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急性下胃肠道出血的大多数病例中内窥镜、放射核素扫描、闪烁图和血管造影可有效地指导外科治疗。然而出血部位的显示目前仍是一个问题。尤其是间歇性出血。作者报告1例下胃肠道出血,女性,58岁。黑便两周,内窥镜,胃肠道钡造影和血管造影均无殊见。核素扫描提示有下象限出血,逐行右半结肠及末段回肠切除术。3个月后再次发生中度的黑粪,使用要拉苏林与肝素也无发现反应性出血。逐使用尿激酶注入肠系膜上动脉,以诱发反应性出血。以30000μ/min的速度注入1000000μ,然后给25mg妥拉苏林,血管造影发现回肠扩张的血管有少量造影剂外溢。作者首次报告了使用尿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的价值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MSCT)对小肠出血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26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进行扫描,其中导管法4例,周围静脉法22例。扫描前15 min均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 mg,检查时饮水500 ml,采用10 mm层厚平扫后进行动脉期、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双期增强图像1.25 mm薄层重建,采用多层面容积重组法(MP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进行重建分析,结合1.25 mm薄层图像对小肠出血部位及病变进行分析,并与DSA和手术病理对照,评价小肠出血性疾病MSCT的诊断价值。结果:26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MS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23例,3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其中6例行DSA,5例显示出血灶,1例表现阴性。MSCT出血显示率88.5%。CT显示出血部位:十二指肠出血6例,空肠出血8例,回肠出血9例,其中血管畸形3例,憩室3例,溃疡1例,肿瘤6例,肿瘤伴肠套叠2例,炎症和损伤6例,Crohn病2例。18例经手术、病理或内镜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诊断小肠出血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手术定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出血在临床上常见,其中急性胃肠道出血占急症病人的20%以上。有76%~90%的病人可以通过内窥镜及钡剂检查确定出血的性质及来源,但内窥镜诊断易受操作者经验的限制,而且难于诊断小肠出血。核素扫描可以诊断低速胃肠道出血,但定位性差。传统血管造影是诊断活动性胃肠道出血的常用技术,常常能确定其原因和部位,但要依赖于活动性出血的速度。作者比较了上述诊断技术后,认为螺旋CT技术如果与动脉造影相结合,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临床可疑小肠出血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7.5mm层厚平扫后行动脉期、静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MSCT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分析诊断,大部分病例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部分与DSA对照.结果:13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MSCT明确诊断出血部位11例,2例MSCT未发现出血灶及肠道异常.13例中5例行DSA,4例显示出血灶·1例表现阴性.MSCT出血显示率84.6%(11/13).CT显示出血部位:十二指肠出血3例,空肠出血4例,回肠出血4例,其中溃疡2例,肿瘤3例,炎症4例,血管畸形1例,憩室1例.结论:利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结合后处理技术能提高小肠出血性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估价肾创伤时各种检查法诊断的准确性,作者分析了388例肾创伤检查结果。对每一临床考虑为肾创伤病例,首先行IVP 和计算核素扫描尿路造影作为筛选和分类检查。肾创伤可分为“无明显损伤”、挫伤、裂伤、血肿、肾梗塞、集合系统损伤和动脉损伤等类型。各种检查与诊断结果比较显示,“无明显损伤”121例,其中106例由筛选检查做出诊断,余15例分别由血管造影和动态CT 作出正确诊断;肾挫伤102例,其中血管造影和动态CT分别确诊57例和39例;79例肾裂伤、139例血肿和14例肾梗塞也主要由动态CT 及血管造影确立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诊疗技术在空、回肠动脉出血中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本文对13例拟诊为空回肠动脉出血的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造影,其中6例通过介入诊疗技术定位、指导下行病变切除术。结果:2例无异常发现,阳性发现11例,其中恶性病变2例,分别为空肠间质细胞瘤、空回肠淋巴瘤;良性病变9例,7例为血管畸形,其中2例合并动脉瘤;小肠息肉2例。结论:介入诊疗技术对空回肠出血的诊断有独到之处,对指导外科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消化道出血的X线诊断和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化道出血是X线诊断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如何正确运用目前的诊断方法如胃肠钡剂造影,内窥镜检查,核素扫描,血管造影等,寻找出血部位和原因,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包括内科保守治疗,手术放射学处理及外科手术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胃肠钡剂造影,国内报告甚多,不加赘述,这里着重谈谈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者分析了11例下消化道出血的选择性动脉造影血管影像,重点讨论了血管畸形的X线表现,主要征象为:远端血管杵状不规则增粗,局部血管结构紊乱、扭曲,静脉早期显影等。并认为在造影已明确出血部位而不需要手术或不允许手术以及造影阴性的下消化道出血病例采取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垂体后叶素是极其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39,自引:7,他引:32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告23例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表现及结果。结果 21例明确了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2例造影阴性;8例行介入性栓塞治疗。结论 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肯定的诊断价值,阐述了消化道出血的介入性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0.
作者用核素和CT扫描,结合典型病例的肝切除前后的体积变化,对肝脏术后代偿性肥大进行了研究。患者男性,54岁,化验见有肝功能损害和血清AFP值升高。血管造影诊断右叶肝细胞癌,后行肝叶切除术。术前CT和核素扫描均为肝脏肿瘤合  相似文献   

11.
作者报道了52例经血管造影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分析了出血部位的分布特点。CT检查发现,52例经血管造影检查证实无动脉瘤存在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部位均在脑干前方。常见部位为脚间池、桥前池,其次为一例环池、四叠体池和大脑纵裂后部;而外侧裂和大脑纵裂前部从不被血液充填,而且均无脑室内出血。4例MR检查发现血液可向下到延髓前方。作者认为,这种类型的脑池出血不同于动脉瘤破裂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的出血常见于大脑纵裂前部、外侧裂和脑室内。经两位神经放射学家用这一鉴别标准分析221例经过血管造影检查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CT扫描结果,仅1例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基底动脉动脉瘤破裂的CT结果被这两位医生同时误诊为无动脉瘤存在的中脑周围出血。再次阅片,作者发现该患者的出血部位在鞍上池(包括脚间池和交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胆囊切除术后腹腔出血选择性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胆囊切除术后出血部位共9例。对明确出血部位的5例行出血动脉栓塞术。造影阴性4例转行外科手术。结果9例中5例有血管异常改变,均为动脉性出血,表现为对比剂外溢,行靶血管栓塞术后出血停止,无复发。4例造影阴性,行外科剖腹探查术明确为静脉性出血后止血治愈。结论胆囊切除术后动脉性腹腔出血的患者DSA检查对诊断出血部位指导介入栓塞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MSCT对成人中肠未旋转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并分析明确诊断的16例成人中肠未旋转(其中3例合并中肠扭转)患者的CT图像及临床资料.结果 16例患者CT扫描均显示小肠(十二指肠水平段、空肠、回肠)聚集于右侧腹腔,盲肠及回盲部位于左侧腹腔,肠系膜血管"换位征"阳性,肠系膜血管"旋涡征"5例,其中3例合并中肠扭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对照,对多层螺旋CT(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能力进行前瞻性评价.材料和方法:对20例原因和部位不明的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在DSA检查前进行MSCT多期(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增强扫描.记录CT阳性征象和出血部位,并与DSA、手术病理或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MSCT检查阳性者16例,包括对比剂外溢11例、肠道粘膜局部异常强化3例、小肠肿瘤和胃窦部动静脉畸形各1例,敏感性为80.0%,假阴性9例.DSA检查阳性11例,包括对比剂外溢8例、空肠和回肠血管发育不良各1例、胃窦部动静脉畸形1例,敏感性为55.0%,假阴性9例.MSCT阳性者,出血定位准确率达100%,与DSA及手术结果相符合.结论:MSCT检出和定位急性消化道出血快速准确,对DSA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作为DSA检查前的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手术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32例急性或慢性反复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上消化道出血26例,下消化道出血6例,全部病例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DSA或/和PUCK造影。结果 定位诊断率为84.38%(27/32例),与手术诊断的符合率为78.95%(15/19)。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9例,血管性病变15例,其中血管畸形9例、肠小动脉瘤2例、胆囊动脉瘤破裂出血1例、动脉硬化3例;非特异性炎症溃疡3例,造影阴性5例。直接显示出血征象(造影剂外溢)23例(71.87%)。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急慢性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价值,尤其对小肠和胆出血病变的诊断更具独特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小肠出血的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肠出血性病变的X线、DSA、核素扫描和CT表现,探讨小肠出血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4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性病变的X线、DSA、核素扫描和CT表现。包括小肠平滑肌瘤10例、平滑肌肉瘤8例、小肠憩室5例、小肠血管畸形22例。结果:小肠平滑肌瘤(肉瘤),小肠钡剂造影检出率为86%(12/14),DSA为92%(11/12),核素扫描为50%(5/10),CT检查为100%(8/8)。小肠憩室,小肠钡剂造影检出率为80%(4/5),DSA为75%(3/4),核素扫描为60%(3/5),CT检查为67%(2/3)。小肠血管畸形,小肠钡剂造影检出率0%(0/20),DSA为73%(16/22),核素扫描为44%(7/16),CT检查为0%(0/4)。结论:小肠出血病人的检查应该以小肠钡剂造影和DSA作为常规,核素扫描是一种补充手段,若发现小肠肿瘤时应加作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由内窥镜定位,而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尤其是小肠出血,核素显像及血管造影具有重要诊断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核素显像在胃肠出血诊断方面的运用,包括出血原因、显像剂种类和检查方法的选择、显像表现、临床意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假阴性、假阳性,并与其它影像学手段作对比。  相似文献   

18.
胃肠出血核素显像的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多数上消化道出血由内窥镜定位,而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尤其是小肠出血,核素显像及血管造影具有重要诊断作用。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核素显像在胃肠出血诊断方面的运用,包括出血原因、显像剂种类和检查方法的选择,显像表现、临床意义、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假阴性、假阳性、并与其它影像学手段作对比。  相似文献   

19.
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及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方法:26例急性消化道出血,经选择性血管DSA检查,并对其中14例,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结果:阳性19例,阴性7例。14例经介入治疗后,11例得到完全止血,2例止血不彻底,1例48h后再出血。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急性消化道出血,特别是小肠部位的出血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合理选择造影时机,可以提高对出血检出的阳性率;并经导管动脉灌注垂体后叶素或栓塞治疗后,止血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20.
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结果分析(着重阴性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血管造影阴性结果的原因,提高消化道出血诊断的阳性率.方法3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男24例,女6例,年龄14~72岁,根据病情选择及超选择性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肠系膜下动脉造影.结果30例中阳性发现18例,均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阳性率60%.12例为阴性结果,原因分析显示与病情急缓、出血量多少、出血部位、临床用药与否及造影方法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密切结合临床、选择合适病例及出血时机、改进检查方法是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