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荆芥炒炭前后止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实验对荆芥、荆芥炭水煎液,荆芥、荆芥炭提取挥发油后水煎液,荆芥炭混悬液,荆芥、荆芥炭挥发油乳剂等样品的止血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荆芥炭混悬液和荆芥炭挥发油乳剂具有较明显的止血作用,且该作用与剂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藏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GC-MS技术,对藏荆芥的挥发油进行提取和化学成分鉴定,并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该植物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荆芥内酯(75.37%)、螺十二烷(3.47%)、2,4-二甲基-1,3-戊二烯(2.70%)、没药醇(1.45%)、5-壬烯-2-酮(1.0%)等29个组分。结论藏荆芥挥发油中富含荆芥内酯等成分,与其他荆芥的挥发油成分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3.
微波法提取荆芥叶中的挥发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宏伟  崔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2,13(10):589-589
目的:从荆芥叶中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对荆芥叶中挥发油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测得荆芥叶中挥发油的含量为1.10%。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提取速度大大加快,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4.
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挥发油共有组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离检测,再采用交互移动窗口因子分析法(AMWFA)对药对桂枝-荆芥与其单味药桂枝、荆芥挥发油成分的共有组分进行分析,并采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同时计算各组分的保留指数(RetentionIndice)。结果:药对桂枝-荆芥、桂枝和荆芥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7、24和37个成分,分别占总含量的91.94%、86.31%和89.17%。结论:药对桂枝-荆芥与单味药桂枝、荆芥的共有挥发油组分分别为20和24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7个。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并测定其含量。方法:运用微波技术提取荆芥中的挥发油,利用重量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测得荆芥中挥发油的含量为1.2305%。结论:首次运用微波技术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反应速度大大加快,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薄荷-荆芥穗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的变化,为薄荷-荆芥穗药对有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薄荷-荆芥穗药对、薄荷和荆芥穗单味药材的挥发油,通过GC-MS分析方法对二者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薄荷挥发油中确定了40个化合物,其中21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荆芥穗挥发油中检测确定了27个化合物,其中6个在药对挥发油中未检测到;药对挥发油中确定了35个化合物,其中有5个新成分在单味药材挥发油中未检测到。结论:薄荷-荆芥穗药对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在组成及相对含量较单味药材均有一定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煎煮过程中发生了某些物理或化学的变化。配伍后化合物组群的相应药效学还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丁晓江  丁安伟 《中药材》1997,20(2):81-83
对荆芥炭的乙醇提取物STE经乙醚再次提取后的产物M及经石油醚提取后进行柱层析的产物A、B、C、D的止血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分A和M均为荆芥炭止血的活性成分之一。同时以M为相对标准品,对止血Ⅰ号胶囊中所含M进行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丁安伟  叶定江 《中药材》1992,15(1):25-26
本文对国内部分地区所用荆芥炭饮片的性状进行比较,并对各样品的水分、灰分、浸出物、挥发油含量和折光率等项目进行测定,结合TLC图谱分析,以提出荆芥炭饮片的初步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9.
朱梅芳  唐宇  郑琴  汤丹丰  罗俊  胡鹏翼  郭园园  吴海霞  杨明 《中草药》2018,49(12):2845-2854
目的对连翘Forsythiae Fructus、荆芥Schizonepetae Herba、薄荷Menthae Haplocalycis Herba及其配伍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分析,探讨挥发油不同提取方法与其成分及抑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成分及其配伍后成分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微量稀释法分别测定抑菌圈直径及最低抑菌浓度(MIC),评价单味连翘、荆芥、薄荷挥发油和配伍提取挥发油及单提混合后的挥发油对常见的4种致病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连翘、荆芥与薄荷混合提取后,所得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连翘-荆芥混合提取的挥发油中,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含有的7种成分和荆芥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而新增了8种成分。连翘-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8种成分,并新增8种成分。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和薄荷挥发油中的7种成分,新增了7种成分。连翘-荆芥-薄荷混合提取后,缺失了连翘挥发油中的6种成分、荆芥挥发油中的4种成分、薄荷挥发油中的2种成分,连翘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1种,荆芥和薄荷共有成分缺失2种,新增了9种成分。与单提混合挥发油相比,3种药材混合提取组中胡薄荷酮的相对含量明显下降。抑菌实验显示,不同提取方式所得挥发油的抑菌效果不同,单味挥发油及单提混合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均优于配伍提取挥发油组。结论挥发油是解表中药的重要药效成分,中药挥发油采用不同的提取方式对挥发油的得率、成分及药效有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其疗效,应对此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药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通过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对二维色谱/质谱数据进行解析,从而实现对荆芥-桂枝、单味药荆芥、桂枝的挥发油成分的分析.结果 荆芥-桂枝、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分别定性得到51,47和61个结果,占总含量的88.72%, 90.52% 和88.37%.结论 药对挥发油成分的数目大致为荆芥和桂枝挥发油成分的加和,但相对含量有变化.  相似文献   

11.
荆芥穗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lia(Benth.)Briq.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全草和穗加工后为中国药典收载的传统中药,用于感冒、头痛、麻疹不透等[1]。荆芥穗芳香气烈,祛风发汗作用较全草强烈。我国学者刘国声曾研究过河北省产的荆芥油,测出其挥发油含量为4.1%,并测定了物理常数[2]。尚未见到关于荆芥穗挥发油全分析的报道。我们对吉林省荆芥穗挥发油进行了提取、化学成分分析及主成分单体分离的研究。1提取及含量测定将于荆芥穗置于园底烧共中,加10倍水进行水蒸汽蒸馏,接收采取二次冷暖系统,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一淡黄色油状液…  相似文献   

12.
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荆芥中提取挥发油。方法用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58个成分,占挥发油的86.23%以上。结论通过对荆芥挥发油的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作为药食两用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薄荷、荆芥配伍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为薄荷-荆芥药对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别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薄荷-荆芥药对及薄荷、荆芥单味饮片挥发油,通过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并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比较。结果:在薄荷挥发油中共鉴定出50种化合物,在荆芥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1种化合物,在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3种挥发油样品共有化合物27种,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中新测得5种化合物,9种化合物未检测到。在体外抑菌作用上,薄荷-荆芥药对及其单味药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均有抑菌作用,其中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对粪肠球菌(ATCC2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3)的抑菌作用强于薄荷、荆芥单味药挥发油,对大肠埃希菌(ATCC35218和ATCC25922)的抑制作用,药对挥发油=薄荷挥发油荆芥挥发油。结论: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成分组成和相对含量较薄荷、荆芥单味药均有一定变化,薄荷-荆芥药对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略优于单味药挥发油。  相似文献   

14.
GC/MS法分析山东荆芥穗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萍  邱琴  崔兆杰  刘枢  刘廷礼 《中成药》2002,24(12):959-962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山东蒙山产荆芥穗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荆芥穗中提取挥发油。采用不同类型的毛细管柱进行分析,找出最佳分析条件,用归一化法测定其百分含量,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共鉴定了47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7%以上。结论:此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中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药对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如  邹桥  周涛  曾笑  张斌  梁逸曾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18):1373-1376
 目的定性、定量分析药对荆芥-防风、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测定挥发油成分,利用化学计量学解析法分辨色谱重叠峰,通过质谱库进行定性,用总体积积分法进行定量。结果荆芥-防风、荆芥和防风挥发油分别得到65,51和36个定性结果,占总含量的82.36%,86.71%和89.15%。结论荆芥-防风挥发油成分数目大致是单味药荆芥和防风的加和,但主要来自荆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定荆芥炭饮片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化学及显微方法对荆芥炭饮片进行了定性研究,采用UV法测定了荆芥炭饮片中总黄酮含量,结果:建立了荆芥炭饮片的质量标准。结论:建立的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中的检测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7.
按照传统炮制中药饮片的要求,笔者对枳壳,荆芥,苍术等3种中药进行炮制,并测定其炮制前后挥发油的含量,对苍术挥发油成分做气相色谱分析,并对含有挥发油中药饮片的加工炮制方法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盆栽砂培实验,研究不同NaCl浓度(0,25,50,75,100 mmol·L^-1)对花期荆芥离子吸收、分布和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荆芥根、茎、叶、花中Na+含量显著增加,且地上部位的Na^+含量逐渐高于根部;根中K^+含量降低,而茎、叶、花中K+含量有所增加;Ca2+含量随着NaCl浓度的变化而上下波动,但总体受盐胁迫的影响较小。荆芥各部位K^+/Na^+,Ca^2+/Na^+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中度盐胁迫(50 mmol·L^-1NaCl)促进荆芥挥发油含量增加,重度盐胁迫(100 mmol·L^-1NaCl)抑制挥发油的合成和积累。荆芥挥发油中98%以上的物质为萜类成分,以胡薄荷酮和薄荷酮的含量最高。盐胁迫对荆芥挥发油组成成分的种类影响小,但改变了各主要成分所占的比例。盐胁迫促使胡薄荷酮向薄荷酮转化,胡薄荷酮/薄荷酮值(相对含量)随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薄荷酮相对含量在75,100 mmol·L^-1NaCl处理下高于胡薄荷酮成为第一主成分。其他成分如D-柠檬烯在中度和重度盐胁迫下含量上升,石竹烯含量仅在轻度盐胁迫下增加。该研究可为盐渍化土壤条件下荆芥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蒸馏时间对香薷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含量及抑菌活性的影响。方法: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蒸馏时间香薷挥发油中主要成分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的含量,纸片法和肉汤稀释法比较不同蒸馏时间香薷挥发油的抑菌作用。结果:随着蒸馏时间的延长,香薷挥发油的提取率不断升高。不同蒸馏时间香薷挥发油中麝香草酚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蒸馏时间1 h的香薷挥发油中香荆芥酚的含量低于其他蒸馏时间(P <0.05)。不同蒸馏时间香薷挥发油的抑菌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建立的气相色谱法可用于测定香薷挥发油中麝香草酚和香荆芥酚的含量,蒸馏时间对香薷挥发油的提取率有显著影响,但对主要成分的含量和抑菌活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分光光度法测定荆芥炭中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测定荆芥炭中总黄酮的含量,为荆芥炭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荆芥炒炭后总黄酮含量明显增加。结论:该方法可靠,测定结果能反映客观实际,可以作为荆芥炭饮片质量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