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石蒜鳞茎中分离鉴定了10个生物碱类成分.运用IR,UV,CD,MS,NMR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oxovittatine(1),apohaemanthamine(2),9-O-demethylhomolycorine N-oxide (3),incartine(4),ismine(5),6-O-methylpretazettine(6),多花水仙碱(7),恩其明(8),高石蒜碱(9)和甲基石蒜伦碱(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2~3为首次从石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红花石蒜生物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花石蒜Lycoris radiata鳞茎的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反向硅胶、凝胶及MCI-gel树脂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红花石蒜的生物碱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和MS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该植物鳞茎70%乙醇提取液的氯仿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9个amaryllidaceae类生物碱,分别鉴定为(+)-N-methoxylcarbonyl-1,2-methylenedioxyl-isocorydione(1),isocorydione(2),8-demethyl-dehydrocrebanine(3),(+)-3-hydroxy-anhydrolycorine N-oxide(4),vasconine(5),pancratinine D(6),yemenine A(7),11-O-acetylhaemanthamine(8)和5,6-dihydro-5-methyl-2-hydroxyphenanthridine(9)。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Zhao YY  Liang YQ  Chen Y  Sun H  Wang M  Feng X 《中药材》2011,34(9):1366-1368
目的:研究长筒石蒜鳞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层析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长筒石蒜鳞茎中分离得到6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文殊兰碱(1)、石蒜西啶醇(2)、Squamigine(3)、11-羟基文殊兰碱(4)、Pancracine(5)、石蒜碱(6)。结论: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石蒜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宇彬  辛国松  曲中原  邹翔  于淼 《中草药》2016,47(1):157-164
石蒜属植物富含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按其分子骨架不同,主要分为7类,包括石蒜碱型、文殊兰型、加兰他敏型、水仙花碱型、水仙环素型、石蒜宁碱型或高石蒜碱型、猛他宁型。研究表明,石蒜属植物生物碱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转移性黑素瘤C8161细胞显示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石蒜碱型生物碱对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和SARS冠状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石蒜碱型生物碱和文殊兰型生物碱对恶性疟原虫具有抗疟活性;此外,石蒜碱还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等多方面药理作用。石蒜属植物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的研究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的生物碱成分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乙醇提取和液液萃取等方法提取,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柱色谱,HPLC等分离技术分离其生物碱成分,利用MS,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对MCF-7及SF-268肿瘤细胞株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从博落回中分离鉴定了12种生物碱,分别为maclekarpine E(1),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2),岩黄连灵碱(3),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4),O-methylzanthoxyline(5),6-甲氧基二氢血根碱(6),spallidamine(7),6-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arnotianamida(9),二氢血根碱(10),原阿片碱(11),别隐品碱(12)。结论:化合物1,3,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5为新天然产物。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6对MCF-7及SF-268细胞株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0.61,0.54μmol·L-1。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石蒜科生物碱、神经酰胺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方法:查阅国内外近13年资料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石蒜科植物含氮化合物种类繁多,具有抗肿瘤、抗老年痴呆等多种药理活性。结论:石蒜科植物有效化学成分明确,药理活性丰富,进一步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北豆根根茎中的生物碱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结构鉴定及抗炎活性研究。方法:将药材北豆根干燥,粉碎,用HCl水溶液(pH 3.0)渗漉提取。提取液调节pH至7.0,减压回收得干浸膏,过碱性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富集得到生物碱部位。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生物碱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运用NMR、ESIMS等多种谱学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北豆根根茎中分离鉴定了10个生物碱化合物,分别为阿普菲类生物碱lakshminine(1),telazoline(2),daurioxoisoporphine A(3),daurioxoisoporphine B(4),吗啡烷类生物碱scrodentoside A(5),双苄基异喹啉类生物碱(-)-1,3,4-dehydrocepharanthine(6),(+)-1,3,4-dehydrocepharanthine-2'β-N-oxide(7),cissampentine A(8),cissampentine B(9)和(-)-pseudocurine(10)。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6,8,9和10具有抑制大鼠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作用,IC50分别为6.0、12.0、8.5、9.7μmol·L-1。结论:生物碱化合物1~10均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百合科山麦冬属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 spicata var.prolifera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进一步丰富该植物的化学信息并为其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60%乙醇对湖北麦冬地下部分进行提取,综合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正、反向硅胶,小孔树脂(MCI)及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湖北麦冬地下部分共分离并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黄酮类成分(化合物1~4),4个酚类及苯甲酸类衍生物(化合物5~8),2个酰胺类生物碱(化合物9,10)及2个其他类成分(化合物11,12)。分别鉴定为2',4,4'-三羟基查耳酮(1),木犀草素(2),槲皮苷(3),3,5-dihydroxy-7-meth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4),2,6-二甲氧基-4-硝基苯酚(5),烯丙基焦儿茶酚(6),3,4-dihydroxyallylbenzene 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7),丁香酸(8),E-阿魏酰酪胺(9),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0),(1S,4S,5R,6R,7S,10S)-1,4,6-trihydroxyeudesmane-6-O-β-Dglucopyranoside(11)和5-羟甲基糠醛(12)。结论:其中化合物1~3,5~8及化合物10~12均为首次从山麦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中药蝙蝠葛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和凝胶反复柱层析进行分离,分得成分用波谱分析和理化性质对照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8种成分,分别为meniscoside(1),dauricoside(2),dauriporphine(3),menisporphine(4),bianfugecine(5),2,3-dihydromenisporphine(6),syringaresinol(7)和syringaresinol4,4′-O-bis-glucoside(8)。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苄基异喹啉生物碱葡萄糖苷,首次报道化合物1-6在对多巴胺D1和D2受体竞争性结合实验中,表现出对D1受体明显的选择性结合,其中1和2的IC50分别为9.2和2.0μmol?L-1。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加纳籽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凝胶SephadexLH-20以及制备薄层对加纳籽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以及NMR等波谱技术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使用MTT比色法对相关化合物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进行测定。结果:从加纳籽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β-咔啉型生物碱griffonine(1),以及7个已知的生物碱hytioerectineB(2),3-carboxy-6-hydroxy-β-carboline(3),hyrtiosulawesine(4),5-hydroxyindole-3-carbaldehyde(5),5-hydroxy-3-(2-hydroxyethyl)indole(6),trigonelline(7),5-hydroxytryptamine(8)。化合物1,2和4的细胞毒活性实验显示它们抑制HepG2细胞的IC50分别为23.5,9.6和19.3μmolL1。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和4有潜在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地黄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方法:采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地黄内生真菌代谢产物中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2,4-dihydroxy-2',6-diacetoxy-3'-methoxy-5'-methyl-diphenylether(1),paecilospirone(2),α-axetylorcino(3),2-rnethoxy-1,8-dimethyl-xanthen-9-one(4),4-hydroxy-a-lapachone(5),enalinA(6),2,3,4-trimethyl-5,7-dihydroxy-2,3-dihydrobenzofuran(7),P-hydroxyethyl-phenol(8),2,4-dihydroxy-3,5,6-trime-thyl-methylbenzoate(9),3-isopropenyl-(z)-rnonomethylmaleate(IO)。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二苯醚类化合物,其显示了一定的细胞毒和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2.
绿原酸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绿原酸对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的体外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技术,通过绿原酸预处理对病毒的抑制作用、病毒感染细胞同时使用绿原酸和预先使用绿原酸再感染病毒3种给药方法,利用生物显微镜观察幼仓鼠肾细胞(BHK-21)发生病变的情况及观察实验组与病毒对照组病毒感染的滴度。结果:绿原酸在BHK-21细胞上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绿原酸对病毒的最小有效浓度(MIC)为1.0μg·mL^-1,而且毒性低,最大无毒浓度(TD0)为200μg·mL^-1,其治疗指数(TI)为200;绿原酸浓度1μg·mL^-1预处理细胞24h以上能有效抑制病毒感染;绿原酸对HSV-1病毒无直接杀伤作用。结论:绿原酸在体外实验中对HSV-1感染具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且能有效预防病毒感染的作用,但对病毒无直接杀死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蒙古鸦葱抗肿瘤活性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系统研究蒙古鸦葱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使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和HPLC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和SRB法进行活性跟踪和单体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脱氢木香内酯(1)、β-谷甾醇(2)、胆甾醇(3)、5α,8α-环二氧-24-甲基胆甾-6,22-二烯-3β-醇(4)、硬脂酸-1-甘油单脂(5)、1-亚油酸甘油酯(6)、硬脂酸(7)、软脂酸(8)、蔗糖(9)、毛地黄黄酮-5,3′-二甲酯(10)、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11)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12)。结论:1~12均为首次从蒙古鸦葱中分离得到。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1,4和10在50μg·mL^-1浓度下对小鼠肺腺癌细胞A-549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光叶海桐根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光叶海桐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多种柱层析方法和制备高效液相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其结构进行解析。结果:从光叶海桐根中分离得到 7 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是 6α-羟基-京尼平苷(1), 10-O-咖啡酰基-脱乙酰基-交让木苷(2), (+)-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葡萄糖苷(3), (+)-南烛木树脂酚-3α-O-(6″-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4), (+)-南烛木树脂酚-3α-O-(6″-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5), (-)-4-epi-南烛木树脂酚- 3α-O-β-D-葡萄糖苷(6)和(+)-丁香脂素-4,4'-O-双-β-D-葡萄糖苷(7)。结论:化合物 1-6 为该属首次分离, 化合物 7 为该种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我国南海2种倔海绵属(Dysidea)海绵Dysidea villosa和Dysidea marshalla中提取分离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分别对上述2种海绵的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绵D.villosa中分离得到scalaradial(1),scalarin(2),12α-acetyl-19β,20α-dimethoxy-deoxascalarin(3),12α-acetyl-19α,20α-dimethoxy-de-oxascalarin(4),12-O-deaceyl-scalarin(5),(24R)-5α,8α-环二氧-麦角甾-6,22-二烯-3-醇(6),胆甾醇(7),squalene(8)和δ-selinene(9);从海绵D.marshalla中分离得到1~3,6~8。结论:化合物1对人白血病HL-60、人肝癌细胞BEL-7402及人乳腺癌MDA-MB-435等肿瘤细胞株表现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3.4,5.8和4.8μmol·L^-1。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狼毒大戟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多种层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11个化合物,即(+)-nyasol(1),23(Z)-环阿尔廷-23-烯-3β,25-二醇(2),环阿尔廷-22-烯-3β,25-二醇(3),月腺大戟素A(4),2,4-二羟基-6-甲氧基-3-醛基苯乙酮(5),α-亚麻酸(6),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7),环阿尔廷醇(8),β-谷甾醇(9),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10),狼毒乙素(11)。结论:化合物1为该属首次分离,化合物2-6为该种植物首次分离。  相似文献   

17.
博落回中两个新苯并菲啶类异喹啉生物碱(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中药博落回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依次采用阳离子交换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 柱色谱法和重结晶等分离技术, 对博落回的生物碱进行分离。并运用多种光谱技术对所得生物碱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博落回中分离并鉴定了 6 个苯并菲啶类异喹啉生物碱:6α-iso-butanonyldihydrosanguinarine (1), 6α-iso-butanonyldihydrochelerythrine (2), 6-丙酮基二氢血根碱(6-acetonyldihydrosanguinarine, 3), 6-丙酮基二氢白屈菜红碱(6-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 4), 二氢血根碱(dihydrosanguinarine, 5)、二氢白屈菜红碱(dihydrochelerythrine, 6)。结论:苯并菲啶类异喹啉生物碱是中药博落回的典型化学成分。化合物 1 和 2 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绿衣枳实(Poncirus trifoliata(L.)Raf.)的化学成分。方法:对绿衣枳实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部分进行色谱分离,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确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21α-methylmelianodiol(1),21β-methylmelianodiol(2),21α,25-dimethylmelianodiol(3),21α-methyltoosen-danpentol(4),21R,23R-epoxy-21α-methoxy-7,24,25-trihydroxy-14-apotirucallen-3-one(5),21S,23R-epoxy-21β-methoxy-7,24,25-trihydroxy-14-apotirucallen-3-one(6),21R,23R-epoxy-21α-ethoxy-24S,25-dihy-droxy-apotirucalla-7-en-3-one(7),ichanexic acid(8).。结论:化合物4-8为首次从枳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蓟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纯化。结果:-个新的大柱香波龙烷苷和六个已知化合物被分离得到,分别是(7E,9R)-9-hydroxy-5,7-megastigmadien-4-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anoside(1),(6R,7E,9R)-9-hydroxy-4,7-megastigmadien-3-one-9-O-α-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2),uro-lignoside(3),4,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7-O-β-D-glucopyranoside(4),citrosideA(5),红景天苷(6),和腺苷(7)。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