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理念,"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措施,作好预防,防止疾病发生,一方面调养身体,提高抵御疾病能力,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此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荣建新 《北京中医》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相似文献   

4.
荣建新 《北京中医药》2007,26(11):723-724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是在未病之前,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若疾病已经发生,应该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以防疾病的发展和传变."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阐述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开篇第一条即:"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本条以肝病为例,说明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要从整体观念出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以及后面篇章中提出的病愈防复,概括了张仲景的治未病思想,这一思想正是<内经>之"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思想在临床中的具体印证.  相似文献   

6.
<正>"治未病"的概念,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就已论及,主要思想是"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内容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发而未传,传而未变,变而未果,趁此之时防范于未然。2000多年来治未病的内容不断得到充实发展,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治"实际上是"防"的意思。治未病是预防疾病的理念,治未病不治已病只是强调防重  相似文献   

7.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系统地阐述了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问题,而且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重要预防医学思想。《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在身体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内经》主要通过养生、防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治未病探略黑龙江中医学院王历《内经》“不治巳病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在《伤寒论肿得以兔分继承和进一步发展。讲谓。治未病”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来病防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即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采...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方法[1],《黄帝内经》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将治未病概括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病防复。  相似文献   

10.
从糖尿病前期谈"治未病"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未病是指不具有诊断某种疾病的特征性症状的前病状态,即"无典型症状,有客观证候"。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指在发现异常苗头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逆转其发展方向,恢复其正常状态。防病于未然,治病于潜伏阶段,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糖尿病是一种生活习惯病,其未病状态是指糖尿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糖耐量低减。古代治未病尚包括"已病防变",现代医疗对象的主体是已病人群,缺少的恰恰是开展大规模的未病医疗。糖尿病"治未病"的核心思想实为早期预警、早期防治,借助现代医学的微观检测手段,结合中医学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将糖尿病治疗重心大大提前。  相似文献   

11.
唐志安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8):136-136
"治未病"起源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论着《黄帝内经》,书中提出的预防医学观点,经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经文所谓"圣人",实际上是指高明睿智的医生;所谓"治未病",就是说医生注重的是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把保健、预防、养生、防病放在首位。在中医防病治病理论体系中,"治未病"的思想实际上包含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的含义。①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发生之前,医者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3.
<正>"治未病"的提出最早记载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所谓的治未病包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也就是在疾病发生、发展之前要求我们具有前瞻性的预测能力,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阻止人体健康状态的恶化。"中医治未病"思想与新中国一贯提倡的"预防为主"的卫生  相似文献   

14.
"治未病"思想源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之论。其后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治未病",中医中药在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重点转变的"前移战略",吴仪副总理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倡导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特色和优势,使"治未病"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15.
张彬  单海燕 《河北中医》2010,32(3):447-447
“未病”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治未病”可分为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4个阶段,贯穿于疾病隐而未显、显而未成、成而未发、传而未变及变而未果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患于未然。"治未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再由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阐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了未病先防,让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重要性。《素问·刺热篇》"病虽未  相似文献   

17.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防病养生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提示注意治病-防病-病变发生,在病变未产生前采取措施,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相似文献   

18.
陈永灿 《养生月刊》2008,29(6):496-499
中医学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就是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19.
<正>"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学术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瘥防复"等内容。《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谓:"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此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素问·热刺篇》谓:"病虽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