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耀南  黄墩煌 《光明中医》2009,24(12):2234-2236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中医证型与发病季节、幽门螺杆菌感染(Hp)的关系;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研究.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各个证候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P<0.05);实证组和虚证组的Hp感染率存在非常显著差异(P<0.01).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发病季节、Hp感染关系密切,治疗应因人、因时、园地制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MP-1)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HP相关胃病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医证候不同分为脾胃湿热证组(n=23)、脾胃不和证组(n=18)和肝胃不和证组(n=17)。另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疾病组HP感染率,不同疾病组和对照组胃黏膜炎症程度、MMP-2和TIMP-1表达水平,分析MMP-2和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胃黏膜炎症程度的关系。结果:不同中医证型患者HP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肝胃不和证组>脾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间胃黏膜MMP-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P-1表达水平:脾胃不和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胃湿热证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P-2表达水平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r=-0.085,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负相关(r=-0.201,P<0.05)。TIMP-1表达水平与HP感染呈正相关(r=0.182,P<0.05),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呈正相关(r=0.268,P<0.05)。结论:HP相关胃病不同中医证候患者发病机制可能与胃黏膜MMP-2、TIMP-1平衡紊乱有关,不同中医证候患者胃黏膜TIMP-1表达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分布规律。方法:对2017年1月-2018年12月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主要临床症状、胆汁反流程度、胃黏膜相及中医证候分布情况。结果:①从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其中以31~50岁年龄段发病最多。②主要临床症状分布:胃痛胃痞烧心嗳气纳呆口苦。③反流程度Ι度反流最多见,其次是Ⅱ度反流,胃黏膜相主要表现为充血、水肿和糜烂。④中医证候与胃黏膜关系:肝郁气滞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肝胃郁热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脾胃湿热证:水肿红斑糜烂充血;脾胃虚弱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胃阴不足证:糜烂=红斑充血=水肿;寒热错杂证:水肿糜烂红斑充血。结论:胆汁反流胃黏膜情况以水肿和糜烂多见,随着反流程度加重,黏膜糜烂发生率升高;中医证候以肝胃郁热证、寒热错杂证及脾胃虚弱证多见;中医证候和胃黏膜相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5,(8):1390-1393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各证型相关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先根据文献研究及临床实际确定观察的中医证型及其相关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观察。结果:6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分别为肝胃不和证324例(50.63%)、肝郁脾虚证168例(26.25%)、脾胃湿热证129例(20.16%)、脾虚夹湿证13例(2.03%)、脾胃虚弱证4例(0.63%)、胃阴不足证2例(0.31%);不同的证型症状出现频次也各不相同。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证型以肝郁相关证型最为常见;各证型的相关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各证型分布与Hp感染无相关性,脾虚肝郁型胃黏膜糜烂多见;脾胃湿热型与嗜好吸烟或饮酒的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黏膜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4(IL-4)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中医不同证型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TNF-α、IL-8及IL-4水平.结果 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等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TNF-α、IL-8和IL-4均高于单纯型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TNF-α、IL-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L-4在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不同证型TNF-α、IL-8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脾胃湿热型患者胃黏膜中TNF-α、IL-8含量最高,而虚证(胃阴不足型或脾胃虚弱型)以及肝郁脾虚型TNF-α、IL-8含量较低;IL-4含量在肝胃不和型及肝郁脾虚型较高.结论 不同证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IL-8、IL-4、TNF-α的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是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况、掌握病情和观察预后的十分重要的检测指标,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血清及胃黏膜组织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及HGF受体(c-Met)相关性。方法选择70例慢性糜烂性胃炎患者,分为浊毒内蕴证和肝胃不和证组,检测两组血清HGF表达水平及胃黏膜组织HGF、c-Met表达水平。分析胃黏膜组织HGF、c-Met相关性及血清和胃黏膜组织HGF相关性。结果浊毒内蕴组HGF、c-Met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胃不和组(P0.05);胃黏膜组织中HGF和c-Met的表达呈正相关(r=0.831,P0.05);血清HGF水平和胃黏膜组织中H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56,P0.05)。结论慢性糜烂性胃炎浊毒内蕴证与HGF、c-Met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不同证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放免法检测9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肝胃不和型60例、脾胃湿热型7例、肝郁脾虚型6例、脾胃虚弱型7例、胃阴不足型13例)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结果 单纯型浅表性胃炎胃泌素、胃动素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水平与伴有出血、糜烂、反流的浅表性胃炎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证型胃泌素、胃动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和胃阴不足型患者胃泌素、胃动素含量较低,表明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较弱.结论 虚证和虚实夹杂证胃黏膜分泌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清中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疗效及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清中汤加味治疗。连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脾胃湿热证证候评分、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分级评分、临床疗效、复发率以及血清IL-6和PGE2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脾胃湿热证证候评分、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分级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95.65%)显著高于对照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学分级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10.87%)低于对照组(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GE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中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提高临床疗效和胃镜下胃黏膜和病理学疗效,降低疾病复发率,调节血清IL-6和PGE2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胃黏膜癌前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统计1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Hp感染情况及胃黏膜病理表现,分析证型分布与Hp感染、腺体萎缩程度、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Hp感染阳性率从高到低为: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各证型间腺体萎缩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胃不和证轻度萎缩所占比例最高,胃络瘀血证的重度萎缩所占比例高于其他证型;各个证型间存在肠化生、异型增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Hp感染、胃黏膜萎缩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慢性(活动性)胃炎。依据临床表现.胃镜及病理组织改变分为慢性(活动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不同命名,中医辨证分型多为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血型为主要证型论治。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粘膜组织中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lotti HP)以来,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道性胃溃疡及癌前病变的形成,胃癌的发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清热化湿方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机理.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口服清热化湿方煎剂,对照组服用清胃止痛微丸,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胃镜、组织病理学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清热化湿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胃镜像相关性,从微观角度证实中医宏观辨证论治科学性,完善中医辨证理论体系,为慢性胃炎临床诊治提供更多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38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望、闻、问、切)、胃镜像表现,观察常见中医证型(肝...  相似文献   

14.
江南 《中医临床研究》2011,3(4):100-101
目的:探讨四种染色法在幽门螺杆菌检测中的应用及比较。方法:收集88例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及胃溃疡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分别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碱性品红法、改良Giemsa法和硼酸美蓝法检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比较这四种检测方法对幽门螺杆菌检测的阳性率。结果:与其他三种染色法相比,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较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其他三种染色法相比,Warthin-starry染色法对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旋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HP感染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200例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及中西药合用组,治疗结束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及HP清除率。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及HP清除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感染阳性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8  
对210例胃脘痛的不同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粘膜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性白细胞浸润及渗出坏死越明显,HP阳性率越高。脾胃湿热型HP阳性率(87.14%)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型(42.85%)及胃阴亏虚型(54.05%)。脾胃湿热型61.43%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64.29%表现为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60.78%表现为消化性溃疡。提示HP感染继而引起的胃粘膜组织病理改变与中医分型有一定关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扶正清热灭幽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纽和对照纽,对照组30例予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雷贝拉唑钠)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扶正清热灭幽汤治疗。两组均治疗14d,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结果:在临床症状积分、胃镜疗效、组织炎症改善疗效、HP根除率、临床总疗效方面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运用扶正清热灭幽汤联合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范明  钟毅  李兴明  戈焰 《新中医》2011,(7):14-16
目的:观察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自拟清胃祛湿方,每天1剂;对照组予制酸、保护胃黏膜及促动力等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为2周。结果:2组临床证候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在胃黏膜糜烂愈合方面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清胃祛湿方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