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NGF和BDNF在脊髓全横断后大鼠运动皮质的表达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全横断后神经营养因子在运动皮质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运动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和分布。结果:各组的运动皮质中NGF和BDNF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第Ⅴ层;脊髓全横断后NGF和BDNF的表达均增高,NGF的表达高峰在脊髓全横断后7天,21天回到正常水平;BDNF表达在脊髓横断后21天到达高峰,28天回至正常水平。结论: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皮质内NGF表达上调早于BDNF。  相似文献   

2.
大鼠脊髓全横断后TrkA和NGF在运动皮质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脊髓全横断后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应受体在运动皮质内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化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全横断后不同时相运动皮质内,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高亲和性受体TrkA的表达和分布。结果 各组运动皮质中TrkA和NGF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在第5层;脊髓全横断3d后,运动皮质内TrkA表达上调,损伤后7d到达高峰,21d回到正常水平;NGF表达在损伤后7d上调,峰值出现在损伤后7d,21d回到正常水平。结论 NGF表达增高迟于TrkA,提示在损伤早期给予外源性NGF可能有利于受损的皮质脊髓束神经元的存活与再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全横断后,NT-3在损伤部位相邻节段脊髓腹角神经元随时间的表达变化,为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后的再生修复机制和神经营养因子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重为250g左右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分正常组、假手术组及胸10脊髓节段全横断术后1,3,7,14d组。动物到达存活时间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NT-3在脊髓损伤相邻节段腹角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正常组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腹角的大神经元和少量小神经元。损伤区上段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脊髓腹角的表达,均于术后1d组开始明显增高并达到高峰,术后3d、7d组逐渐回落,术后14d组接近正常水平。而损伤区下段的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在脊髓腹角的表达均于术后1d组开始明显增高,术后3d组达到高峰,于7d组开始下降,到14d组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在脊髓全横断术后,脊髓腹角神经元对NT-3的需求增加,提示NT-3在脊髓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鼠脊髓横断伤后大脑运动皮质的再生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成年SD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在脊髓横断伤后的再生反应。方法在胸9水平完全横断脊髓,术后1、3、5、7和14d,取大鼠大脑运动皮质和脊髓分别进行GAP-43mRNA组织原位杂交和NF200免疫组化。结果大鼠在脊髓横断伤后出现大脑运动皮质GAP-43mRNA表达,主要分布在大脑运动皮质的V、Ⅵ层;脊髓横断伤组在术后14d内,脊髓断端白质内NF200的表达逐渐由稀疏至消失。结论实验揭示了大鼠脊髓横断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元在两周内不会出现数量减少;并发现大脑运动皮质在皮质脊髓束横断后能出现短时间的再生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相关部位(大脑皮质、横断脊髓上端、下端和比目鱼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变化.方法 首先建立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模型,其中实验组又依照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术后1、3、7、14d不同观察时间点分为4个亚组,分别抽提横断脊髓上端及其相连的大脑皮质、横断脊髓下端和比目鱼肌组织中总RNA,用RT-PCR技术检测BDNFmRNA的表达,以β-actin为参照确定各时相BDNFmRNA的相对水平.结果(1)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BDNFmRNA在大脑皮质、脊髓横断上、下端和肌肉中均有表达,且在正常对照组中大脑皮质的BDNFmRNA表达少于脊髓横断上、下端(P〈0.05);(2)手术后14d时肌肉组织中BDNFmRNA的表达较手术后1d和3d组均有明显增加(P〈0.05)。说明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14d时,脊髓下端相连的骨骼肌组织中的BDNFmRNA表达上调.结论BDNF在骨骼肌表达增加,提示BDNF可能参与维持骨骼肌的功能,或者转运入脊髓下端对下位运动神经元发挥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制备完全性脊髓损伤成年SD大鼠模型,观察脊髓全横断损伤后运动功能和断端脊髓的病理学改变,探讨生长相关蛋白GPA-43对脊髓损伤后的修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咬除T7-T8棘突及相应椎板,用剪刀将脊髓完全横断,制成脊髓损伤模型.雌性8周龄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三组:GPA-43抗体组,GPA-43抗原组,对照组,每组25只.使用直接注射法将GPA-43抗原和GPA-43多克隆抗体分别注入抗原组和抗体组大鼠脊髓的断端,观察各组大鼠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用BBB评分法评价不同的时段运动功能,HE染色病理学检查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三组在运动功能上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在不同时间运动功能评分最低,抗原组评分最高,脊髓损伤区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抗体组早期恢复出现明显的停滞状态,但随后能很快恢复,说明多克隆抗体对神经组织不产生不可逆改变.结论GAP-43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CD44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emisec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hSCI)位点头尾段的表达,了解它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CD44的表达变化情况.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3天、7天和14天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组织CD44的表达.结果 CD44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基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浆中也有分布.损伤后CD44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表达增加的CD44参与损伤后轴突生长被抑制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CD44在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hemisec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hSCI)位点头尾段的表达,了解它与脊髓损伤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后CD44的表达变化情况。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脊髓半横断损伤3天、7天和14天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脊髓组织CD44的表达。结果CD44阳性产物主要定位于细胞外基质,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浆中也有分布。损伤后CD44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结论脊髓半横断损伤后,表达增加的CD44参与损伤后轴突生长被抑制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一种稳定可靠且简便实用的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选择在延髓锥体切断左侧锥体束,制作大鼠皮质脊髓柬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采用Rivlin斜板实验评价模型的运动功能,运用Luxolfast blue(LFB)染色法、生物素化葡聚糖胺(BDA)神经示踪法和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皮质脊髓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皮质脊髓束损伤组大鼠术后右侧前后肢瘫痪,运动功能受限,Rivlin试验显示倾斜平面临界角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区未见LFB阳性神经纤维束通过;在延髓锥体交叉平面,仅见一束BDA或PKCγ阳性纤维束经右侧锥体交叉至脊髓后索,在左侧脊髓后索最深层,紧邻脊髓灰质后连合背侧下行至骶段,而在损伤平面以下,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经左侧锥体交叉至右侧,在整个脊髓后索的右侧半未见有BDA或PKC γ阳性纤维束.结论 选择在延髓切断一侧锥体束,建立皮质脊髓束选择性横断损伤模型,方法 简便实用,结果 稳定可靠,是研究皮质脊髓束的可塑性和神经轴突再生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挤压伤脊髓腹角神经元NT-3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免疫组化ABC法探讨了脊髓挤压伤后不同时间腹角NT-3的表达变化。结果:对照组可见N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于腹角的大神经元和少量小神经元,胞核、胞浆均染色。此外,亦见少量阳性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GF、NT-3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应激停止后的变化. 方法 采用慢性强迫游泳和孤养制作动物模型.运用open-field法观察大鼠行为学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海马DG区、CA3区NGF、NT-3的表达.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1大鼠海马CA3、DG区NGF、NT-3的平均灰度值显著增加[灰度值分别为(187.25±0.87),(169.67±0.94),(183.49±0.21),(157.33±0.39),P<0.05和P<0.01],实验组2平均灰度值与对照组2相比同样增加[灰度值分别为(186.31 4±0.68),(170.30±1.22),(187.79 4±1.01),(162.79±0.98),P<0.05]. 结论 慢性应激使大鼠海马NGF、NT-3表达降低,应激30d后,其表达仍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成人及大鼠下颌下腺内NT 3的定性、定位及生物学意义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HE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染色方法。结果 成人下颌下腺导管上皮细胞呈NT 3免疫反应阳性 ,其中以纹状管最为明显。大鼠下颌下腺颗粒曲管、纹状管及小叶间导管上皮细胞呈NT 3免疫反应阳性。两者的导管上皮细胞核和腺泡细胞均为阴性。结论 成人及大鼠下颌下腺中有NT 3的表达 ,提示NT 3可能参与了下颌下腺复杂的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体外共培养观察NT-3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建立能够稳定表达、分泌NT-3蛋白的NIH3T3细胞系;选择出生2~4 d的BALA/CA小鼠,进行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原代培养并分为3组,其中Ⅰ组与稳定分泌NT-3的NIH3T3细胞共培养,Ⅱ组与传染空载体NIH3T3细胞共培养,Ⅲ组与NIH3T3细胞共培养,共培养2周后,观察各组螺旋神经节细胞的数量及轴突长度的变化.结果共培养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NIH3T3-NT-3共培养组SGC的数量以及突起的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NT-3可显著减轻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的退行性改变.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脊神经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脊神经节)、手术+电刺激组(电刺激组)、手术+电刺激+NT-3抗体封闭组(抗体封闭组),2个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和保留脊神经节进行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形态学示踪及免疫组化、酶组化染色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各组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内侧,但电刺激组终末出芽标记点密度高于手术组,而抗体封闭组终末再生出芽能力相比电刺激组显著降低.结论 电刺激可能通过上调NT-3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来参与脊髓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后逼尿肌功能与结构变化的关系。方法 于L1-2平面横断大鼠脊髓,3周后行膀胱压力容积测定和体外肌条拉力试验,同时使用光、电镜观察比较逼尿肌结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膀胱体积、湿质量或是膀胱壁厚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伴少量纤维增生。核内颗粒增多,胞浆内肌丝数量增多,细胞问可见大量锯齿状的胞突连接以及较多紧密连接。实验组为低顺应性和不稳定膀胱。在一定张力下逼尿肌有自发性收缩产生。实验组体外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及收缩力较对照组高。阿托品对肌条自发性收缩频率无影响。结论 逼尿肌反射亢进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原因和病理生理变化,而上述功能及结构变化等肌源性因素在在逼尿肌不稳定的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丙戊酸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丙戊酸(VPA)对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损伤组(SCI组)和丙戊酸保护组(VPA组)。采用改良Allen法制作脊髓损伤动物模型。VPA组术后即刻及其后每12 h皮下注射VPA 300 mg/kg;C组和SCI组在相应时间点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伤后24、48、72 h和1周取材。利用BBB评分标准进行不同时段的行为学评分。通过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BDNF及NT-3表达的变化。结果 BBB评分显示,C组运动功能未受影响,VPA组的BBB评分均高于SCI组,在伤后48、72 h和1周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CI组和VPA组的BDNF及NT-3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明显增加(P〈0.05),但VPA组各时间点的BDNF及NT-3表达均明显高于SCI组(P〈0.05)。结论 VPA可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BDNF及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大鼠皮质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Ⅲ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后局部脑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Ⅲ(NT-3)的表达,方法:用Feeney‘s自由落体方法致20只SD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分成5组,伤后1、3、7、14和28天时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和NT-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Nissl染色切片见:损伤后1、3天局部皮质凹陷,神经元坏死,形成腔隙;7天后胶质细胞增生,至28天时腔隙边缘形成明显的胶质细胞增生层,腔隙变小。NT-3免疫组化染色切片见;脑损伤后第7天腔隙边缘增生的胶质细胞表达NT-3,周围脑组织中也出现少量淡染的NT-3阳性神经元,至14天时,腔隙边缘NT-3染色带变宽,染色加深,周围脑组织中的NT-3阳性神经元也变多,深染。至28天时,腔隙边缘NT-3染色仍较深,而周围脑组织中的NT-3阳性神经元则变少,染色变淡,结论:大鼠额叶皮质损伤后第7天,损伤腔隙边缘边缘的反应性胶质细胞及周围脑组织中的元表达NT-3,14天以后达高峰;腔隙边反应性胶质细胞表达NT-3时间长,可持续至28天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