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产超广谱B内酰胺酶(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病学、细菌学及临床结果。方法选择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12年间本院肝移植患者资料。对其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8例肝移植患者中,19(2.5%)例出现产ESBL革兰阴性杆菌血行感染,共分离到革兰阴性杆菌菌株共23株,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常见。产气大肠杆菌、阴沟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较少。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敏感率高达100%,但产ESBL大肠埃希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妥布霉素等多种抗生素出现耐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则对头孢曲松出现完全耐药。肝移植术后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行感染患者与非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行感染患者之间的15d、30d、1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后血行感染中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碳青霉烯类敏感:产ESBL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血行感染并未明显增加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和分析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浙江萧山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尿培养阳性样本中分离的1033株菌株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液采用经典型浸片Urieult培养,药敏试验用K—B法进行,采用WHONET5.6软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33株阳性菌株中,革兰阴性菌681株(65.9%),革兰阳性菌197株(19.1%),真菌155株(15.0%)。分离株位居前三位的是大肠埃希菌402株(38.9%),肺炎克雷伯菌74株(7.2%)和白假丝酵母菌64株(6.2%)。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分别为60.7%(244/402)和45.9%(34/74)。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显示较高的抗菌活性;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哺妥因耐药率低;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有较高的敏感率。结论本组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尤以大肠埃希菌居多,监测和分析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细菌鉴定仪鉴定菌种,对尿路感染患者的1978份尿液标本中分离的966株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分离的96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675株(占69.9%),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183株(占18.9%),主要为粪肠球菌;真菌108株(占11.2%),主要为白色念珠菌。分离数在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占49.0%)、粪肠球菌(占9.6%)、肺炎克雷伯菌(占7.ooA)、白色念珠菌(占6.8%)、奇异变形杆菌(占3.9%)。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争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为47.3%,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为33.8%。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为44.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50%。结论引起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广泛,大肠埃希菌为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些菌株产生多重耐药性,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较高。应尽量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骨创伤病人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及其它肠杆菌科超广谱阻内酰胺酶(ESBLs)的检测,探讨该酶介导的耐药性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作用。方法:收集由临床骨创伤分泌物分离的耐氨苄西林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40株,按NCCLs推荐的初筛,表型确证试验,Etest法操作。结果:有14株细菌被确认为产ESBLs,占收集菌株40株的35.0%,其中确认试验与Etest均阳性的有9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30.4%,克雷伯菌属为50%,其它肠杆菌科细菌为33.3%。结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主要菌株,但是其他肠杆菌科细菌的检出率有所上升,尤其是不能忽视阴沟杆菌的检测。本地区用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筛选的最佳底物是头孢噻肟(CTX)。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儿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病源菌构成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系统和NCCLS(2010年)的判断标准,对2011年儿科149例患儿血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149例患儿的血标本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69株,其中产超广谱8内酰胺酶(ESBLs)59株(85.51%),非产ESBLs 10株(14.49%);大肠埃希菌30株,其中产ES—BLs 12株(40.00%),非产ESBLs菌株18株(60.00%);鲍曼不动杆菌感染26株,其他菌24株。所有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均为0;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对哌拉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达100.00%。他唑巴坦对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8.64%)对其抑菌作用强于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89.83%)。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是治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满意选择。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低于肺炎克雷伯菌。结论:儿科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中肺炎克雷伯菌是主要致病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较高。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是治疗儿科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院院内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分布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鑫科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采用XK-96A-C药敏板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12年10月至2013年8月本院临床共分离34株大肠埃希菌和32株肺炎克雷伯菌。其中34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复方新诺明、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头孢吡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70.6%(24/34)、67.6%(23/34)、64.7%(22/34)、58.8%(20/34)、55.9%(19/34)、55.9%(19/34)、52.9%(18/34)、52.9%(18/34)、52.9%(18/34)、50.0%(17/34)、44.1%(15/34)、44.1%(15/34)、38.2%(13/34)、29.4%(10/34)、14.7%(5/34)、11.8%(4/34)、11.8%(4/34)、5.9%(2/34)、2.9%(1/34)和2.9%(1/34)。3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洛美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妥布霉素、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依次为100%(32/32)、37.5%(12/32)、31.3%(10/32)、28.1%(9/32)、28.1%(9/32)、25%(8/32)、21.9%(7/32)、21.9%(7/32)、18.8%(6/32)、18.8%(6/32)、18.8%(6/32)、15.6%(5/32)、15.6%(5/32)、15.6%(5/32)、12.5%(4/32)、12.5%(4/32)、9.4%(3/32)、6.3%(2/32)、6.3%(2/32)和0.0%(0/32)。58.8%(20/34)的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于尿液,68.8%(22/32)的肺炎克雷伯菌标本来源于痰液。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临床可根据耐药监测常用的抗菌药物治疗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感染,部分抗菌药物治疗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应根据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清热解毒汤对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应用K-B法对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筛选出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观察清热解毒汤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研究筛选出92株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体外抑菌试验表明清热解毒汤对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是250 g/L(10/92)、125 g/L(29/92)、62.5 g/L(45/92)、31.25 g/L(8/92)。结论:不同浓度的清热解毒汤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血液内科病房常见菌的耐药性及标本来源,为临床经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本院血液内科病房共分离323株病原菌,分离率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43株)、肺炎克雷伯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9株)和鲍曼不动杆菌(23株)。采用WHONET5.6软件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43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83.1%,对其余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0.0%~69.8%。36株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对其余1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0.0%~41.7%,2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等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28%。2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5%。大肠埃希菌标本主要来自血液和尿液,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标本主要来自痰液。结论本院血液内科病房分离率前4位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很大,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血流和泌尿道感染,其余病原菌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泌尿外科多重耐药菌的分布特征以及耐药性,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以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泌尿外科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分离的306例患者中的多重耐药菌,包括多重耐药菌数目、多重耐药菌类型、送检标本分布以及多重耐药菌药敏情况等,并结合我院2016年至2020年泌尿外科疾病综合指数(CMI)以及限定日剂量(DDD)进一步探讨。 结果2016年至2020年泌尿外科CMI分别是0.97,0.95,1.19,1.21,1.28,共检出306例多重耐药菌,各年份耐药菌数目分别是32株、53株、64株、111株、46株,检出率分别为11.1%,7.5%,10.1%,9.1%,4.2%,经比较,2020年多耐菌检出率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多重耐药菌疾病分布方面,泌尿系结石占99例(32.4%),其次为泌尿系感染47例(15.4%);泌尿系统肿瘤44例(14.4%),耐药菌标本分布方面,中段尿标本268例,占87.6%,血标本14例,占4.6%。前三位多重耐药菌排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223例(72.9%),肺炎克雷伯菌43例(14.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9例(6.2%)。进一步耐药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分别是头孢他啶69.10%,头孢吡肟65.00%,环丙沙星43.90%,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依次为头孢他啶60.50%,头孢吡肟55.80%,氨苄西林41.9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敏结果示对青霉素、苯唑西林全耐药,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率80%,复方新诺明耐药62.5%。 结论我院泌尿外科2016年至2020年CMI逐年上升,在DDD波动稳定情况下,2020年我院多重耐菌数目明显减少,提示加强院感督导、严格落实多耐管理措施对多耐菌控制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对多重耐药菌进行分析,近5年多重耐药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应定期对泌尿外科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及分布,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本院临床分离的223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223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阿莫西林/棒酸、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噻肟、氨曲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复方新诺明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依次为0.45%(1株)、4.04%(9株)、9.42%(21株)、13.00%(29株)、14.80%(33株)、39.46%(88株)、41.70%(93株)、48.43%(123株)、51.12%(114株)、54.71%(122株)、55.16%(123株)、55.16%(123株)、57.40%(128株)、62.78%(140株)、71.75%(160株)和86.10%(192株)。本研究中40.81%(91株)的标本来源于尿液、30.94%(69株)的标本来源于痰液、9.87%(22株)的标本来源于血液。结论本院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相差很大,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抗菌活性。方法分别检测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对36株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及3种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计算3种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累计抑菌率曲线。结果36株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亚胺培南、美罗培南MIC50为16 mg/L,亚胺培南MIC90为64 mg/L;美罗培南MIC90为128 mg/L。厄他培南MIC50为32 mg/L,MIC90为256 mg/L。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FIC指数≤0.5、0.5~1、1~2和>2者分别为1株、16株、14株、5株;1株、17株、13株和5株;0株、1株、30株和5株。三种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后,亚胺培南累计抑菌率曲线左移,美罗培南累计抑菌率曲线改变不明显;厄他培南联用后,累计抑菌率曲线轻度右移。结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多数呈相加或无关作用,厄他培南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呈无关作用;3种碳青霉烯抗菌药物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部分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环丙沙星、阿米卡星与抗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联用的抗菌活性,优化抗生素治疗方案. 方法采用棋盘法设计,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上述抗生素不同组合对3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判定联合效应,计算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 结果阿米卡星与头孢他啶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比率为57.6%;环丙沙星与头孢他啶、头孢毗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联用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氨基糖苷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PK/PD研究中,以血药浓度峰值(Cmax)/MIC为主要参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T>MIC)为主要参数. 结论抗菌药物联用后,MIC显著降低,抗菌作用明显增强.所有抗生素的联用均以协同和相加作用为主,无拮抗作用.PK/PD研究,对制定合理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晕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的梯度浓度药敏试条检测临床分离的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应用8种抗生素的插入式E-test检测78株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非发酵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应用E-test纸条进行对比。结果标准符合率分别是庆大霉素96.97%、阿米卡星96.97%、头孢他啶96.15%、亚胺培南98.48%、氨曲南98.48%、左氧氟沙星96.15%、复方新诺明94.87%、诺环素98.72%。结论插入式E-test检测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药物敏感试验与对比方法符合性良好,可以满足临床对非发酵菌的MIC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院内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BACT/ALERT 3D select抗菌药物敏感测定箱法检测淮南新华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痰标本分离获得的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6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并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2009年标准进行判断,用WHONET 5.0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本院近5年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796株、鲍曼不动杆菌101株。耐药性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最高(3.85%~14%)、其次为阿米卡星(12.7%~27.5%);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较低(<4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在基层医院很严重,需要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  相似文献   

15.
Clinical studies were performed on 115 fungal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urine of 36 patients. The predisposing factors were fung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antibiotics and indwelling catheter. Forty five strains of the 115 strains were Candida albicans, the most prevalent, followed by 25 strains of C. tropicalis and 22 strains of Trichosporon beigelii. Species of Torulopsis were rare, only 5 strains were isolated. Sixty strains (56%) co-existed with bacteria in urine. The co-existing bacteria most frequently isolated were Pseudomonas and Streptococcu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of 5-FU was measured using the Bact-Morphology Agar medium. C. albicans, C. guillermondii, and Torulopsis glabrata showed an excellent MIC (under 0.78 microgram/ml), C. tropicalis, C. parapsilosis, T. beigelii, and T. cutaneum showed a poor MIC (over 100 micrograms/ml).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oxacillin and other antimicrobial agents against S. aureus strains obtained from nursing personnel. We tested 127 S. aureus colonizing nasal mucous and hand skin and isolated from nursing personnel of University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a?i, during June 2005 period.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MICs) were determined by the dilution method in Mueller-Hinton agar. Most of the S. aureus strains were susceptible to tested agents excepted erythromycin and azithromycin. Erythromycin and azithromycin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among 29.1% respectively 22% of S. aureus strains. Vancomycin was active against all isolates. Teicoplanin was active against against all MRSA excepted one of the strain, with an reduced susceptibility. Linezolid has very good in vitro activity against staphylococci, with an MIC 90 of 2 mcg/ml and only 0.8% resistance. The MIC values range was between 0.5-2 mcg/ml. In conclusion, the usually hygienic methods (disposable gowns, hygienic hand disinfection after each patients contact, masks use when is a risk of aerosolization of MRSA) are indicate for significantly reducing of these strains.  相似文献   

17.
100 strain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isolated from June, 1986 to Sept. 1989. Results of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indicated that resistance to convenient antibiotics was serious.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showe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ceftazidime, norfloxacin and amikacin. Typing investigation indicated tha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in this burn ward was mainly serotype P 11, cross-infection was existent, so isolation measur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本院内不同时间段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2012年第4季度)分离的142株铜绿假单胞菌、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2013年第1季度)分离的129株铜绿假单胞菌、2013年4月至2013年6月(2013年第2季度)分离的74株铜绿假单胞菌、2013年7月至2013年9月(2013年第3季度)分离的140株铜绿假单胞菌,用WalkAway 96 PLUS NC50药敏板检测菌株对亚胺培南等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检测结果分别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第4季度分离的14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5.2%(50/140)、31.0%(44/142)和30.3%(43/142),对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9.2%~26.8%。2013年第1季度分离的129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为33.3%~44.4%,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9.3%~27.9%。2013年第2季度分离的7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32.8%~47.3%,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为17.6%~27.0%。2013年第三季度分离的140株铜绿假单胞菌以上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2.9%~26.4%。不同阶段分离的菌株80%以上都来自痰液。结论院内不同季度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存在一定的差异,2013年第1季度和第2季度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显著高于2013年第3季度和2012年第4季度分离的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医院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vAP治疗提供合理用药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VAP患者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结果:210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如瘸原菌394株.革兰阴性杆菌占784%.革兰阳性球菌占12.6%.真菌感染9.0%:各类病原燕混台感染者占83.8%:常见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20,3%,铜绿假单胞菌188%。肺炎克雷伯菌16.2%,金黄色葡萄菌8,1%,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87.5%,白色念珠菌7.6%。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头孢碾酮/舒巴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仅对头孢哌酮/舒巴垣和碳膏酶烯类药物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酶烯类药物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菊耐药现象严重.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瞪、伏立康唑敏感。结论:VAP的主要瘸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现象严鬣.多数为混合感染。治疗困难。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对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VAP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