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背景:成体干细胞的伦理学问题较少,而且某些操作技术比较成熟,利用成体干细胞进行组织工程化涎腺的构建具有十分诱人的吸引力和极其重要的应用前景。目的:建立下颌下腺主导管结扎的涎腺组织损伤大鼠模型,探讨涎腺组织损伤模型中成体干/祖细胞存在的可能性及可能位置。方法:SD大鼠统一行右侧下颌下腺主导管结扎,1周后处死大鼠取出两侧腺体,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PAS糖原染色及细胞角蛋白19、Bcl-2、Ki-67等指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测定,对正常涎腺组织与建立的损伤模型组织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同一只大鼠,结扎侧与对照侧体积、质量有明显的差异。对照侧下颌下腺组织呈卵圆形,色泽红润,表面光滑,有完整包膜,质地柔软;结扎后腺体萎缩,组织形态欠规整,色泽暗红,包膜充血,质地变韧,周围组织血管代偿性扩张。主导管结扎的组织损伤模型可导致PAS阳性腺细胞的消失和细胞角蛋白19阳性的小导管上皮细胞增殖,并有在未结扎的腺体中很少见到的小丛层粘连蛋白阳性细胞出现在导管周围,而抑制细胞凋亡的Bcl-2和提示增殖活跃度的Ki-67的表达均有所增强。可见下颌下腺组织中可能存在着定位于涎腺周围导管区的下颌下腺干/祖细胞;下颌下腺主导管结扎导致的组织损伤模型是一种能有效激活下颌下腺组织中干/祖细胞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需获得分化增殖良好、数量充足的种子细胞,但正常下颌下腺中很难分离出成体干细胞.目的:利用腺体组织损伤动物模型体外分离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并进行克隆化培养.设计、时间和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6-03/2007-01在遵义医学院贵州省细胞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8周龄雄性SD大鼠10只,由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方法:10只大鼠采用结扎下颌下腺主导管、抑制腺体分泌来建立组织损伤模型,1周后切取腺体组织,酶消化法体外分离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原代培养10-14 d后,挑取培养皿中形成的小的类圆形、类上皮细胞集落予以纯化,传代后进行单克隆培养.主要观察指标: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通过绘制生长曲线分析下颌下腺干,祖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结果:实验获得表达层粘蛋白的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CD29呈阳性表达表明其具有高黏附、高增殖等组织干细胞特性,角蛋白19的阳性表达提示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呈上皮源性.其生长曲线近似"S"形,体外培养增殖活跃.结论:实验结果显示,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具有组织干细胞的特征,有望成为组织工程化人工涎腺构建的一类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了唾液腺组织中的确存在一类具有成体干细胞特性的唾液腺细胞,但是这类干细胞的研究多集中在动物的唾液腺,而人类唾液腺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研究较少.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唾液腺干/祖细胞,并观察其生物学特征.方法:从流产胎儿下颌下腺中分离、单克隆培养获得人唾液腺干/祖细胞,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CK19,Laminin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CD29,CD90.1和 CD117的表达.绘制人唾液腺干/祖细胞生长曲线,评价体外增殖能力.结果与结论:人唾液腺干/祖细胞胞浆表达上皮细胞标志CK19及Laminin;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CD90.1,CD29及CD117的表达率分别为99.69%,98.83%及67.27%;体外培养也表现出高增殖能力、克隆形成能力和较高的传代数等组织干细胞特性.提示人胎儿下颌下腺中能分离出具有组织干细胞特性的细胞.  相似文献   

4.
人胎盘组织源造血干/祖细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足月胎盘组织源单个核细胞(human mature placenta tissue-derived mononuclear cells,hPTMNC)中CD34+细胞的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寻找新的造血干/祖细胞来源供临床应用,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集落培养和体外无细胞因子长期培养的方法,测定胎盘组织源和脐血中的CD34+细胞及其亚群和集落形成单位的数量。结果表明:胎盘组织源CD34+细胞(2.74±0.61%)及其亚群CD34+/CD38-细胞(2.46±0.42%)、造血干/祖细胞集落CFU-GM(186.90±24.52)和BFU-E(101.40±13.35)水平都较脐血CD34+细胞(1.73±0·32%)、CD34+/CD38-细胞(0.80±0.25%)、CFU-GM(136.90±25.15)、BFU-E(49.20±8.13)高;前者在体外无细胞因子培养条件下存活时间长,且细胞数量增加约2倍。结论:胎盘是胎儿期的造血器官,胎盘细胞成分更幼稚,是一种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探讨体外诱导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的能力.在体外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OP9与人类iPSC共培养的方法,将iPSC诱导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造血干/祖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分化过程中iPSC及造血干/祖细胞的相关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用免疫磁珠法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并进行半固体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iPSC与OP9细胞共培养诱导造血分化的第4天即可观察到iPSC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分化得到的细胞表达已知的造血干/祖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CD34和CD43分子.在体外分化过程中多能性的标志基因Oct4的表达逐渐下降,造血相关转录因子Gata-2的表达逐渐升高,而Runx-1的表达量则呈波浪式变化,CD34表达量逐渐升高.集落培养14 d能够得到红系集落(CFU-E),粒系集落(CFU-G),巨核系集落(CFU-M),粒-巨核系集落(CFU-GM)和混合系集落(CFU-GEMM).结论:iPSC细胞能够在体外通过与OP9细胞共培养分化为造血干/祖细胞.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已知的人骨髓、外周血和脐带血中存在造血干/祖细胞外,人胎盘组织中也有造血干/祖细胞存在.目前为止,还缺乏对人胎盘组织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特性及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和免疫原性等的深入研究.目的:探究人胎盘组织是否含有比脐带血更丰富的造血干/祖细胞,并对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进行检测,同时对人胎盘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组成及表型特征进行分析.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4-01/2006-12在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经产妇知情同意,无菌采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健康足月分娩新生儿胎盘和脐带血共12份.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试剂盒,CD34绝对计数试剂盒(Becton Dickinson公司):CD34磁珠分选试剂盒,FITC标记的CD38单克隆抗体,抗FITC磁珠和MS/LS免疫磁式细胞分选柱(Miltenyi Biotec).方法:脐带血与RPMI-1640培养基(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按1:1的比例混合,采用Ficoll-Histopaque分离液离心30min,吸取界面层细胞,PBS洗涤一次,获得脐带血单个核细胞.采用机械法加0.25g/L胶原酶消化制备胎盘组织单个细胞悬液,之后同脐带血单个核细胞分离步骤分离胎盘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胎盘单个核细胞中CD34 CD38-, CD34 CD38 造血干/祖细胞(HSPCs)和淋巴细胞亚群的组成比例.免疫磁珠分选法分选人胎盘CD34 CD38-,CD34 D38 造血干/祖细胞,并分别进行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系集落形成培养,以评价其造血祖细胞系增殖分化能力.实验全程用脐带血作平行比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胎盘和脐带血CD34 造血干/祖细胞组成百分率、祖细胞系集落形成能力、淋巴细胞亚群表型及组成特点.结果:[1]胎盘CD34 造血干/祖细胞百分率是脐带血的8.8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胎盘中的淋巴细胞总数、T细胞(CD3 CD2 )、B细胞(CD19 )、Th(CD3 CD4 )细胞及Th/Ts比值均明显低于脐带血,而CD8 CD28-T抑制细胞则明显高于脐带血,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胎盘CD34 CD38 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培养形成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集落数明显高于CD34 CD38-造血干/祖细胞亚群(P<0.01);胎盘与脐带血造血干/祖细胞中相同表型细胞亚群形成的各系集落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胎盘组织富含CD34 造血干/祖细胞,其CD34 CD38 、CD34 CD38-两个造血干/祖细胞亚群均具有增殖分化为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混合集落生成单位的能力,并且人胎盘组织具有淋巴细胞亚群低比例和抑制性T细胞高比例的特点,使其有望成为造血干/祖细胞移植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7.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丰富、取材方便、体外有较强增殖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有望成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SD大鼠脂肪干细胞并进行鉴定。
  方法:取SD大鼠腹股沟区皮下脂肪组织,0.075%I型胶原酶消化分离、培养脂肪源性干细胞,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的细胞形态和增殖特征。取第3代细胞用 MTT 比色法描绘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鉴定干细胞标志物CD44,含有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地塞米松和胰岛素的 DMEM/F12定向诱导成脂分化,油红“O”染色成脂分化鉴定。免疫组化法鉴定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的结果。
  结果与结论:分离出的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强烈表达干细胞标志物CD44。成脂诱导分化经油红“O”染色呈橘红色。向神经细胞诱导分化后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说明SD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在体外具有易于分离培养和扩增,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相关表型,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内皮祖细胞不仅参与胚胎血管生成,也参与出生后血管发生和血管内膜损伤后修复,对治疗缺血性疾病意义重大,但目前对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还存在争议。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与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并比较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纤维连接蛋白铺被的培养瓶中贴壁培养,用加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表皮生长因子的完全培养基诱导培养,对获得的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以及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数量多,集落状生长,增殖能力强;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数量较少,散在生长,消化后能贴壁但不能传代。两种不同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贴壁细胞CDl33、CD34、FIk-1、Ⅷ因子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Dil-acLDL、FITC-UEA-1均为双染。透射电镜检查外周血来源的内皮祖细胞发现W-P小体。提示大鼠骨髓和外周血均能分离培养出内皮祖细胞,但前者是早期内皮祖细胞,后者为晚期内皮祖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背景: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疾病治疗应用中存在数量低的问题,许多细胞因子影响其动员效果和功能。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对体外扩增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数量及功能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8/2008-03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16只,随机分为动员组和对照组,8只/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为麒麟鲲鹏生物药业有限公司产品。方法:实验前动员组大鼠皮下注射经生理盐水稀释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μg/kg,2次/d,共5d。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别从两组大鼠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洗涤后按2×107/孔接种在包被大鼠纤连蛋白的6孔板上,采用贴壁法纯化得到内皮祖细胞。主要观察指标:骨髓单个核细胞集落数及细胞表型,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贴壁情况及细胞表型,通过DiI-acLDL摄取、体外血管生成进行内皮祖细胞功能学鉴定,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动员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集落增多,CD45 /CD34 、CD133 和Flk-1 阳性率均明显升高(F=5.655~61.892,P<0.05)。培养第7,9天与对照组比较,动员组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贴壁数、CD45 /CD34 、CD133 和Flk-1 阳性率均明显升高(F=5.694~38.879,P<0.05)。贴壁细胞F1TC-UEA-1/Dil-acLDL双荧光染色阳性率为90%,接种于Matrigel包被的培养板24h后形成毛细血管索样结构,胞质内有Weibel-Palade小体存在。结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能增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并促进其分化、增殖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造血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对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的扩增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磁珠法分离纯化脐血CD3 4+ 造血干 /祖细胞 ,在体外液体培养体系中经各种不同细胞因子组合扩增 1周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4+ 造血干 /祖细胞并进行甲基纤维素法半固体培养 2周 ,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集落产率。结果 在FL、SCF、IL 3、GM CSF、EPO造血细胞因子的不同组合下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得以扩增 ,以IL 3+SCF +FL +EPO组的扩增效率最高 ,其有核细胞数、CD3 4+ 细胞及CFU GM、BFU E集落分别扩增 46 2± 175、3.47± 1.6 4、2 6 4± 10 5和 12 8± 6 7倍。结论 FL对扩增CD+ 3 4细胞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 ,合理的细胞因子组合扩增的脐血造血干 /祖细胞可成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1.
背景:内皮祖细胞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作为种子细胞参与组织工程血管构建及疾病治疗。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获取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同时获取8例正常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预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皿中进行体外培养。FACS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获取细胞的免疫表型;采用MTT比色法和黏附能力测定实验检测内皮祖细胞的增殖和黏附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血管形成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荧光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吞噬实验鉴定内皮功能;将获取的细胞接种在含有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基底膜胶中诱导血管生成。结果与结论:动员后外周血和未动员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FACS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内皮祖细胞都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31、FLK-1、ve-Cadherin、vWF和CD133。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在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增加;两种来源的内皮祖细胞都具有吞噬Dil-acLDL和在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但是,动员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增殖能力明显强于未动员外周血中的内皮祖细胞。结果可见动员后的外周血中可以分离出具有内皮祖细胞特性的细胞群体,该群体具有体外诱导血管生成的能力;与未动员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相比,动员后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并具有更好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血小板生成素(TPO)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的影响,将20只昆明小鼠(35±5g)随机分为低、中、高3个剂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给实验组分别腹腔注射TPO25、50和100μg/kg,而给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g,每日1次,连用5日:每组分别于最后1次注射后12小时收集小鼠骨髓,计数骨髓有核细胞数(BMNC),以10^6/cm^2接种、培养并计数原代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同时对其进行成骨、成脂肪诱导分化,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NC中CD90^+、CD105^+、CD34^+细胞比例并鉴定CFU—F的表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所获得的BMNC、CD90^+、CD105^+、CD34^+细胞比例和CFU—F集落数明显增加(P〈0.05)。3个剂量中以50μg/kgTPO组增加最明显,但50μg/kg组的CFU—F集落数与100μg/kgTPO组的CFU—F集落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FU—F样MSC具有成骨、成脂肪分化的能力。结论:TPO促进BMNC数、CD90^+、CD105^+细胞数和CFU—F集落数增多,即促进骨髓MSC的增殖,但是TPO促进骨髓MSC增殖的作用不随剂号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3.
背景:由于单份脐血所含的造血细胞数量有限,目前只能用于儿童或低体质量成人血液病和急性辐射损伤等疾病患者,有效扩增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已成为研究热点.目的:观察微囊微环境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扩增的影响,以及此过程中可否使造血干,祖细胞在扩增的同时仍维持其未分化状态.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6-06/2007-09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完成.材料:正常足月产新生儿脐带血由大连市妇产医院提供,提供者知情同意.方法:Ficoll法梯度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静电液滴法在生理条件下进行微囊化包封和体外培养.以同条件平面培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微囊化脐血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脐血细胞总数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过程中CD34+细胞扩增情况:应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扩增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脐血细胞在微胶囊内持续增殖,并以聚集成团的三维方式生长,两种培养方式对脐血细胞总数均无明显影响(P>0.05).对比CD34+细胞扩增和细胞集落的生成发现,微囊化培养脐血细胞的CD34+细胞数量和集落密度均在培养第6天达到高峰,明显高于平面培养3 d时所达到的峰值:之后逐渐下降,至12 d后平面培养细胞的CD34+细胞和集落形成能力几乎检测不到,而此时微囊化培养的CD34+细胞数量和集落密度仍与平面培养的扩增高峰相近.结论:微囊化培养能有效扩增人脐血造血干/祖细胞,并显著减缓造血干/祖细胞的分化进程,维持其多分化潜能,提示微囊为造血干/祖细胞维持未分化状态的扩增提供了特殊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预先应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激动剂非诺贝特活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对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6/2005-05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克山病研究所完成。取30只健康纯系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异丙肾上腺素组、非诺贝特组和正常对照组3组,每组10只。①非诺贝特溶于30g/L阿拉伯树胶中制成混悬液,非诺贝特组给予非诺贝特80m g/kg灌胃,其他两组给予等量的30g/L阿拉伯树胶灌胃,1次/d,,共7d。②末次灌胃后1h异丙肾上腺素组和非诺贝特组给予异丙肾上腺素5m g/kg腹腔注射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注射24h,麻醉后取血清和部分心脏,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心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m RNA表达水平。结果3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浓度异丙肾上腺素组和非诺贝特组高于正常对照组[(301.72±2.49),(164.29±3.60),(16.35±2.37)ng/L,P<0.01],但非诺贝特组低于异丙肾上腺素组(P<0.01)。②心肌组织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m RNA表达水平异丙肾上腺素组和非诺贝特组低于正常对照组(0.7355±0.0455,0.8863±0.0322,0.9267±0.0319,P<0.01);但非诺贝特组高于异丙肾上腺素组(P<0.01)。结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活化后参与急性心肌缺血性损伤中的炎症反应,显著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提示非诺贝特对心肌缺血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是造血干/祖细胞动员的金标准,但仍有部分患者或供体动员失败.趋化因子GROβ为快速的造血干/祖细胞动员剂,能动员较多的早期造血干细胞,其动员的移植物不仅能快速造血重建,还能进一步提高归巢和植入.本文就趋化因子GROβ对造血干/祖细胞的动员作用、动员特点及动员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 2型重组腺相关病毒 (rAAV 2 )载体能否有效地转导脐血CD34+造血干 /祖细胞 ,采用rAAV 2 /GFP感染经免疫磁珠法分离的脐血CD34+造血干 /祖细胞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的表达。结果显示 ,转导 19小时后感染复数 (MOI)为 2× 10 5时 ,CD34+细胞GFP基因的表达率为 4 3%。结论 :rAAV 2能有效地转导脐血CD34+造血干 /祖细胞。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唾液腺胚胎细胞在体外自组装及形态发生过程的理解,将有利于在体外构建唾液腺器官样组织的研究.目的:探讨三维培养条件下SD大鼠胚胎鼠下颌下腺上皮细胞的自组装机制.方法:将胚胎期15 d鼠的下颌下腺上皮细胞分为实验组(加入抗E-cadherin及抗β-catenin)和对照组(常规培养),在Matrigel中三维培养.结果与结论:获得的胚胎鼠下颌下腺上皮细胞均表达CK19.实验组细胞未见分枝状及腺泡样结构出现;E-cadherin 和β-catenin荧光表达弱.对照组细胞在12 d出现上述结构;胞浆中E-cadherin、β-catenin荧光表达强表达.MOD值为实验组<对照组(P < 0.01).提示E-cadherin,β-catenin在细胞的自组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小鼠的下颌下腺是研究唾液腺的发育的良好模型,转化生长因子β是器官发育和疾病中重要的生长因子,但是在下颌下腺中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的表达以及作用机制至今并不明确。目的:观察胚胎小鼠下颌下腺发育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Ⅱ型受体以及p-ERK1/2的表达,揭示转化生长因子β在小鼠涎腺发育中的作用。方法:取C57BL/6J小鼠胚胎期第14.5天的标本,使用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Ⅱ型受体以及p-ERK1/2抗体,对小鼠的下颌下腺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取新生小鼠标本,大体观察下颌下腺,并且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形态。结果与结论:①小鼠出生时,下颌下腺位于下颌骨下方;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小鼠下颌下腺的腺泡、导管和闰管细胞也已经分化完成。②在胚胎期第14.5天,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和Ⅱ型受体在腺泡上皮和导管上皮内高表达,而腺体上皮细胞外的间充质没有表达。③p-ERK1/2主要也是表达在下颌下腺的上皮细胞中,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Ⅱ型受体在下颌下腺中的表达基本一致。说明在小鼠下颌下腺的发育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蛋白可能通过与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激活ERK信号通路来调节涎腺腺泡和导管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8动员小鼠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将rhIL-8单独或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给BALB/c小鼠静脉内注射,观察BALB/c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将PBMNC回转给经致死性照射的BALB/c小鼠,观察其造血重建功能。  相似文献   

20.
背景:对于小型实验动物,通过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进行内皮祖细胞培养、扩增的方法较为繁琐。目的:探讨采用全骨髓培养方式扩增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分离C57BL/6小鼠内皮祖细胞,培养第7天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检测,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CD34、FLK-1表达情况。同时检测其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设立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法为对照。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养至第2天便可见早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第7天时可见大量短梭状内皮祖细胞,其具有吞噬DiL-acLDL及结合FITC-UEA-1的能力,内皮祖细胞在基质胶上同样能够形成血管样结构,培养至第2周晚期内皮祖细胞集落出现,迅速生长形成典型的铺路石样,并能够在体外传代培养,细胞数量、细胞表面CD34、FLK-1表达、体外黏附、增殖和迁移能力及晚期集落出现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采用全骨髓培养的方式能够实现小型动物内皮祖细胞的筛选扩增,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