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43例AMI患者分为卡维地洛组20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后1、3、7、14、21日记录静息12导联同步心电图及心电监护和动态心电图,计算QTd并分析其与心脏事件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QTd于24h时显著增大,3天开始下降,后下降速度减慢。卡维地洛组QTd于3日后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卡维地洛组心脏事件发生率20.0%,低于对照组34.8%,发生心脏事件的最大QTd为(77.19±10.81) ms (P>0.05),显著高于无心脏事件者(58.15±9.71) ms (P<0.01)。结论: AMI早期存在显著QTd增加。卡维地洛可显著降低AMI患者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2.
QT间期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组织阻抗和生物信息传递间的综合反映 ,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 ,正常心肌细胞复极过程并非完全同步 ,因而产生心肌细胞不应期的不均一性。 QT离散度是指标准 1 2导联心电图上各导联间 QT时限变异的离散程度。反映了不同部位心室肌复极的非同步性和心室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 1 985年 ,Campbell等[1] 对急性心肌梗死存活者心电图进行分析 ,发现在同一心电图描记中 ,从不同导联测得的 QT间期互存差异。1 990年 Day[2 ] 等提出应用测定体表 1 2导联心电图中最长 QT间期和最短 QT间期的差值 ( QTm…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镁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组、单盲处理、前瞻性研究 ,观察 60例AMI患者 (用镁治疗 3 0例 ,常规治疗 3 0例 )治疗前后QTd及RR间期、改良校正QT离散度 (QTLcd)、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 1天的RR间期、QTd、QTLcd、QTmax及QTmin均无差异 (P >0 0 5 ) ;治疗后第 3天试验组RR间期、QTmin较对照组延长(P <0 0 5 ) ,QTd、QTLcd较对照组缩小 (P <0 0 5 ) ,两组QTmax无差异 (P >0 0 5 ) ;治疗 1周时试验组RR间期及QTmin较对照组延长 ( P <0 0 5 ) ,QTd和QTLcd较对照组缩小 ( P <0 0 5 ) ,两组QTmax无差异 ( P >0 0 5 ) ;治疗 2周时RR间期、QTd和QTLcd、QTmax两组无差异 (P >0 0 5 ) ,QTmin试验组较对照组延长 (P <0 0 5 ) ,血镁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 (P <0 0 5 )。结论 镁通过缩小AMI患者QTd ,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 ,有利于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减少心肌梗死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对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QT离散度的差异作比较。结果 成功溶栓治疗后QTcd较溶栓失败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AMI成功溶栓可减少QTcd,增加心室肌的电稳定性,从而减少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②方法测量83例AMI患者的QTd和QTcd,并与56例无心脏病者QTd和QTcd进行对照。③结果AMI入院时QTd(87&#177;31)ms,QTcd(80&#177;32)ms,明显高于对照组(35&#177;12)ms和(40&#177;16)ms(P〈0.001)。死亡组QTd(120&#177;32)ms、QTcd(131&#177;33)ms明显高于生存组(46&#177;15)ms与(58&#177;19)ms(P〈0.001)。④结论临床上可通过QTd及QTcd值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程度与QTd的关系。方法:108例已作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和冠脉造影结果,分为急性心梗组、心绞痛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他们发病时第一份心电图及症状缓解后的心电图的QTd、QTcd、QTrd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心梗早期QTd最大,治疗后减小,心绞痛组发作与缓解期差异较小,正常对照组QTd显著低于前两组,冠脉狭窄程度与QTd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689,P<0.01),而右或左冠狭窄QTd无显著差异。结论:QTd是反映心肌缺血程度的敏感指标,与冠脉狭窄有明显相关,同时,QTd也反映急性心梗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对心绞痛可根据QTd来大致判断是冠脉痉挛还是狭窄所致,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研究发现,QT间期离散度(QTd)增加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先兆。本文观察本院1997年1月1日~1998年9月30日50例AMI早期QTd的变化,并对30例给予静脉溶栓,以了解溶栓对QTd的影响。1资料和方法对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心梗 )后患者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心梗后患者 5 6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 2 8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 ,但不应用任何 β受体阻滞剂。试验组除给予相同的抗心肌缺血药物治疗外 ,还给予阿替洛尔 5 0~ 15 0mg/d口服 ,疗程均为 1个月。测量两组患者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 ,计算QTd。结果 :试验组阿替洛尔平均剂量为 74± 2 1.6mg/d ,治疗后QTd显著下降 (75 .1± 14.8msvs42 .2± 12 .9ms ,P <0 .0 1)。对照组治疗后QTd无明显改变 (72 .8± 11.6msvs77.0± 15 .7ms,P >0 .0 5 ) ,两组治疗后QTd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阿替洛尔可显著降低心梗后患者QTd ,这可能是其有效降低心梗后患者心性猝死的电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选择性 β1 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QT离散度 (QTd)及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 68例AMI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3例 )与对照组 (35例 ) ,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加用美托洛尔 ,对照组仅进行基本治疗 ;测定两组治疗前后QTd的变化和观察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QTd显著降低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美托洛尔对AMI患者的QTd有改善作用 ,降低AMI患者的远期猝死及心衰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AMI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AMIQTd的影响。方法 :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前后心电图的QTd和QTcd。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QTd为 5 8 43± 8 84ms ,溶栓后为 3 4 3 5±10 .62ms(P <0 .0 1) ;溶栓前QTcd为 61 49± 12 .0 3ms ,溶栓前为 3 8 72± 10 .3 1ms(P <0 .0 1)。结论 :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短QTd和QTcd ,可能与梗死血管再通 ,心肌细胞恢复再灌注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对 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 ,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 3级 ,于PTCA术前、术后 2h、4 8h作同步 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 ,然后与 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但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 (P <0 .0 1) ,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 ,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寰  张玉顺  胡涛  贾国良 《医学争鸣》2001,22(21):1982-1984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影响和意义。方法: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经溶栓治疗后分为溶栓再通组和溶栓未通组,分析溶栓前及溶栓后12-24h,2-4d和5-7d的ECG,测算QT,QTd,QTc和QTcd。结果:溶栓治疗前、后,再通组和未通组之间QT和QTc差异均无显性;溶栓再通组,溶栓治疗12h以后QTd和QTcd均较溶栓前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溶栓后5-7dQTd和QTcd才明显减小;溶栓后的1wk时间内,再通组QTd和QTcd均未通组明显减小。结论:成功的溶栓能减小急性心肌梗死的QTd,缩短QTd减小所需的时间。溶栓后QTd减小可能反映了顿抑或晕厥心肌的“苏醒”。  相似文献   

13.
数十年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但一直被认为是记录伪差所致未予重视.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因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这个概念.然而直到1990年才由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的变化进行临床分析,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钱林 《吉林医学》2011,(19):3899-3900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健康查体者80例为对照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量QT间期,每例测量不少于9个导联,胸导联不少于3个导联。结果:研究组146例入院首次测出QTcd与对照组80例QTcd分别为(103.82±43.00)ms和(34.00±14.00)ms,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研究组早期QTcd明显高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QTcd≥100 ms与QTcd<100 ms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Tcd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17.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QT间期的差异—QT离散度(QTd) ,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心肌梗死后QTd发生改变 ,QTd增大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因素[1] 。本文对 10 8例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QTd和QTcd对AMI预后的影响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3年 6月— 1999年 6月确诊的AMI患者 10 8例 ,其中男 71例 ,女 37例 ,年龄 34~ 88岁 ,平均 (6 3 .7± 9.6 )岁。诊断根据WHO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梗死部位 :前壁 2 9例 ,广泛前壁 43例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47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提示测量QT离散度可以预测溶栓效果,了解心室恢复时间的变化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及其它心脏事件。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心电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QT离散度 (QTd)及QTc离散度 (QTcd)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分为 3组 :基础治疗组 2 3例 ,基础治疗 +福辛普利 10mg/d治疗组 (福辛普利组 2 8例 )和基础治疗 +依那普利 10mg/d(依那普利组 32例 ) ,并对治疗前和治疗第 8周的QTd、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基础治疗组发病后即刻QTd、QTcd与治疗 8周后相比变化无显著性。依那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80 .7± 36 .8)和(5 9.7± 2 9.1) ,QTcd分别为 (89.6± 38.8)和 (6 9.1± 35 .0 )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福辛普利组治疗前后QTd分别为 (78.3± 2 9.5 )和 (6 1.4± 35 .6 ) ,QTcd分别为 (92 .5± 4 1.2 )和 (71.3± 2 8.1) ,治疗前后比较P均 <0 .0 5。结论 :福辛普利与依那普利均能显著降低AMI患者QTd、QTcd。但 2组间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