31例未经手术治疗。3个月后对预后行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评价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和大小、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伴有急性重度脑积水、治疗时机、是否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显微外科手术或血管内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有重度脑积水者是否术中行终板造瘘及术后是否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12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①966患者中,预后良好率为72.O%(695/966),预后不良率为23.1%(223/966),病死率为5.0%(48/966)。②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8.36,95%CI:2.23~11.68;P〈0.01)、Fisher分级≥Ⅲ级(OR:9.65,95%CI:3.09~13.48;P〈0.01)、Hunt—Hess分级≥Ⅳ级(OR:7.49,95%CI:1.12~13.25;P〈0.01)、未手术治疗(OR:8.23,95%CI:5.59~20.89;P〈0.01)、术中动脉瘤再破裂(OR:8.69,95%C1:5.12~19.51;P〈0.01)、非早期治疗(〉3d;OR:2.36,95%CI:1.65~12.46;P〈0.01)及术后未行脑脊液持续外引流(OR:3.08,95%C1:1.07~8.63;P〈0.01),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是否手术治疗、治疗时机、术中动脉瘤再破裂及是否脑脊液持续外引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59例老年人和41例青年人AMI临床资料。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较对照组多(P<0.01),其余危险因素比例无差别(P>0.05);老年AMI无明显诱发因素者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老年组曾有心肌梗死和脑梗死者多(P<0.05-P<0.01);老年组症不典型者多,且心衰、房颤发生率高(P<0.05-P<0.01),死亡率亦高(P<0.05),而两组相比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无差别(P>0.05)老年组广泛前壁,前壁,无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人AMI诱发因素及临床症不典型,心衰发生率及近期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重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近18年中收治的6674例[18~101岁,平均(62.94±13.63岁)]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重症MOF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OF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症、并发症等的相关性。结果83(1.24%)例发生了MOF。MOF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非MOF组(49.40%VS8.13%,P〈0.001)。年龄(65~74岁,OR=2.76,95%CI:1.26~6.03,P=0.011;≥75岁,OR=4.85,95%CI:2.96~7.94,P〈0.001)、肺部感染(OR=4.27,95%CI:2.68~6.82,P〈0.001)、心源性休克(OR=2.24,95%CI:1.08~4.63,P=0.030)、慢性肾功能不全(OR=2.09,95%CI:1.09~4.O1,P=0.027)是AMI后发生MOF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为0.83(95%CI:0.75~0.89,P〈0.001),提示模型有较高的判别MOF患者的能力。结论MOF在AMI患者中较少见,但严重危害患者预后。积极防治合并症和并发症可有效预防MOF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探讨冠状动脉重构的病变特征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3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45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包括外弹力膜血管面积(EEM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根据血管内超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重构指数(RI)=病变处EEMA/平均参考血管处EEMA。若RI〉1.0为正性重构,RI〈1.0为负性重构。结果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两组年龄、性别及冠心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差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正性重构(61.4%vs30.0%,P〈0.01)。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负性重构(70.0%vs38.6%,P〈0.01)。与负性重构相比,正性重构一般狭窄程度较轻,但病变部位的血管面积及斑块面积较大[(17.8±7.0)vs(13.6±4.9)mm^2,(12.2±5.5)vs(9.5±4.8)mm^2,P〈0.01),同时正性重构多为偏心性软斑块,发生钙化的较少。结论正性重构及负性重构的病理特征不同,正性重构病变以软斑块及偏心性斑块多见,冠状动脉重构与临床表现及斑块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对住院期间心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从2009年1月到2010年8月间因初发AMI在首都医科大学电力教学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93例,根据患者入院时即刻血糖水平三分位数进行分组,A组:血糖水平处于最小三分位者(入院即刻血糖〈7.69mmol/L);B组:血糖水平处于中间三分位者(7.69mmol/L≤入院即刻血糖〈11.36mmol/L);C组:血糖水平处于最高三分位者(入院即刻血糖≥11.36mmol/L)。分析三组患者心功能情况。结果C组患者心功能分级明显高于A组和B组患者[(2.84±1.02)VS(1.81±0.67)和(2.12±0.96),P〈0.01]。B组和C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41.9%VS35.5%和9.7%,P〈0.05)。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OR=0.339,95%C10.122~0.938,P=0.037)、入院时心率(OR=1.034,95%CI1.006-1.062,P=0.018)、CK—MB峰值(OR=I.007,95%CI1.002-1.011,P=0.003)、入院即刻血糖(0R=1.117,95%CI1.035—1.208,P=0.005)是心功能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即刻高血糖是老年AMI患者住院期间较差心功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2月至2011年2月的ACS患者80例作为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42例;另外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急性期血清hs-CRP水平,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ACS组hs-CRP水平[AMI组(25.45±7.56)mg/L,uA组(14.54±4.55)mg/L]与对照组[(3.45±1.04)m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AMI组hs-CRP水平高于uA组(P〈0.05)。血清hs—CRP水平是ACS的独立危险因素(AMI组:OR=1.54,P〈0.01;UA组:OR=1.46,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以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是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ACS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价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入院初期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以1993年1月至2006年6月收住解放军总医院的1443例AMI住院患者为对象,对比分析AMI合并肺炎组(159例)和非肺炎组(1284例)患者入院时的病史、临床表现、并发症等特点,以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探讨AMI入院后并发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比数比(0R)1.983,95%可信区间(CI)1.499-2.623]、冠心病病史(OR 1.566,CI 1.034~2.371)、入院时心率(OR 1.823,CI 1.452~2.287)、白细胞计数(OR 1.409,CI 1.071~1.853)、贫血(OR2.292,CI 1.482~3.543)、PCI治疗(OR 0.519,CI 0.327~0.824),并发心衰(OR3.264,CI 2.130~5.002)、室颤/室速(OR 2.347,CI 1.231~4.476)是AMI患者并发肺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AMI患者入院时心率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发心衰、室颤/室速和贫血以及未进行PCI治疗者并发肺炎的危险性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近20年住院临床诊治和病死率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本院20年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方法对我院1980-1983年134例、1990-1993年354例和2000-2003年81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从1980-1983年的22.4%降至1990-1993年的14.4%直至2000-2003年的9.2%(P〈0.01)。男性患者病死率降低明显(P〈0.01)。有利于病死率降低的因素有:年龄〈60岁,初发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和血管再灌注治疗。不利因素为女性。结论20年间的AMI药物治疗内容及血管再灌注治疗的进展,致使AMI住院病死率的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线粒体ND2基因5178C〉A突变异质性水平与中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EH)的相关性。方法2014-2015年共募集EH组患者108例和健康对照组109例,采集所有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液样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探针法)进行mt5178C〉A异质性水平分析。结果mt5178C〉A异质性水平在EH组(42±11)%与健康对照组(54±13)%间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mt5178C〉A异质性水平以中位数(44.0%)为界,采用两步法的聚类分析,高异质性组EH的发病风险降低(OR=0.18,95%CI:0.10-0.31,P〈0.01)。在健康对照组中,对mt5178C〉A异质性水平与血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异质性水平与收缩压(r=-0.38,P〈0.01)和舒张压(r=-0.49,P〈0.01)均呈现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单因素分析中,mt5178C〉A异质性水平(OR=0.82,95%CI:0.77-0.87,P〈0.01)是EH的保护因素,而体质指数(OR=1.30,95%CI:1.12-1.45,P〈0.01)、总胆固醇(OR=2.13,95%CI:1.39-3.28,P=0.00)、三酰甘油(OR=7.62,95%CI:3.45-16.84,P〈0.01)和血尿素(OR=1.35,95%CI:1.04-1.77,P=0.03)均是EH的危险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mt5178C〉A异质性水平(OR=0.83,95%CI:0.78-0.89,P〈0.001)仍是EH的独立保护因素,但仅有体重指数(OR=1.23,95%CI:1.02-1.48,P=0.03)、总胆固醇(OR=2.17,95%CI:1.58-2.98,P=0.02)和低密度脂蛋白(OR=0.06,95%CI:0.01-0.83,P=0.04)表现出独立危险因素,并且P值处于0.05的临界状态。结论线粒体ND2基因5178C〉A突变异质性水平对中国中老年人群EH发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建立家属以监管身份参与糖尿病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方法建立以医生为总管理者、患者家属为督促者、患者为自我管理者、护士为施教者的MUST糖尿病管理模式,采用改良的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评价表进行依从性判定。对2010年6至7月收治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0例)进行1年的观察。干预组男47例,女43例,平均年龄(52±12)岁,病程(10±3)年。对照组男4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2±12)岁,病程(114-4)年。其中干预组进入MUST管理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糖尿病教育模式,分析比较两组依从性的改进情况。两组均数比较用配对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干预组患者完全从医行为观察结束时比观察开始时提高超过1倍(75.6%比34.4%,)(2:30.ol,P〈0.05),而且从进入MUST模式的第3个月依从性改善就有明显提高(67.8%比34.4%,X^2:20.01,P〈0.05),半年后依从性改善维持高水平,直到观察结束,但在观察后期略有下降。从第3个月开始,完全从医人数干预组与同时期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依从性五大分项的分析显示影响对照组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是饮食和运动。两组观察结束后,合理的运动强度(OR:2.555,P=0.000)、胰岛素合理使用(OR=4.812,P:0.002)、低盐低脂饮食(OR=5.028,P=0.029)、合理血糖监测频率(OR=20.656,P=0.000)以及合理运动频率(OR=6.560,P=0.001)5个单项对依从性改善影响最大。结论MUST模式强调家属作为监督者的身份参与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可显著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塞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右室心肌梗塞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4年内649例AMI患者中,67例右室AMI(均合并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诊治资料,进行各亚组疗效比较。结果(1)67例右室AMI患者中,42例接受溶栓治疗,高于平均接受率(62.7%比46.1%,P<0.01)。(2)未接受溶栓治疗之患者中,右室AMI在住院期病死率(28.0%比13.6%)、右心衰合并左心功能不全≥KillipⅢ级(60%比32.6%)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44%比21.8%)均比非右室AMI患者明显为高(P<0.05~0.01)。(3)右室AMI患者比非右室组,在溶栓后的病死率(-20.9%比-7.4%)、心功能≥Ⅲ级(-31.4%比-19.0%)及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25.0%比-11.7%)的净减少率均更为显著(P<0.05~0.01)。结论右室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并比非右室AMI患者得益更大。  相似文献   

13.
脉搏波速度在心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心血管病患者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与心血管事件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96例心血管病高危患者,进行病史采集,baPWV、身高、体重、腰围、血压、心率测量及血生化检查。比较高baPWV组(≥1700cm/s,138例)与低baPWV组(〈1700cm/s,158例)患者具有危险因素的个数和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低baPWV组相比,高baPWV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高(46.8%:73.9%,P〈0.01),心血管危险因素数目较多[(3.8±1.0);(4.7±1.1),P〈0.001]。影响baPWV的因素主要为年龄(OR=4.985,P〈0.001)、收缩压(OR=4.012,P〈0.01)和脉压(OR=2.691,P〈0.05)。结论:在心血管病患者中,baPWV较高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年龄、收缩压和脉压是影响baPWV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细胞因子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胞因子在急性心肌梗塞(AMI)中的作用,测定了28例AMI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β)水平,并选择1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和1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AMI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UA组及正常组(P<0.01),UA组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血清IL-1β水平在严重的AMI患者(心功能KillipⅢ、Ⅳ级)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提示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上海市城乡结合部社区卒中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1月-2012年12月以上海浦东新区城乡结合部3个社区(周浦、康桥、航头)居民中的卒中患者为调查对象,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892例。其中480例有卒中再发史(再发组),412例无再发史(首发组)。采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卒中常见危险因素,血压控制、药物二级预防、康复治疗等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再发组中有高血压、冠心病、心房颤动、糖尿病、高脂血症、体质量指数≥24kg/m^2患者的比率高于首发组,年龄高于首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收缩压控制≤140mmHg、规范服用活血化瘀类药、进行康复治疗患者的比率低于首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2,95%CI:1.015~1.050)、高血压(OR=2.782,95%C1:1.812~4.271)、冠心病(OR=1.654,95%CI:1.138~2.404)、糖尿病(OR=1.803,95%CI:1.200~2.709)、体质量指数≥24kg/m。(OR=1.438,95%CI:1.074~1.926)是影响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康复治疗为卒中再发的保护因素(OR=0.832,95%CI:0.696~0.996)。均P〈0.05,或P〈0.01。结论社区卒中二级预防应加强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因素的治疗与控制,康复治疗可降低卒中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60岁及≥60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8月-2013年8月因AMI在我院心脏科住院患者200例,将其分为〈60岁和〉160岁两个年龄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化验指标、左室收缩功能、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改良Gensini评分等)。结果:〈60岁组患者中男性比例、吸烟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以及阳性家族史比例更高(P〈0.05或P〈0.01),而高血压病患者、脑梗死患者比例低于≥60岁组(P〈0.01)。临床检验发现〈60岁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eGF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均显著高于≥60岁组患者(P〈0.01)。〈60岁和≥60岁AMI患者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发现前者单支病变比例更高(P〈0.05),而后者三支病变比例更高(P〈0.01)。前者改良的Gensini评分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60岁和≥60岁AMI患者的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检查指标以及冠脉病变特点均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阜外医院2004年6月~2007年12月内科住院治疗的19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按年龄、性别、Stanford分型分析临床特征,应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主动脉夹层预后的影响因子。结果年轻患者(〈60岁)左室舒张期内径(52.3.4±6.6VS49.2±6.6,P〈0.01)、白细胞计数(11.08±5,18VS8.96±4.72,P〈0.01)显著高于老年患者(≥60岁)。StanfordB型患者的舒张乐水平(80.2±17.0VS69.5±15.2.P〈0.01)和支架治疗率(24.8%VS0%,P〈0.01)显著高于A型患者;A型患者心率(84.0±15.4、’s75.3±15.2.P〈0.01),血白细胞计数(11.77±4.90VS9.85±5.14,P〈0.05),高敏CRP值(12.5±4.90VS9.64±5.35,P〈0.01)和外科手术治疗率(17.7%VS4.4%,P〈0.01)显著高于B型患者。男性患者BMI(25.8±3.16VS23.4±34.33,P〈0.01)、舒张压水平(78.1±17.4VS70.1±13.9,P〈0.05)及左室舒张期内径(52.1±6.23VS47.9±8.45,P〈0.01)显著高于女性,女性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显著高于男性(63.3%VS39.5%,P〈0.05)。分型、性别与预后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同归调整多个危险因素后发现,女性患者死亡危险性显著增加(OR4.387,95%CI1.47~13.03,P=0.008),而舒张压升高对预后具有保护作用(OR0.937,95%C10.901~0.975,P:0.001)。结论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分型、性别不同,其临床特征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年龄、分型、性别及舒张压水平是预后相关因素,其中女性、舒张压水平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1562位点C〉T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通过PubMed,Elsevier,EMbase,CNKI等数据库搜索2012年11月30日以前发表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一1562位点C〉T多态性与冠心病关联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章,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根据各入选文献结果的同质性检验结果进行数据合并,计算总OR值,Meta分析采用Revman5.0及Stata11.0统计软件。结果:共有13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Meta分析1Tr+CT基因型比CC基因型OR=1.29(95%CI为1.13~1.47,P〈0.01);T等位基因比c等位基因OR=1.27(95%CI为1.13-1.42,P〈0.01);CT基因型比CC+TT基因型OR=1.29(95%CI:1.13~1.48),P〈0.01)。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1562位点C〉T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相关,基质金属蛋白酶-9基因1562位点T等位基因是冠心病易感性的标记基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对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除颤使用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原则,将院前急救过程中诊断ST段抬高型AMI的患者94例,分为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实施组和常规治疗组,统计恶性心律失常、除颤、死亡、不良反应例数。结果:实施组43例,对照组51例。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1%和90%(P〈0.01);除颤使用率分别为9.3%和23.5%(P〈0.01);死亡率分别为2.3%和5.9%(P〈0.05);实施组不良反应9例。结论:在AMI院前急救中,预防性应用胺碘酮可显著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除颤的使用率,增加抢救成功率,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Li BQ  Yang LJ  Hu DY  Wu C  Xu CB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7):544-547
目的评估血清肌酐增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因AMI住院患者共340例,分为肌酐正常组269例,高肌酐组71例,随诊1年,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及30d病死率、住院病死率、随诊1年病死率的差异。结果高肌酐组患者年龄大、心肌梗死病史多;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室颤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03、0.031、0.000、0.001),30d病死率(32.39%比4.83%,P=0.000)、住院病死率(35.21%比5.20%,P=0.000)、1年病死率(43.66%比11.15%,P=0.000)都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血清肌酐是30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91,95%CI2.149~9.808,P=0.000),也是AMI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36,95%CI2.264~6.845,P=0.000)。结论AMI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增高30d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及1年病死率均明显增加;高血清肌酐是AM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