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探索14-O-取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将二酸酐与冬凌草甲素14位羟基缩合,再与氨基酸酯进行酰胺化反应,合成14-O-取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目标化合物体外对肿瘤细胞株(BGC-7901,SW-480,HL-60,BEL-7402,A549和B16)的细胞毒性以及化合物2c和2d对小鼠H22肝癌在体抗肿瘤活性。结果:合成了10个新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均经IR,MS及1HNMR确证;生物活性初筛结果显示,化合物2c,2d和3e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2c和2d在体抗肿瘤活性大于环磷酰胺和冬凌草甲素。结论:14-O-取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2c,2d和3e作为潜在的抗肿瘤候选化合物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了寻找抗菌候选化合物,对天然产物蛇床子素蛇床子素进行结构改造和生物活性评价.方法 以蛇床子素为原料,经二氧化硒氧化制得中间体1,中间体1经硼氢化钠还原制得中间体2,中间体2再与磺酰氯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采用2倍稀释法对目标物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筛选.结果 合成了16个结构新颖的蛇床子素磺酸酯衍生物,经核磁共振波谱法...  相似文献   

3.
张希  许旭东  田瑜  尚海 《中草药》2020,51(4):937-942
目的设计并合成天然产物绿原酸的酰胺类衍生物,并对该系列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以绿原酸为起始原料,经保护、缩合、脱保护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人肝癌HepG2细胞和人盲肠腺癌HCT-8细胞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结果设计并合成了10个绿原酸取代的苯甲酰胺及苯乙酰胺类衍生物B1~B5、C1~C5,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及HR-ESI-MS确定。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10个绿原酸衍生物对3株肿瘤细胞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衍生物B2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的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所有的衍生物均对HCT-8细胞表现出抑制作用,且均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10个绿原酸衍生物均为新化合物,部分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厉恩振    宋明玉  向卓    张学辉  韦林毅  史宁  吴久鸿   《中国药学杂志》2013,48(11):924-929
 目的 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毛叶假鹰爪素C的B环衍生物。方法 以2,4,6-三羟基苯乙酮为原料,经甲基化、O-甲基化、羟醛缩合3步反应制得目标产物,并以6个人肿瘤细胞株进行抗增殖活性评价。结果 制备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9个为新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确证结构。结论 初步活性研究表明,除1i的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肿瘤活性,1h和1n活性优于毛叶假鹰爪素C,B环引入两个F原子对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具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寻找新型一氧化氮(N0)供体型抗肿瘤候选药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呋咱类1-位氧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方法:首先合成不同呋咱类NO供体中间体(9a-i),再将它们与1-位氧代冬凌草甲素(2)的14-位羟基进行缩合,得到一系列NO供体型呋咱类1,位氧代冬凌草甲素衍生物;用Griess实验测试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间接测试了NO释放量;同时采用MTT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4种人肿瘤细胞株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所有呋咱类N0供体衍生物在体外60min时间点上都能释放大于19μmol·L-1的NO。活性最好的目标化合物10h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IC50值达到0.74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药紫杉醇;获得了初步构效关系信息。结论:利用NO供体和活性天然产物形成孪药分子有望成为发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并合成甘草次酸C3、C30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甘草次酸为先导化合物,对其C3位羟基、C30位羧基进行结构修饰,并采用SRB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设计合成了12个新型甘草次酸衍生物,并利用MS、1H-NMR及元素分析确证了结构;体外实验中,目标化合物对MCF-7和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均明显强于甘草次酸,其中化合物GA-I1、GA-I2和GA-II1对MCF-7和A549两种细胞表现出很好的抑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药吉非替尼。结论甘草次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设计、合成具有双迈克尔受体结构单元的齐墩果酸衍生物并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齐墩果酸为原料,经过酰化、酯化、水解、氧化以及醇醛缩合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MTT法在白血病HL-60,肝癌SMMC-7721,肺癌A-549,乳腺癌MCF-7,结肠癌SW480细胞株上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活性的测试。结果:合成了一个具有双迈克尔受体结构单元的新齐墩果酸衍生物,并经过1H-NMR,13C-NMR,ESI-MS确证了化学结构。结论:初步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显示,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在结肠癌SW480细胞株上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设计并合成一系列白杨素衍生物,用MTT法测定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并研究其分子结构与分子对接的构效关系。方法:依次通过取代反应,水解反应,酯化反应,皂化反应等以高产率合成目标产物,并用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通过标准的MTT法测定化合物活性。用Sybyl X-2.0版的Surflex Geom X程序计算分子对接结果。结果:合成了7-O-氨基酸白杨素衍生物6a-6l,并通过与母体白杨素以及阳性对照药物5-氟尿嘧啶(5-FU)比较,评价其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在这些衍生物中,化合物5b(IC50 = 24.50 ± 2.26 μmol/L),5k(IC50 = 24.30 ± 2.19 μmol/L)和6f(IC50 = 24.61 ± 2.01 μmol/L)对MGC-803细胞具有更好的抑制活性。化合物5g(IC50 = 13.15±1.73μmol/ L)和5j(IC50 = 12.34 ± 1.25 μmol/L)对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优于白杨素和5-FU。 结合MTT实验结果,分子对接评分显示出可信的一致性。结论:化合物5b,5d,5g,5j,5k和6f对特定肿瘤细胞具有良好的抗增殖作用。结合分子对接实验,化合物5g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高效低毒的9-硝基喜树碱类抗肿瘤新化合物。方法设计合成了7个9-硝基喜树碱季氨盐类衍生物,经1H-NMR,IR,MS分析确证化合物的结构,利用MTT法考察了这些化合物的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性,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了这些化合物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活性。结果7个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都低于喜树碱和topotecan,其中化合物7,9,11的细胞毒活性与氟尿嘧啶相似。化合物7,9,10,12显示了较好的拓扑异构酶Ⅰ抑制活性。结论该类水溶的9-硝基喜树碱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并对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槐果碱为起始原料,通过氧化、酯化、N-烷基化、还原、缩合、水解、成盐等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Hep G2和A-549 3种肿瘤细胞的体外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槐果碱肉桂酸酯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5g对3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且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药顺铂。结论部分衍生物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化合物5g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木蝴蝶苷B固体和在不同溶液中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HPLC-DAD对不同温度下的木蝴蝶苷B固体和不同条件下的木蝴蝶苷B溶液进行色谱分离,经过归一化纯度分析对其稳定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明确木蝴蝶苷B的稳定性影响因素;然后采用HPLC-MS对木蝴蝶苷B在不同溶剂中主要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①木蝴蝶苷B固体在40、80和105℃下稳定、且对光稳定;②木蝴蝶B在水中较为稳定,在体积分数50%、70%甲醇、体积分数50%、70%乙醇溶液中不稳定。③木蝴蝶苷B在体积分数50%甲醇、体积分数50%乙醇和水溶液中降解产物分别为7-甲氧基黄芩素、7-乙氧基黄芩素和黄芩素。结论本次实验表明,木蝴蝶苷B对热和光稳定,但在溶液状态下不够稳定,尤其在体积分数50%甲醇溶液和体积分数50%乙醇溶液中易发生降解,建议木蝴蝶苷B对照品溶液选择采用水作为溶剂,或者临用现配,并在配制后立即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合成具有伯氨基的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并研究其对胃癌细胞的体外抑制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乙二胺为连接臂,采用多种氨基酸对熊果酸C28位进行接合修饰,合成一系列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MTT法考察对胃癌细胞株BGC-823、AGS的体外抑制活性,同时采用Annexin V/PI双标记染色及细胞周期检测探讨其抗癌机制。结果 大部分衍生物对BGC-823、AGS的抑制活性强于熊果酸;Annexin V/PI双染色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可诱导BGC-823发生凋亡;细胞周期检测表明衍生物3~6可诱导AGS发生凋亡,凋亡率达44.69%~92.64%。结论 带有伯氨基的氨基酸改性熊果酸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其作用机制为诱导细胞凋亡;开发具有伯氨基的衍生物是提高熊果酸抗癌活性的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扩血管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合成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及其还原物并研究它们的扩血管活性。方法以氟哌啶醇、氟哌啶醇经四氢硼钠还原后得到的氢化氟哌啶醇为反应物,分别与取代氯苄回流下反应得到相应的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和氢化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所有目的化合物结构均经IR,1H-NMR,MS和元素分析确证,并测定其对KCI诱导鼠、兔胸主动脉条收缩的抑制作用。结果合成了2个系列11个新化合物(ⅠF8~13,ⅡFB8~11和FB13)。初步生物活性实验表明,多数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血管作用,其中化合物F11的血管收缩抑制活性最强。结论F11扩张血管活性明显强于先导化合物,初步构效关系表明,N-取代苄基氟哌啶醇季铵盐衍生物中苄基苯环上取代基的电性效应和取代位置可能为影响扩血管活性的重要因素。氟哌啶醇母体上羰基被还原为羟基一般对其扩血管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灯盏花黄酮苷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从菊科植物灯盏花Erigeron brevis capus中分得4个黄酮苷类化合物,通过理化常数、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灯盏乙素(scutellarin,I)、5,6,4′-三羟基黄酮-7-O-β-D-半乳糖醛酸苷(5,6,4′-trihydroxy flavone-7-O-β-D-galactonic acid,Ⅱ)、灯盏素(4′-hydroxy baicalein-7-O-β-D-pyranglu  相似文献   

15.
Twelve lupane, 18alpha-oleanane, and des-E-lupane derivatives (1a-5b) were either extrac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or synthesized from betulinic acid (1a) and betulin (2). Compounds 1b, 1c, 3b, 3c, 4b, 4c, 5a, and 5b were then used as starting materials for further synthesis of a series of pyrazines and benzopyrazines (6a-18); 20 of them are new (6a-6e, 7a-7d, and 10a-18). Activity of pyrazine 6a against the T-lymphoblastic leukemia cell line CEM encouraged us to synthesize several new esters (6b-6d) to study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with respect to substitution of the carboxyl group at position 28. The synthesized compounds were tested for cytotoxicity against a variety of cancer cell lines of different histogenetic origin,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cytotoxicity of the known starting compounds. Significant cytotoxic activity against A 549, K 562, and multidrug-resistant K 562-tax cell lines was found in pyrazines 6a, 6d, and 6e.  相似文献   

16.
短刺小克银汉霉对甘草次酸的生物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生物催化技术探讨甘草次酸(GA)的羟基化反应, 并对转化产物进行抑菌活性的评价。方法:在 30 °C条件下, 用短刺小克银汉霉 AS 3.970 转化 GA, 反应时间为 5 d。结果:对 GA 的转化产物进过分离纯化, 得到 2 个主产物和 4个量较少的产物。其中, 2 个主产物经过 1↑H 和 13↑C NMR 鉴定为 3-酮基-7β-羟基-甘草次酸(GA-1)和 7β-羟基-甘草次酸(GA-2), 其他产物(GA-3-GA-6)使用 HR-ESI-MS 进行结构分析。筛选了底物及其 2 个主产物对 4 株细菌和 1 株酵母菌的抑菌活性。结论:短刺小克银汉霉 AS 3.970 对 GA 具有羟基化作用。GA 和其 2 个主产物对耐药菌粪肠球菌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design and synthesize a series of chlorogenic acid derivativ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olubility and 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s of chlorogenic acid, and test the bioactiviteies of the target compounds. METHODS The target compounds were synthesized from chlorogenic acid by three-step reactions of hydroxyl protection, acylation, and deprotection. The anti-tumor activiti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against two different tumor cell lines by MTT assay, and the DPPH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the compounds. RESULTS Eight title compounds were prepared,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were confirmed by IR and NMR. The MTT assay showed that the compounds exhibited certain antitumor activities and better antioxidant activities, and the activities against A-549 and SGC-7901 tumor cells and the scavenging ratio to DPPH??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chlorogenic acid. CONCLUSION Chlorogenic acid derivatives containing amide group still have antitumor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齐墩果酸/N-芳基-N’-羟基胍杂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方法:不同取代的 N-芳基-N’-羟基胍通过琥珀酰基偶联到OA的3-位OH得目标化合物; 采用MTT法测试所有目标化合物体外对几种肿瘤细胞株(A549, HT-29, BEL-7402和 SMMC-7721)的毒性。结果:合成了 8 个目标化合物, 其结构均经 IR, MS 及 1H NMR 确证。生物活性初筛结果显示, 化合物6b, 6e, 6g 和 6h 对人肝癌细胞 SMMC-7721 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结论:这些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合成新型的11-脱氧甘草次酸衍生物,寻找抗炎活性高的药物。方法用甘草次酸还原制得11-脱氧甘草次酸,再和R取代的苯基异唑衍生物偶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11-脱氧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用IR、1H-NM R1、3C-NM R、M S等分析方法进行结构确证,以苯甲酸引起的小鼠耳肿模型和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膜炎模型评价了抗炎活性。结果IR1、H-NM R1、3C-NM R、M S等数据表明这些化合物结构正确。其中Ⅰ、Ⅲ、Ⅴ和Ⅶ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某些甘草次酸-30-酰胺衍生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合成的系列新化合物结构正确,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