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赟  洪浪 《江西医药》2013,48(1):26-29
目的探讨Tp-e/QT比值在猝死高危患者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0例猝死高危患者、3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分别测量其入院24 h内的第1份心电图QTc、QTd、、Tp-e,并计算Tp-e/QT比值,分析其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与健康组相比,猝死高危患者心电图上QTd、Tp-e、QTc、Tp-e/QT比值较对照组均明显延长。30例猝死高危患者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有10例(33.3%),心电图上QTd、Tp-e及QTc、Tp-e/QT值均较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有所延长,但只有Tp-e/QT比值显著增加。结论猝死高危患者中Tp-e/QT比值较健康成人明显延长,Tp-e/QT比值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2.
充血性心力衰竭QT间期离散度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关系。方法 130例CHF患者,依据有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分为两组,即高危组和心力衰竭组,正常对照组120例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心脏疾病,一次性测定QTd,选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从不同导联中最大QT间期减去最小QT间期即为QTd,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结果 QTd高危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高危组与心力衰竭组比较,P〈0.05;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QTd≥65ms者81例中,有6例发生猝死(7.4%),而QTd〈65ms者49例中仅有1例发生猝死(2.0%),两组间比较P〈0.05。结论 CHF患者QTd的延长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A组,23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B组,21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15年、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 min、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术后24‐h循环不稳定( P<0.01或P<0.05)。结论患者病程、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围术期及术后处理均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杨林  魏林 《哈尔滨医药》1998,18(4):41-43
心脏性猝死是由心脏原因导致的死亡,目前多采用自发病到死亡1小时以内的死亡,由心脏病变导致的猝死多为心律失常所致,而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急性心肌缺血等有关。仅日本资料,每年每千人有0.41—1.45人发生猝死,心脏性猝死为每年每千人0.26—1.0人(与美国数据相近),1989—1993年东京的统计显示,在18189例猝死中,缺血性心脏病约占45%,脑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 30例CHF患者进行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同目测量血清钾、镁浓度.超声心动图观测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室壁运动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 ①CHF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90%.②VA低于LownⅢ级者的EF显著高于LownⅢ级以上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④室壁运动异常组发生高于无室壁运动异常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VA中血清钾离子浓度多在正常低限或低于正常且多合并低镁.结论 器质性心脏病尤其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HF)中(VA)发病率很高,治疗CHF时心律失常的目的是缓解症状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谭贤红  吴春平 《安徽医药》2016,20(6):1156-1157
目的 研究微伏T波交替(MTWA)对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伴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经确诊为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90例,根据微伏T波交替检测结果,将他们分成MTWA阳性组(44例)和MTWA阴性组(46例),同时选取期间正常健康就诊者46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观察三组患者在院期间的心率、心功能评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血液离子浓度;以及随访1年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情况。结果 同健康对照组相比,MTWA阳性组和MTWA阴性组患者的心率、心功能分级(I-II级、III-IV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住院/入院检查期间,血清中的钠、钙、钾、镁这四种离子的浓度,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MTWA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MTWA阴性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随访1年中,MTWA阳性组患者中有43例,97.72%的患者发生了室性心律失常;MTWA阴性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的观察对象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比较MTWA阳性组患者,明显较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伏T波交替检测可作为预测缺血性心脏患者伴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置入ICD起搏器术的护理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宏霞  郑淑梅  常文红 《河北医药》2001,23(10):792-792
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室速和室颤。尽管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住院患者心律失常死亡率大为降低 ,但发生于院外的心脏性猝死确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1 ] 。因此ICD(埋藏式心内自动除颤器 )已经成为防治具有极高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纤维颤动 (VT VF) ,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 ,它具有高效、速效和低并发症等优势 ,改变了医学界对院外猝死无能为力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ICD患者等效于获得第一流心脏病监护病房 (CCU)全套人员、设备和技术“寸步不离的监护”[2 ] 。1 …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研究128例缺血性心脏病患的QTd的差异,以探讨QTd对判断室性心律失常价值。方法 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将患平均分成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组64例,对照组64例。使用12导联的体表心电图检查。人工分规测量QT间期和QTd。结果 有室早的QTd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差异(P<0.01)且QTd与QT间期无相关关系(r=0.15)。结论 QTd是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简单而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陈旧性心肌梗塞Q─Tc延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马锋,解祥生,吕吉元,王陆建冠心病猝死在心脏性猝死中居首位,其主要危险在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近年来关于急性心肌梗塞Q─TC延长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较多,但...  相似文献   

10.
心源性猝死(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的原因,约占心源性猝死的87%。虽然随着心电监护技术的发展,已使院内的猝死率大为降低,但院外心脏猝死常因不能及时复苏而死亡。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降低SC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室晚电位(VLP)各项异常指标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 500例老年COPD患者,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186例)、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112例)与对照组(202例),结合临床各项相关资料,进行VLP结果分析。结果心肌梗死组186例,VLP阳性32例,阳性率17.2%。合并有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82例,VLP阳性21例,阳性率25.6%;而不伴有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104例,VLP阳性11例,阳性率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112例,VLP阳性34例,阳性率30.4%;对照组202例,VLP阳性18例,阳性率8.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肌梗死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LP是种非创伤性检查技术,可以预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尤其对老年COPD患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心脏电生理变化,就是指Q-T间期变异与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性。办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观察组53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和对照组50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患者24 h内心脏电生理变化情况,监测患者两个时间段:Q-T间期、Q-T/HR斜率变化。结果在相同时间段之内,两组人员的平均Q-T间期变化、平均心率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可比性。对比得出,观察组患者的Q-T间期变化、Q-T/HR斜率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T间期、Q-T/HR斜率可以展现出心室水平的调节情况,对测试室性心律及猝死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治疗组75例采用小剂量胺碘酮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剂量美西律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T/VF)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以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小剂量胺碘酮对改善器质性心脏病VT/VF患者症状,减少VT/VF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降低猝死风险,改善心功能等疗效确切。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对治疗器质性心脏病VT/VF和预防VT/VF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患者耐受性良好.适合基层医院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4.
心性猝死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问题,心律失常为老年心血管病的常见临床表现。美国每年有40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65%属于猝死,我国以猝死表现者占60%。本文对我院1979年4月至1989年4月,住院的45例60岁以上心性猝死前心律失常与同期成年人心性猝死前心律失常和死亡原因对比分析,力求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以提高老年心性  相似文献   

15.
陈太中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88-89,91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猝死的疗效。方法将165例ICU伴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针对原发病及症状体征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胺碘酮300mg/d口服,连服1周后改为100mg/d,口服,然后将两组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心性源猝死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及心性源猝死发生率分别为18.60%和6.98%,均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可有效控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源性猝死,临床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正>频发室性早搏是指1 min内有6次以上的室性早博,多在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出现,最常见的心脏疾病是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临床上频发室性早搏的治疗较为棘手。应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猝死与心血管总病死率反而显著增加。原因是这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β受体阻滞剂虽然对室性早搏的疗效不显著,但能降低心肌梗死后猝死发生率。胺碘酮对抑制室性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异性规律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42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一时期来我院经超声心动图,X线等检查均正常的4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06:01~22:00及22:01~06:00时段心脏电生理昼夜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率、Q-T间期没有明显性变化,因而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但是Q-T间期变异增大,Q-T/HR斜率也随之增大且差异性显著,因而具有统计学意义标准(P<0.05).结论 Q-T间期变异与Q-T/HR斜率可反映患者心室肌本身状态及心室水平的自主神经调节,对预测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QT间期离散度(QTD)是体表心电图各导联QT间期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且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Zareba等[2]前瞻性研究393名心肌缺血患者中,17例猝死于心律失常,后认为迟发除极和非同步复极是心肌缺血猝死的危险因子。本文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与心律失常相关性。方法对164例EH患者,进行心电图(ECG)、Horlter、超声心电图(UCG)检查,测定心律失常、左室肥厚、左房内径。结果心律失常占90.2%,其中房性心律失常占88.4%,室性心律失常占56.5%,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占29.6%,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占40.9%,AVB占1.8%,左室肥厚(Left Ventricnlorhypeitrophy LVH)组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及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无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扩大组(LAD)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与左房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患者房性心律失常高于室性心律失常,高级别心律失常与LVH、LA扩大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CHF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应用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抗室性心律失常、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性猝死、心力衰竭再住院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抗室性心动过速(VT)、心脏性猝死、人均再住院次数、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积极治疗心力衰竭且把握好剂量的基础上,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