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60岁以上老年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结合顺行性选择性脑灌注(ASCP)手术中脑保护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行主动脉夹层手术的老年患者(60岁以上)62例,体外循环均采用DHCA技术和在DHCA基础上行ASCP,应用离心泵头,控制脑灌注的流量及压力。术中监测血液稀释度、平均动脉压、电解质和血糖等变化,使用降温期间用PH稳态、低流量及复温期间用α-稳态的联合方法进行血气分析,调节酸碱平衡,给予常规超滤与零平衡超滤相结合,记录尿量。结果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为104~206 min,平均(164.8±38.1)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7~125 min,平均(90.1±32)min;停循环时间为(n=53)18~61 min,平均(36.2±15.7)min,脑灌注时间15~55 min,平均(37.8±10.6)min辅助时间13~79 min,平均(47±20.9)min;常规超滤54例,超滤液量为1 200~5 000 ml,常规超滤和平衡超滤相结合4例,超滤液量为5 000~7 000 ml,全部患者手术顺利,血流动力学平稳,顺利停机,安返监护室,术后14~70 h清醒,术后早期出现躁动3例,短期低氧血症5例,肾功能不全2例,61例治愈出院,1例术后死于肾衰竭及脑出血。结论在DHCA期间合理安全的脑保护,有利于提高老年DeBakey主动脉夹层患者心脏手术中体外循环的质量,确保术中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实施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支撑型人工血管"象鼻"手术3例,主动脉根部替换(Bentall术)及全弓替换+支撑型人工血管"象鼻"手术8例。结果全组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02.65±22.31)分,体外循环时间(159.09±34.25)分,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6.10±12.83)分。无手术死亡病例。手术并发症有: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二次开胸止血2例;暂时意识障碍2例。出院前复查全主动脉CT,降主动脉真腔较术前明显扩大,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主动脉管壁结构恢复。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急性与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采用主动脉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采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行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其中1例同期行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49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04 min,停循环时间23.7 min.3例病人术后只有短暂轻度的精神异常,均痊愈出院,复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示支架段胸降主动脉假腔消失,降主动脉真腔扩大,无瘤样扩张,生活和工作正常.结论 升主动脉及全弓替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老年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16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64.25±4.49)〕岁;男性12例,女性4例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先进行近心端操作,降温至20℃时,停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术中直视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所有患者术中都顺利植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81.88±26.51)min,心肌阻断时间(81.69±14.58)min,停循环时间(8.75±7.0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5.19±5.89)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812.19±357.29)ml。住院期间死亡1例,死因为术后急性肾衰竭。15例患者定期门诊随访,无死亡和需要再次手术病例,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复查主动脉增强血管CT(CTA)提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血管通畅,无扭曲,主动脉弓和胸降主动脉假腔部分血栓形成。结论老年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深低温停循环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植入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简化主动脉弓部手术,降低手术风险,适合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但手术例数尚少,长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孙氏术式在老年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连续采用全麻、深低温停循环(DHCA)加单侧选择性脑灌注技术行孙氏术式治疗的44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60岁为老年组(n=9),<60岁为年轻组(n=3...  相似文献   

6.
目的:主动脉全弓置换术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联合单侧顺行脑灌注(SACP)已成为该类手术的常用体外循环策略,而近年来中低温停循环(MHCA)联合单侧顺行脑灌注(SACP)作为新的停循环策略也在临床广泛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室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91例主动脉全弓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HCA组22例,MHCA组69例,所有患者术中皆行象鼻支架置入术,同期应用SACP,两组平均停循环温度为(18.9±0.9℃比24.0±2.6℃,p<0.01),记录术后院内短暂性神经症状(TND)、持久性神经症状(PND)、死亡、肾衰竭等事件。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同期行主动脉瓣、冠脉手术组间无差异;主动脉阻断时间无、停循环时间、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未见明显差异;术后死亡率组间无差异(9.1%比8.7%,p=0.83)。结论:对于主动脉全弓置换手术,MHCA联合单侧SACP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停循环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急性Stanford A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治疗中,通过改进传统手术、体外循环插管等方式,实施患者术中双侧颈动脉前向血流灌注、行闭塞侧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以探索减少此类高危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本队列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于广东省人民医院同期行主动脉夹层矫治以及颈动脉人工血管置换的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行Bentall或Wheat合并主动脉弓部血管岛状吻合、术中降主动脉直接植入、患侧颈总动脉灌注及人工血管置换术(两例为右、三例为左侧颈总动脉闭塞),体外循环均行右腋动脉、股动脉、病变闭塞侧颈总动脉远端(近端颈总动脉结扎、远端颈总动脉与人工血管端-端吻合后直接与体外循环一分支动脉灌注)插管,后行患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吻合完成主动脉-患侧颈总动脉血运重建;术中持续行双侧脑灌注,降主动脉支架植入过程暂停经股动脉血流灌注,待支架释放、固定后于人工支架内植入隔离球囊恢复全身循环。分析此5例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的患者基本资料及临床数据。结果 5例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52±12.4)岁,体质量(65.9±11.9)kg,发病至手术时间(9.6±7.1)d,体外循环时间(262.6±37.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8.2±27.1)min,下半身停循环时间(19.2±10.2)min,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82±56.1)h,术后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8.4±4.0)d,术后住院时间(不包括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22.6±10.3)d;术后随访时间(17.6±7.4)个月。患者经计算机断层扫描复查显示血运重建良好,无神经系统及其他主要并发症发生。结论急性A型夹层合并单侧颈动脉闭塞患者外科治疗风险、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经过早期针对闭塞颈总动脉行双侧脑灌注的体外循环和手术策略的改进,可以使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手术效果得到提高,是针对此类患者安全有效的外科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瘤合并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环狭窄患者的脑保护方法。方法 46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瘤合并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环狭窄患者,均行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环的狭窄程度、灌注量和方法将分为A、B1、B2、C1、C2组。A组(颈内动脉狭窄度〈50%)行单纯深低温停循环(DHCA)、右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灌注量为5~10 ml/(kg.min);B1组(颈内动脉狭窄度50%~70%)行DHCA、右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灌注量为5~10 ml/(kg.min);B2组(颈内动脉狭窄度50%~70%)行DHCA、右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灌注量为10~15 ml/(kg.min);C1组(颈内动脉狭窄度〉70%且合并脑基底动脉环狭窄)行DHCA、右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灌注量为10~15 ml/(kg.min),C2组(颈内动脉狭窄度〉70%且合并脑基底动脉环狭窄)行DHCA、经右腋及左颈总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灌注量为10~15 ml/(kg.min)。结果A组0例、B1组3例、B2组0例、C1组3例、C2组0例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B2、C2组患者脑干听神经诱发电位明显低于B1、C1组(P均〈0.05)。结论采用全弓置换象鼻支架置入术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瘤合并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环狭窄时,适当增加DHCA灌注量和行双侧脑灌注,可保护脑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经验,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在我科接受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手术治疗地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结果 6例手术全部成功,无死亡。手术时间(252.4±50.3)min、体外循环时间(133.6±26.1)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2.8±10.9)min、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9±8.1)min。患者术后及时清醒、循环稳定、无严重并发症。6例患者随访3~14个月,主动脉血管成像(CTA)显示患者主动脉弓部及分支动脉内支架扩张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无与覆膜支架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步骤、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7年7月梅州市人民医院39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孙氏手术治疗。记录患者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术前与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升主动脉最大内径变化。结果 39例患者术中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23.52±51.72)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43.71±34.81)min、平均脑灌注时间(33.72±7.53)min。围术期死亡2例(5.1%,2/39),1例为肾衰竭,1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1%(9/39)。37例存活患者ICU停留时间为(6.2±1.7)d,住院时间为(26.9±6.2)d。术后随访12个月,2例患者主动脉再次破裂死亡,死亡率为5.4%(2/37)。35例存活患者术后12个月时LVEDd和升主动脉最大内径为(50.87±4.27)mm和(28.19±3.61)mm,均明显小于术前的(55.02±6.81)mm和(48.85±7.93)mm,而LVEF为61%±9%,明显大于术前的47%±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726、52.417和24.208,均为P<0.001)。结论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可显著降低围术期死亡率,改善远期心功能,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中度低温停循环(moderate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MHCA)结合选择性顺行脑灌注(s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ACP)技术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的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于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完成的主动脉弓病变合并心内畸形矫正的患儿50例.依据中心温度将患儿分为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a circulatory arrest,DHCA)组及MHCA组,每组25例.所有患儿均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行一期手术治疗.主动脉弓重建过程中采用低温停循环技术,通过无名动脉SACP(25~40 ml·kg^-1·min^-1)的CPB管理方法.心肌保护采用康斯特器官保护液(HTK液).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术中、术后指标.结果 两组均无与CPB相关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两组患儿年龄、体重、病种、术前肝肾功能及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B时间MHCA组较DHCA组明显缩短[(120.00±22.60)min比(137.40±22.88)min,P=0.019];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MHCA组较DHCA组明显减少,分别为[(49.84±20.66)ml比(78.20±52.31)ml,P=0.03;(9.72±2.47)分比(12.24±3.07)分,P=0.004].结论 在婴儿主动脉弓重建手术中,采用DHCA或MHCA结合SACP的技术均能均减少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不增加术后其他并发症.MHCA可减少CPB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及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采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6例,男性12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7(30-67)岁;其中急性主动脉夹层12例、慢性夹层4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下手术。结果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4例。行主动脉弓置换及“象鼻”支架术2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1例,升主动脉及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13例,其中同期行Bentall术2例、主动脉根部成形术8例。心肌阻断时间59-137(104-31)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57(29-11)min。术后肾功能衰竭2例,1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另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5例患者出院,随访1个月至1.5年,1例患者于术后约1个月双下肢肌肉坏死,在外院施行了截肢手术,8例患者不同程度恢复工作,无晚期死亡或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升主动脉及全弓置换加“象鼻”支架手术是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研究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弓置换术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均无患者死亡。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能够缩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的外科治疗经验,探讨不同体外循环(CPB)方式在术中的应用。方法:28例升主动脉瘤伴右半弓受累的患者行升主动脉及右半弓置换术,其中8例单纯经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15例经右腋动脉或无名动脉及股动脉与右心房插管建立CPB,在中深低温选择性脑灌注(ACP)加全身停循环下开放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5例经股动脉右心房插管的同时,经腋动脉或无名动脉插管浅低温全流量下行ACP加下半身股动脉逆行灌注,在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之间阻断主动脉弓后吻合主动脉弓和人工血管远端。结果:术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造成心源性休克死亡1例。术后偏瘫经CT确诊为脑梗死2例。呼吸功能不全需2次气管插管1例,机械通气辅助24h病情改善后脱离呼吸机。术后出现严重高钠血症需进行血滤1例。2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在主动脉右半弓置换术CPB方法的选择上,外科医生和灌注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熟练程度正确掌握DHCA和ACP技术,选择最佳的灌注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应用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替换加改良支架象鼻技术(孙氏手术),治疗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应用孙氏手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11例,男性9例,女性2例,平均(42.1±10.4)岁。同期升主动脉行单纯置换8例,Bentall手术1例,Mini-root手术2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166.0±44.8)min,主动脉阻断(103.7±17.5)min,深低温停循环(55.1±11.3)min,肾衰竭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1例,术后院内无死亡病例;平均随访(5.6±2.0)个月,随访中无死亡病例,患者出院1个月后支架血管段假腔闭合效果好的占81.8%。结论:应用孙氏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架象鼻内球囊阻断联合浅低温停循环、双侧脑灌注技术与传统孙氏手术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的对比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孙氏手术治疗的81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根据术中操作方式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传统组按照传统孙氏手术方式处理主动脉弓部,在肛温25℃停循环选择性脑保护。改良组采用支架象鼻内球囊阻断联合浅低温停循环、双侧脑灌注技术,在肛温30℃停循环,支架象鼻内球囊阻断后立即恢复全流量灌注。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情况,并进行比较,探讨该术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传统组(55例)术后死亡4例,改良组(26例)死亡1例。术后昏迷、截瘫、CRRT使用率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术后短暂性神经系统并发症传统组显著多于改良组。传统组与改良组的停循环时间[26.6±2.1&2.6±1.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4±22.6&101.2±13.6min]、体外循环时间[222.2±35.8&187.7±36min]、手术时间[482.4±36.1min&101.2±13.6min]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与改良组的围手术期输注红细胞[(6.7±3.4 U) &(3.6±3.7 U)]、术后清醒时间[(17.6±9.8h)&(7.2±4.3h)]、机械辅助通气时间[(61.1±13.3 h) &(31.0±9.4 h)]、 ICU停留时间[(5.5±1.6d)&(3.1±1.1 d)]、住院时间[(20.8±2.1d)&(12.7±2.4d)]、术后肾功能改变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围术期红细胞用量明显少于传统组,术后恢复优于传统组。结论:采用支架象鼻内球囊阻断联合浅低温停循环、双侧脑灌注技术能明显缩短停循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减少输血,术后康复快及可以更好的保护全身脏器,在合适病例中值得临床推荐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支架"象鼻"手术在B型夹层中的应用。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改良支架"象鼻"手术的7例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9~50岁,平均(40.29±7.52)岁;所有患者均合并高血压,体质量60~110 kg,平均(91.43±17.73)kg,其中≥90 kg 5例。患者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经主动脉弓切口置入支架型人工血管。术后出院前均复查主动脉CTA。结果:手术时间4.5~5.5 h,平均(4.86±0.38)h,体外循环时间129~163 min,平均(145±12.9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59 min,平均(44.43±7.93)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17~32 min,平均(24.29±4.50)min,脑灌注流量5~8 mL·min^-1·kg^-1,平均(6.71±1.38)mL·min^-1·kg^-1,深低温停循环鼻咽温23.5~26.8℃,平均(25.21±1.16)℃,深低温停循环左上肢血压20~31 mmHg,平均(25.58±4.65)mmHg,术中动脉插管位置:无名动脉人工血管+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插管4例,无名动脉人工血管+右股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插管3例,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8~15 h,平均(10±2.65)h,监护室滞留时间1 d,术后住院时间6~8 d,平均(7.14±0.69)d,无手术死亡,支架周围假腔闭合率100%,股动脉切口延迟愈合1例,无吻合口漏,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改良支架"象鼻"手术治疗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分站式一期杂交手术治疗老年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及教训,探讨其可行性及适应证。方法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广东省人民医院共8例老年(60岁以上)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分站式一期杂交手术治疗。8例患者均正中开胸,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以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置换加主动脉弓去分支技术”。外科手术完成后送介入手术室逆行置入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观察住院期间康复指标.定期复查全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观察人工血管通畅情况和夹层真假腔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无围术期死亡。体外循环时间(70.8_+13.2)rain;主动脉阻断时间(37.8±6.5)min。患者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2~16h,中位时间5h,住重症监护病房时间2—20d,中位时间2d。所有患者全部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27个月,中位时间13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术后3个月复查全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满意。结论分站式一期杂交手术处理老年Stanford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避免深低温停循环的风险,取得满意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S: Axillary artery cannulation,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and replacement of the ascending and arch aorta with an elephant trunk were evaluated to reduce cerebral complications in aortic arch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aortic aneurysm or aortic dissection involving the aortic arch. METHODS AND RESULTS: A total of 45 patients(18 with acute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 and 27 with chronic aortic aneurysm involving the aortic arch) aged 70-92 (mean age 74) years underwent total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from March 1996 to May 2002. There were three operative death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 caused by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bleeding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one hospital death of sepsis. Overall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8.9%(16.7% in A type dissection and 3.7% in chronic aneurysm).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ed mediastinitis in four patients(9%), left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lsy in eight(18%),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in four(9%). Three of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had associated dissection-related cerebral ischemia before surgery. One patient died, and two needed a walking stick. Twelve of 18 patients(67%) with acute A type aortic dissection and 26 of 27 (96%) with chronic aortic aneurysm were discharged on foot. CONCLUSIONS: Axillary artery cannulation, selective cerebral perfusion and replacement of the ascending and arch aorta with an elephant trunk provided satisfactory operative results in elderly patients aged 70 years or older, 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ortic aneurysm involving the aortic 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