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 关于春温的病因问题关于春温的病因,教材提出了“春季温热病邪”的概念,并与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并列为四时温病的致病主因,认为春温“是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外因是温热病邪,内因是阴精素亏,正气不足”。据此则春温应属新感温病,而不是伏邪温病了。然而教材在总论部分,多次提到春温为伏邪温病,在有关章节中论述春温的发病时又以“冬伤于寒”、  相似文献   

2.
温病又叫热病或温热病,它与伤寒在《内经》时代系指同一类疾病。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热病是指病证而言,伤寒是指病因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热论》也说:“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可见温病和暑病都是伤寒的一种,只不过是发病时间不同罢了。其后《难经》写  相似文献   

3.
出血热一病在发病机理上既不同于春季之风温、春温、温毒、温疫;又不同于夏季之暑病;秋季之湿温;也不同于冬季应冷反暖所致之冬温;唯与《温病条辨》一书所载的“伏暑”和《时病论》一书所述之“晚发”一证在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4.
《素问》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温病是发生于春季的外感热病,为后世伏气温病学说奠定了基础。仲景《伤寒论》和《伤寒例》详细论述了伏气温病的症候和治疗。诸医学名家均宗仲景和《伤寒例》的伏气温病说,认为伏气温病只发于春季,初起无恶寒表证,属里热外发型热病,是广义伤寒的一种类型,治当清泄里热,不须发表。  相似文献   

5.
春温是温病学中重要的疾病之一,对其机理历代医家看法不一。时至今日,《温病学》教材说法亦不尽相同:或曰“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伏邪温病,或曰:“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新感温病。笔者经过反复推敲,认为还应以伏邪论述更为适宜。 首先,从春温的源流来看。春温导源于《内经·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内经·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即指出春温是在冬季人体阴精先亏的情况下,感受寒邪,郁而不发,至春阳气升泄,郁热自内外发而成。这也是伏邪温病最早的理论根据。之后,历代医家对春温看法虽然不尽相同,但以伏邪  相似文献   

6.
19.试分析暑温的发病特点。答:暑温是夏月感受署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发病特点表现为: (1)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暑温是发生于夏季的急性外感热病。《内经》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2)暑温发病急骤,热势亢盛,传变迅速,容易入心动风。这是与暑热病邪的性质分不开的。暑为热  相似文献   

7.
复发性口腔溃疡(RecurrentQralWlcer-ation,ROU)是口腔粘膜反复发作的局限性溃疡性疾病,是口腔粘膜病中的常见病,本病以周期性复发口腔内疼痛并影响进食为特点。本病发病机理至今尚不明了,中医临床治疗方法独特,剂型多样,用药安全,副作用少,疗效显著。现总结如下:1诊断标准1.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耳鼻喉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5版。口腔粘膜溃疡疼痛。口疮一至数个不等,言语及饮食时疼痛加剧,可反复发作。1.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口腔内科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第3版。口腔溃疡,直径1~10mm之间,表面灰白色假膜,…  相似文献   

8.
暑温概述     
暑温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本病起病急骤,初起见症以气分热证为主,其病传变迅速,极易伤津耗气,闭窍动风。就其发病类型而言,属新感温病范畴。一、暑温源流古代无暑温之名,但有关暑病的记载甚多。《内经》中曾对暑病的成因、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有所记述,如《素问·热论篇》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即指出暑病的成因、  相似文献   

9.
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篇中,将“瘰疬”与“痰核”归类于“看不见形质”的“无形之痰”中。笔者认为这样划分,既不符合临床实际,也与“无形之痰”临床表现的主症相违。  相似文献   

10.
不囿于寒温流派,中病是求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入侵而引起发热疾病的总称。《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以及“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的论述,既表示了伤于寒邪可以发热,又表示了不限于寒邪,其他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热病,皆可以伤寒一类视之,所以后人推演出了不少病名,如冬温、风温、春温、湿温等都带以伤寒名称。《素问·热论》又言:“凡病伤  相似文献   

11.
邓铁涛 《新中医》1989,31(9):41-43
(从本讲开始,将温病之辨证论治,分为四讲)冬春两季感受风温邪气的外感发热病,名为风温。发于冬天的名冬温,发于春令初起即见气分证或营分证的名春温,辨证论治均可参考。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冬春季的感冒及流行性感冒等病,可参考本讲的论述进行辨证论治。病因病理风温邪气为本病的致病原因。春季温暖多风或冬  相似文献   

12.
<正> 长安县王荣来信说:欣闻贵刊开办“医药咨询”栏,我在自学中有一问题请教:风温与春温有何不同? 答:风温和春温均属外感热病,且好发于春季,但从感受邪气、发病部位、主要证候、治疗原则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其主要鉴别是: 风温感受风热病邪,初起多见肺卫表热证。临床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等症。  相似文献   

13.
湿温之名,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湿温列在外感热病之中。历代医学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有专著论述,这对温病学说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温病大致可分为温热病和湿热病两大类。温热病类,主要包括风温、春温、暑温、  相似文献   

14.
张恒 《山西中医》2003,19(5):37-37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WHO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 ,简称 SARS) ,从其发病季节及临床症状分析 ,应属于中医温疫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 ,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 :热毒痰瘀 ,壅阻肺络 ,热盛邪实 ,湿热内蕴 ,耗气伤阴 ,甚则出现气急喘脱的危象。《素问·刺法论》谓 :“五疫之至 ,皆相染易 ,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诸病源候论》指出 :“疫病无长少 ,率皆相似”。可见 SARS属“温疫”,是能相互传染而引起大流行的热性病。《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谓 :“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指冬季感受寒邪 ,潜伏于体内 ,郁而化热 ,遇春季天气温暖…  相似文献   

15.
分消走泄与和解法刍议河南中医学院(450003)韦大文山东中医学院(250014)董锡玑关键词分消走泄,和解少阳,祛湿,温热论“分消走泄”语出叶天士《温热论》第7条,是治疗湿热病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的几版统编《温病学》教材,皆将其归...  相似文献   

16.
中医研究院和广东中医学院合编的《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一书,在胸痹条言“胸痹”病名语出《金匮要略》。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及其配套教参书《中医内科学》,在《胸痹》病篇皆云“胸痹”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7.
伏气温病新探讨200040上海市华东医院潘永福对于伏气温病,历代论述颇多。如《内经》:“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夏伤于暑,秋必疟”;《伤寒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薛生白又指出:“伏气有二,伤寒伏气即春温、夏热病也;伤暑伏气,即秋温、冬湿病也”等...  相似文献   

18.
14.大头瘟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而引起的一种以头面焮赤肿大为特征的外感热病。刘河间称本病为“大头病”,张景岳称为“虾膜瘟”,俞根初称为“大头风”,吴鞠通将本病称为“温毒”。风热时毒:是在温暖多风的春季及应寒反暖的冬季,产生的一种易引起憎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的致病因素。 15.烂喉痧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而引起的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  相似文献   

19.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国医学史》(以下简称“教材”。1984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比较切合当前高等医药院校教学实际的教材,但书中有关中日医学交流的部分史实记述有错误,现分述如下。一、关于人痘接种术流传日本的问题。人痘接种  相似文献   

20.
伏气发病学说对中医现代临床的重要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伏气发病学说是温病发病的重要病因学说,始于《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等论述历来被认为是伏邪发病学说之滥觞。所谓“伏寒”、“伏风”、“伏暑”、“伏湿”等皆属于伏邪范畴。《素问·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王叔和注释认为是冬受寒邪,“邪伏肌肤”,至夏发为温病与暑病。唐宋医家多重视“伏寒”。明末清初吴又可《瘟疫论》倡导杂气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