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 ,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结果 复查经治疗转阴 2 0~ 2 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 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 13 171人以及流动人口 3 63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3 0 5 0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结论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 ,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 ,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 ,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掌握残存传染源的分布规律和丝虫病流行动态 ,加快消除丝虫病的进程。 方法  1982~ 1988年 ,各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前 3年 ,采取彻底查治残存传染源和菊酯类药物灭蚊等巩固措施 ,嗣后进行病原学、血清学和蚊媒监测。 结果  1982~ 1996年横向人群和重点人群分别监测 2 6 5 116人和 2 0 45 7人 ,于 1982~ 1988年各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 34和 2 4人 ;横向监测人房内蚊媒 2 82 87只 ,于 1984年检出 1只含人体 期幼丝虫 1条的感染蚊。1987~ 1995年纵向人群监测 6 372人 (2 1338人次 ) ,解剖人房内蚊媒 37134只 ,未检出微丝蚴和感染蚊。1989~ 2 0 0 0年监测 ,全省连续 12年未再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 ,流行区与非流行区人群的抗体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四川省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采取的措施远期效果巩固 ,已消除了丝虫病  相似文献   

4.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丝虫病基本消灭后,为探讨防治后期流行动态及阻断传播,以达到消灭丝虫病,对原丝虫病流行区人群进行了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等后期监测。结果横向监测1—11年均可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微丝蚴率由0.134%降至0.002%,第12—22年共监测714个乡镇,4317个村,血检1430354人,分别占流行乡镇数、村数和人口数的73.8%、11.7%和5.0%,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淡色库蚊274067只,未查出含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监测IFAT和IgG.阳性率分别为1.4%和0.43%。纵向监测连续10年观察,微丝蚴阳性村于第2—9年降为0,蚊虫自然感染率至第6年降为0,实现了全省消灭丝虫病目标。  相似文献   

6.
广西桂林地区马来丝虫病区的龙胜县和班氏丝虫病区的全州县分别采取反复查治和普服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丝虫病后,通过1980~1992年的监测,马来丝虫病区除1980和1982年各检出1例、班氏丝虫病区于1984年检出2例微丝蚴阳性者外,以后连续7年均未检出微丝蚴阳性者;血清学监测,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0.59%~3.22%,下降至非流行区水平;蚊媒解剖5~7年未发现自然感染蚊,表明桂林地区丝虫病传播已被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结果复查经治疗转阴20~2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13171人以及流动人口3631人,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致倦库蚊3050只,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结论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8.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 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 结果 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 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1986年湖南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该病残存传染源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方法: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横向监测以及流动人口监测,对薄弱环节采取适当的巩固措施。结果:在55个县(市)的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系于1993年,蚊媒监测已有12年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7年的13.15%至1996年降为1.06%,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5个县(市)6个纵向监测点连续10-17年的观察结果,检获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有10例均在1-10年内阴转,另1例至14年未阴转。蚊媒监测,2个马来丝虫病监测点均未查见幼丝虫,4个班氏丝虫病监测点于第1-3年查见幼丝虫,其自然感染率为0.38%-1.98%,第4年以后均为阴性。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逐年减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和分析九江市消除淋巴丝虫病的经验、措施和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九江市丝虫病的流行分布情况、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和控制丝虫病的策略、措施及其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972年前九江市有 11个县区 165个乡、镇流行丝虫病 ,人群微丝蚴率为 14 .85 % (165 2 3 7/ 1112 5 40 )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致倦库蚊。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开展了微丝蚴染色方法的研究、海群生不同治疗方案治疗丝虫病的疗效及反复查治防治丝虫病的效果等丝虫病防治试点研究 ,确立了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策略 ,采取了反复查治结合重点人群服药的措施。至 1988年省级基本消除丝虫病达标考核 ,人群平均微丝蚴率为 0 .16%。随后采取分层整群监测 ,1989~ 1999年病原学监测 3 4个乡、镇 5 0个村 ,平均微丝蚴率 0 .2 9% (14 0 / 473 2 1) ,2 0 0 0年后病原学和蚊媒监测均未发现人体丝虫感染。2 0 0 1年经省审评组审评 ,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措施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全民服药、药盐防治 ,可实现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和分析丝虫病的防治方法和效果,探讨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方法 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日照市丝虫病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结果 1956年调查,日照市人群微丝蚴率为15.13%,传播媒介为淡色库蚊。经过反复普查普治,1980年微丝蚴率降为0.09%,达到了部颁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此后,经过针对性查治和监测,残存传染源得到彻底净化,1984年以来,病原学和蚊媒监测未再发现丝虫感染者和阳性蚊。2003年经省级审评确认达到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日照市丝虫病流行趋于终止。以消除传染源为主导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是切实可行和卓有成效的。在丝虫病防治后期开展对残存传染源的管理与监测,是消除丝虫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丝虫病防治对策和技术措施 ,评价防治效果。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收集济南市丝虫病防治资料 ,对防治丝虫病对策及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价。 结果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开展了海群生治疗丝虫病 ,海群生药盐防治丝虫病的试点研究 ,确立了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的对策 ,采取了分阶段实施不同查治方法结合重点人群预防服药的措施。 1980年通过了基本消除丝虫病效果考核 ,平均微丝蚴率由防治前的 3 .10 %降为 0 .12 % (75 /62 2 16)。1981~ 2 0 0 2年开展丝虫病纵、横向监测 ,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3 0人 ,微丝蚴率 0 .0 3 %。末次病原学阳性后血检 3 7944人 ,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 2 0 0 3年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结论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试点的基础上 ,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对策和预防服药以及基本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纵、横向监测的方法 ,是消除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从 198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1989~ 1996年 ,全省共监测 12 37871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140例 ,其中 ,1989~ 1993年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 0 .0 5 %、0 .0 2 %、0 .0 1%、0 .0 1%和 0 .0 0 4% ,从 1994年以后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8995 7只 ,从 1993年以后 ,未发现蚊媒人体幼丝虫。结果提示 ,湖北省的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巩固贵州省消除丝虫病后的防治成果 ,防止丝虫病的再度流行。 方法 对边远、贫困和防治监测中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及原流行区外来人口进行蚊媒、病原学、血清学监测 ;对慢性丝虫病病人进行相关治疗和照料。 结果蚊媒监测中华按蚊 75 41只 ,嗜人按蚊 2 5 3只均为阴性 ;病原学检测 7180人 ,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血清学检测 937人 ,阳性率 0 .5 34 % (5 /937) ;对象皮腿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为 5 2 .6 3% (10 /19) ,中链油和海群生治疗乳糜尿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93.3% (2 8/30 )和 90 .0 % (18/2 0 ) ,1年后有效率分别为 88% (2 2 /2 5 )、75 % (6 /8)。 结论 贵州省消除丝虫病的成果是巩固的。鉴于全国尚未消除丝虫病 ,仍需加强监测 ,同时还应加强对慢性丝虫病病人的照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