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气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在养生保健、抗老防衰、祛病延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广大读者要求,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学院宋天彬副教授就常用气功功法进行详细介绍。宋天彬同志长期以来从事中医气功的研究,造诣颇深,曾多次到国外讲授各种气功功法,深受外国朋友和海外侨胞的欢迎。本讲座共12讲,图文并茂,只要大家认真学习,并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佳功法,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定能受益。  相似文献   

2.
中医气功学的传承应以对接临床需求、促进学科发展为目的,以经典功法、专家经验、气功文化为主要内容,以学校教育、师承教育为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角度探讨中风先兆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预防医学的精髓与核心.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角度,分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探讨古今医家对中风先兆防治的研究.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医学界能不断继承、发掘、完善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并将其充分运用到中风先兆的防治中,以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诸病源候论》不仅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病理学专著,也可以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功法集成和气功治疗学专著。该书汇集了隋以前儒、释、道、医诸家各流派及散在民间的许多功法和气功治疗经验,反映了我国气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杰出成就,使人们得以看到散佚无存的《养生方导引法》的梗概,对后世气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和发掘研究古代功法,推动我国气功科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该书《以下简称《病源》)共辑功法论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医本科中开设中医气功学课程的必要性;方法:对276名选修过该课程的在校本科学生作了问卷调查,并咨询了38名教师和领导,对修课学生考试成绩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对中医五年制本科开设中医气功学课程,赞成率分别为100%(学生)和95.3%(教师),并有57.9%的教师和领导以及57.6%的学生认为应作为必修课;结论:中医本科开设中医气功学课程很有必要,学时数以54~72学时为宜,理论与实习之比以1:1为宜,并宜开在中医基础学之后;还应有适合中医本科特点的中医气功学统编教材。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报》2013,(12):1821-1822
目的:探讨医疗气功练习中调心的特点及重要性。方法:通过自身医疗气功练习体会及对气功、中医学、佛家、道家文献中与调心相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医疗气功练习的目的是使人体精气神充足、阴阳气机和顺,从而达到健身祛病的目的,功法练习的重点是如何进入三调合一的忘我境界中去。在进入三调合一状态之前调心在三调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三调合一状态后则三调融为一体,三者不单独存在,更无先后主次之分。调心是调控心理状态的操作活动,调心的意义是改变日常意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使练功者易于进入三调合一的气功境界。结论:调心在中医气功练习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疗气功练习的基础。医疗气功的调心有很强的自身特色,强调整体心境的自然调节,要求练功时发挥先天心神(即元神)的作用,尽量减少后天心神(即识神)对自身的支配,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中医气功学属于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气功锻炼中的调心特点,并对医家、道家、佛家著作中关于气功调心重要性的论述进行总结,结合自身中医气功练习体会,探讨中医气功锻炼时调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钟"现象,现从中医<内经>理论对"日钟"、"月钟"、"年钟"的认识,认为"生物钟"是生物、生命体的生存基础,进而揭示时间医学在中医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祖国医学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之一,必须继承和发扬。针对西医院校学生对学中医学普遍存在没有学习兴趣,我们试图从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对学中医学的兴趣性。首先加深对中医的认识;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再是帮助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同时开阔知识面;结合介绍教师在临床实践中成功的范例.这样使学生对学中医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好及发扬祖国医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玉清 《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5):109-110
临床思维的核心是如何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处理疾病。它是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理论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临床实践依赖于医学理论的指导;它更是一门技艺,因为在临床实践中,主要依赖个人经验和临床思维活动的技巧不断检验、创新医学理论。因此,在医学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广阔的、灵活的、  相似文献   

10.
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从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理论的介绍和详细阐述以及病案举例说明等多方面多途径对刘友章教授"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进行详细阐述与分析,得出"本中参西"中医辨证理论可以排除西药副作用的干扰,使临床中医辨证更加准确.要把中医诊断学中宝贵的遗产很好地继承下来,且要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充分考虑现代药理学的知识与方法,排除干扰,"本中参西",进一步深化诊断和辨证的功底,将中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起着沟通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作用,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巩固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切实发挥好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优化整合医学教学方法培养"会学"型医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临床学习阶段后,在内科学血液病的教学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相结合,既可以保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培养出“会学”型医学人才,更有利于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完善提高自己,不失为医学教学的一种良好形式。  相似文献   

13.
《西北医学教育》2017,(2):311-313
纵观中医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毕业生,在临床中能够灵活运用推拿作为治疗手段者不足十分之一。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推拿功法基础不牢,学习时没有勤加练习,被体能所限,导致身体耐疲劳能力较低,无法承受高强度的推拿消耗,使得大部分学生最终不得不放弃推拿。针对此种情况,从教学目的、授讲内容、课程设置、课程的考核评估方法等方面对推拿功法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以提高推拿功法学课程教学成果,为学生日后的推拿临床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使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推拿疗法并能够在临床中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气功学是研究人体自我身心锻炼的方法与理论的科学。它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是古老的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可以说是中医的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它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运动医学、自然医学、老年医学以及体育、武术等等都有一定的联系。气功是一门涉及人体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当前探讨气  相似文献   

15.
结合建设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文化自信,设置中医健身学课程的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双重目标,充分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理解中医传统功法和文化自信的相互交融性.采用理论讲解、现场演示、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中医健身学课程思政教育,实现学生掌握知识、建立文化自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中医养生学外延广泛,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康复学、中医老年病学、中医“治未病”学以及预防医学、体育健身学、气功学等中西医学科有着某种亲缘关系。但由于各自的内涵不同,或邻近,或从属,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性特征。本文就此进行了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推拿功法康复"的理论和方法,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推拿功法康复"的基本原理、功法训练科学化的必要性及其运动医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分析认为:"推拿功法康复"的基本原理是以运动的方式促进代偿机制的形成,其作用是维持和恢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发展机体的代偿功能;只有正确认识功法训练的客观规律,才能掌握科学的功法训练方法,进而能保证功法训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功法训练科学化是"推拿功法康复"的必然要求;运动医学在"推拿功法康复"计划中的系统应用能为功法康复训练提供科技保障,以功法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为基本路线,可建立运动医学在功法康复训练科学化中的系统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8.
"脉诊"的教学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精华之一,在中医诊断学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历代医家对脉诊均十分重视,但由于切脉是靠医生的主观感觉,由临床实践总结而得,往往给人以“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之感,使学者“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长期以来,脉诊缺乏客观依据,各种脉象的诊断标准没有固定的模式,使其教与学比较难以掌握。我们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全国重点中医药类大学之一,  相似文献   

19.
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科体系中最具原创性和优势的学科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理论系统,手段独特,运用广泛,疗效确切等特点.尤其是经络穴位、针刺镇痛和针灸治病原理等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对中医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引领作用,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对气功早有论述,对气功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赋予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内经》医学中的有关气功医学理论,一直少有提及,这不能不说是研究《内经》整体医学的一个缺撼,为此,本文拟就《内经》对气功学的认识及影响,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