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 4 0 0例恶性肿瘤尸解中 ,32 1例 (80 3% )癌 ,79例肉瘤 ,其中 6 5例淋巴瘤 ,14例 (3 5 % )为软组织及骨肿瘤 ,肿瘤转移到肝及肺最常见。有 16 3例转移到肺及肝 ,各占 4 0 5 %。肝的转移瘤依次主要来自乳腺、大肠、卵巢、胃及非何杰金淋巴瘤 (NHL)。肺的转移瘤主要来自乳腺、肝、NHL ,胃及卵巢。淋巴结转移主要累及颈部、纵隔及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广泛转移的肿瘤是肺癌、胃癌、乳腺癌和淋巴瘤。尸检材料显示 ,宫颈癌、膀胱癌、咽癌及睾丸肿瘤主要是局部侵犯 ,转移并不广泛。本研究显示 ,恶性肿瘤的扩散与转移基本有下列方式 :直接侵袭 :很多肿瘤可能直接累及周围组织。例如胃肠癌 ,癌细胞沿着肌组织间隙进入临近器官。淋巴管扩散 :任何器官或组织的肿瘤细胞可能进入淋巴管而转移到局部或远处淋巴结 ,它是癌的主要转移方式。血道转移 :远处转移在尸检材料中很常见 ,最常累及的器官是肝和肺 ,特别是软组织肉瘤 ,但晚期癌也很常见血道转移。种植性转移 :这也是很常见的转移方式 ,特别是胃癌、大肠癌、卵巢癌等。本研究也显示与癌瘤手术标本对比研究、肿瘤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及分化程度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为女性第一常见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为淋巴结、肺、骨骼和肝[1]。乳腺癌胃转移较为罕见,已有文献报道的是小叶癌,导管癌极其少见[2-4]。乳腺癌胃转移的诊断及治疗尚缺乏大量临床数据研究。笔者报道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3年胃转移的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综合讨论乳腺癌胃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后。  相似文献   

3.
乳腺肉瘤3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1985年6月至2000年9月收治的34例乳腺各种肉瘤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叶状囊肉瘤18例,恶性淋巴瘤4例,癌肉瘤4例,纤维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脂肪肉瘤2例,平滑肌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瘤1例。随诊1个月-15年,5年生存率为66.70%(12/18),10年生存率为62.50%(5/8)。结论:对凝有乳腺肉瘤可能的患者宜常规行术中快速病理确诊;对乳腺叶状囊肉瘤等较少发生淋巴转移者如瘤体较大宜行全乳腺切除,瘤体较小者可行保留乳房手术;对癌肉瘤、恶性淋巴瘤等易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宜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相似文献   

4.
尸检发现20%~30%的肺癌病人有心包或心脏转移,淋巴管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作者自1982年7月至1990年5月对135例肺癌病人中的74例做了尸体解剖,其中23例(31.1%)有心包或心脏转移,转移途径为淋巴管转移和血源性转移,由肺门、纵隔淋巴结发生的心脏转移为淋巴管型,原发肿瘤通过纵隔淋巴结播散到心脏为纵隔淋巴管转移亚型.肺门淋巴结和肺静脉周围组织有癌性变化者为肺门淋巴管转移型;无淋巴管转移,只有心包或心脏转移者为血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192例肺转移瘤,原发肿瘤以肝,癌,绒癌和乳腺癌居多,共105例(54.7%),X线上将转移瘤分为单发结节型,多发结节型,结节浸润型,空洞型,淋巴管炎型及淋巴结型等6型,作者认为,肺转移瘤的X线表现与肿瘤的转移方式关系密切,而与其原发瘤的病理类型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腹膜外直肠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转移的临床病理情况。方法 1974- 1997年间我院腹膜外直肠癌行根治术183例。高分化腺癌69例,中分化腺癌69例,低分化腺癌22 例,粘液腺癌17 例,鳞癌3例,平滑肌肉瘤3 例。直肠外周围脂肪结缔组织浸润84例,癌周血管瘤栓43例,淋巴管瘤栓45例。病变局限于粘膜层6例,侵及肌层93 例,淋巴结转移者74例。结果 2年内有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50例,近期复发转移率为26.8% 。其中局部复发34例,远处转移22例。50 例复发转移患者的2 年生存率为46% 。结论 对腹膜外直肠癌的预后判断,除仍应重视侵犯深度,细胞分化程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外,更不可忽视以下两项高危因素:1.肠外软组织浸润;2.癌周脉管侵犯。  相似文献   

7.
乳腺叶状肿瘤8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臻强  杨名添 《肿瘤防治杂志》2005,12(20):1559-1562
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经病理确诊的乳腺叶状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肿块切除15例;乳腺区段切除16例;乳腺单纯切除26例;改良根治术32例。术后病理腋窝淋巴结转移1例。全组共有13例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14.6%(13/89)。肿块切除、乳腺区段切除、乳腺单纯切除和改良根治术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0.0%(9/15)、12.5%(2/16)、7.7%(2/26)和0(o/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例有远处转移,其中3例肺转移,1例脑转移.1例胰腺转移。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生存顸后的因素,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P〈0.01。结论:乳腺叶状肿瘤确诊有赖术后病理检查。行肿块切除术的复发率较高,必须慎用;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低,腋窝清除不需常规进行。顸后较好.远处转移是影响生存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处转移部位与胃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利用美国SEER数据库中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诊断为胃腺癌伴远处转移的病例,Kaplan 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因素。 结果共6532例病例纳入本研究,其中骨转移784例、脑转移126例、肝转移2692例、肺转移958例和远处淋巴结转移2321例。单器官转移患者中,骨转移者较肝转移者的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差;远处淋巴结转移者较骨转移、肝转移、肺转移、脑转移者的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好。Cox多因素分析表明,在已发生远处转移的胃腺癌患者中,男性、高龄、未婚、低分化、未行原发灶手术或多器官转移者的总生存和肿瘤特异性生存均较差。 结论不同转移部位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不尽相同。在单器官转移的胃腺癌患者中,骨转移患者较肝或远处淋巴结转移者的预后差。对于胃腺癌伴远处转移的患者,男性、高龄、未婚、低分化、未行原发灶手术或多器官转移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渊泉 《中国癌症杂志》2003,13(5):456-458,461
目的:探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1985年2月~1996年7月间共收治143鼻腔NHL采用放疗、化疗和放、化疗综合治疗。结果:76例治疗成功占53.1%(76/143)。远处结外器官受侵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中以皮肤皮下最多见,淋巴结受侵和局部失败少见。治疗失败和临床分期相关,I期局部和远处复发为29.7%(30/101),中晚期局部和远处复发分别为87.5%(28/32)、90.0%(9/10)。T细胞淋巴瘤与B细胞淋巴瘤远处器官受侵分别为54.2%(45/83)、35.9%(14/39)。在病变超出鼻腔侵犯邻近器官的I期患者中,综合治疗组和单纯放疗组远处失败基本相似。Ⅱ期综合治疗患者远处器官受侵明显低于单纯放疗患者。结论:有效的化疗方案能减少中晚期NHL患者远处器官受侵,提高生存率。复发多在2年内发生,复发患者的再治效果差。  相似文献   

10.
男性乳腺恶性肿瘤(附1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  雷秋模 《浙江肿瘤》1996,2(4):230-231
男性乳腺恶性肿瘤罕见。我院1981年至1995年共收治15例男性乳腺癌和2例乳腺肉瘤。首发症状多为乳晕下肿块,易侵犯皮肤、胸肌、内乳淋巴结,出现腋淋巴结转移常较女性乳腺癌为早;乳腺肉瘤则多呈局限性生长,肿块一般偏大,多血性转移。本组浸润性导管癌及单纯癌占2/3,无小叶原位癌。2例乳腺肉瘤为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恶变)。治疗上与女性患者一样,笔者建议在男子中也开展“乳腺自我检查”,以发现早期  相似文献   

11.
淋巴瘤是一种淋巴结和含有淋巴结的器官原发的恶性肿瘤。一般还可以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后者多见。而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系指原发于胃壁淋巴滤泡的恶性肿瘤,不包括累及胃的全身性淋巴瘤。胃是原发性胃肠淋巴瘤常累及的器官,它是不常见的恶性肿瘤,仅占胃肠癌的1%,在所有胃恶性肿瘤中不到5%,占淋巴结外淋巴瘤的24%。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上淋巴结内转移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已知原发部位的246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癌的病理组织学等因素与判断原发癌部位的关系。结果,(一)原发癌部位较广泛,包括肺、胃,食管、肝和乳腺;(二)双侧淋巴结转移均以肺癌居首位,而左侧淋巴结转移多来自胃,肝以及周身其他部位;(三)在男性,除要考虑转移性肺癌外,要多考虑来自胃、肝和食管的可能性,在女性,还应考虑乳腺和子宫;(四)50岁以下的患者,转移癌的部位常为肺和胃;(五)转移性鳞癌主要来自食管和肺;转移性腺癌中,除具有组织学特点的肝细胞性肝癌和甲状腺腺癌外,应多考虑肺、胃以及乳腺;(六) 转移性未分化癌,尤其是小细胞间变型,大多来自肺。  相似文献   

13.
男性乳腺恶性肿瘤罕见。我院1981年至1995年共收治15例男件乳腺癌和2例乳腺肉瘤。首发症状多为乳晕下肿块,易侵犯皮肤、胸肌、内乳淋巴结,出现胶淋巴结转移常较女性乳腺癌为早;乳腺肉瘤则多呈局限性生长,肿块一般偏大,多血性转移。本组浸润性导管瘤及单纯癌占2/3,无小叶原位癌。2例乳腺肉瘤为间质肉瘤、平滑肌肉瘤(平滑肌瘤恶变)。治疗上与女性患者一样,笔者建议在男子中也开展“乳腺自我检查”,以发现早期癌,从而提高男性乳腺恶性肿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亚型胃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胃类痛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治疗及预后之间的父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胃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Ⅰ型胃类癌9例,Ⅲ型胃类癌30例.结果 1例1型和30例Ⅲ型胃类癌患者的肿瘤浸润超过黏膜下层,27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区域淋巴结转移,5例Ⅲ型胃类癌患者伴有远处转移.Ⅰ型和Ⅲ型胃类癌在患者性别、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瘤栓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49.7%,Ⅰ型和Ⅲ型胃类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和37.2%.单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肿瘤分型、肿瘤大小和数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浆膜浸润以及浆膜外癌结节形成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P<0.05).Cox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胃类癌的分型有助于判断肿瘤的侵袭件和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Ⅲ型胃类癌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癌症是什么     
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有向周围正常组织侵犯及破坏的特点而严重地损害人体健康。癌细胞还会侵入淋巴管或血管,顺着淋巴管内的液体或血液到处流窜,进入附近的淋巴结或远处的重要器官如肝、肺、骨、脑等,在那里又继续生长发展,形成子瘤或转移瘤,这种扩散现象医学上称为转移。凡是癌灶还小,并且局限在它所发生的原发部位或器官,而未有扩散的,称为早期癌;当癌灶向周围组织广泛扩展和发生转移时,则称为晚期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比较胃黏液腺癌(mucinous gastric carcinoma,MGC)和印戒细胞癌(signet -ring cell carci-noma,SR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014年我院及瑞金医院收治的59例 MGC 和75例SRC 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MGC 和 SRC 两组在发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大体分型、浸润深度、临床TNM分期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在性别比例、肿瘤切除部位、淋巴结转移数目及分期、淋巴管浸润、静脉浸润、神经浸润、远处转移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 >0.05)。MGC 组病例淋巴结转移率为67.8%,SRC组淋巴结转移率为54.7%(P >0.05)。MGC 较 SRC 更易出现远处转移,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MGC 与 SRC 相比,发病年龄更大、肿瘤体积更大、胃上部多见、隆起型多见、进展期多见、远处转移多见。两者淋巴结转移率都很高,但无统计学差异,故临床发现 MGC 或 SRC 时,要更加注意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尤其是 MGC。  相似文献   

17.
 平滑肌肉瘤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多见于内脏、腹膜后、子宫、肺及大血管等软组织内,而原发于乳腺者很少见,现报道1例乳腺原发性平滑肌肉瘤,如下。  相似文献   

18.
乳腺癌的远处转移好发于骨、肺、肝,乳腺癌子宫转移则非常少见,这给临床鉴别诊断子宫原发肿瘤及乳腺转移癌带来了困难。本文报道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11月收治的1例乳腺癌子宫转移,从病理及免疫组化方面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19.
乳腺叶状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复习15例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5例均为女性,年龄28岁~57岁,平均42.2岁。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乳腺肿块,以单侧单发性为主,肿块直径3cm~18cm,平均7.8cm。良性叶状肿瘤8例,交界性4例,恶性3例。镜下见肿瘤由良性的上皮成分和丰富的间质细胞组成,大部分形成叶状结构。均未见腋下淋巴结转移。1例恶性患者术后17个月死于肺转移,4例患者发生局部复发。结论 乳腺叶状肿瘤好发于40岁~50岁女性,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血行转移,易复发。组织学上需与富含细胞的纤维腺瘤、真性肉瘤等鉴别。对良性叶状肿瘤一般选择肿块扩大切除术,肿瘤较大者、交界性及恶性者宜作乳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生成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进行VEGFR-3染色标记89例原发性乳腺癌肿瘤淋巴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淋巴管生成,但以肿瘤间质组织中淋巴管生成为主,癌巢中未见明显的成形淋巴管。肿瘤淋巴管密度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临床分期越晚,肿瘤淋巴管密度越高(P〈0.05);腋淋巴结转移组的肿瘤淋巴管密度比无淋巴结转移组高(P〈0.05)。结论:乳腺癌淋巴管密度与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淋巴管生成主要发生在肿瘤间质组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