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茜草饮片炒炭前后大叶茜草素含量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cordifoliaL.的干燥根及根茎,其主要有效成分为蒽醌及其苷类、萘醌及其苷类和萘酸酯类等[1]。其中萘醌类化合物大叶茜草素(mollugin)是茜草中有效成分之一[2],《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茜草药材中大叶茜草素含量不得少于0.4%[3],但茜草根的不同部位饮片特别是经炒炭以后大叶茜草素含量却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见到相关报道。作者依据文献[3],采用HPLC对不同部位切制的茜草饮片与不同火候制成的茜草炭中  相似文献   

2.
李芙蓉  陈世忠  罗世恒  王弘 《中草药》2010,41(12):2087-2089
目的 进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测定茜草中羟基茜草索和大叶茜草素的方法研究,并与HPLC方法比较,建立准确、高效的茜草药材质量分析方法.方法 使用新型的UFLC系统,色谱柱为Shim-pack XR-ODSⅡ(75 mm×3.0 mm,2.2 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52:48)溶液,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60℃,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 UFLC法和HPLC法测定的茜草两种化学成分的量差异不大;UFLC分析时间显著缩短,羟基茜草素和大叶茜草素的分析时间由HPLC法的7.2、25.3 min缩短为1.2、10.5 min.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UFLC测定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快捷简便,适用于茜草中羟基茜草素和大叶茜草素的分析,是一种高效、可行的质量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茜草饮片中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S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2%磷酸(25:52:23),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0nm,柱温:30℃。结果 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分别在(10...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茜草饮片中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SB-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2%磷酸(25:52:23),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0nm,柱温:30℃。结果 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分别在(10~500)μg·mL-1和(5~200)μg·mL-1范围内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3.12%(RSD=2.27%)和98.72%(RSD=1.31%)。结论 本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茜草饮片中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侃  陈星  单鸣秋  丁安伟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2):1855-1858
目的:研究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各肠段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对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特性进行研究。用酚红标记法校正循环液体积。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大叶茜草素(12.33,24.66,49.32 mg.L-1)及羟基茜草素(8.455,16.91,33.82 mg.L-1)在各肠段的吸收量顺浓度梯度,渗透系数呈上升趋势且均大于0.2×10-4cm.s-1,在相同浓度下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各肠段Peff表现为相同趋势,依次为结肠>十二指肠>回肠>空肠,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在大鼠肠道内为高渗透性药物,各肠段均有吸收,且在结肠部位可能存在特异性吸收。  相似文献   

6.
目的 优化茜草中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LUBEX Ecosil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05 %磷酸水(25 ∶ 50 ∶ 25),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 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分别在19.34 ~ 161.20 μg·mL-1(r = 0.9999)和12.16 ~ 101.30 μg·mL-1(r = 0.9999)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27 %(RSD=1.91 %)和100.00 %(RSD=1.87 %)。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作为茜草中大叶茜草素和羟基茜草素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合理制定茜草的含测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鼻渊软胶囊由苍耳子、辛夷、金银花、茜草、野菊花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毒、通鼻窍之功效.临床用于慢性鼻炎及鼻窦炎.大叶茜草素为蒽醌类化合物,是鼻渊软胶囊中主要有效成分之一,为加强本品的质量控制,选择HPLC法对大叶茜草素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8.
林茜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柏玲  王素贤 《中草药》2000,31(7):492-494
从林茜草Rubis sylvatica中首次分得11个化合物,经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5-羟基-萘并〔1-2-b〕呋喃-4-羧酸甲酯(Ⅰ),大叶茜草素(Ⅱ)、1-羟基-2-甲基蒽醌(Ⅲ),β-谷甾醇(Ⅳ),胡萝卜苷(Ⅴ),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6’-乙酰基)新橙皮糖苷(Ⅵ),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新橙皮糖苷(Ⅶ),萘酸双糖苷(Ⅷ)、1,3,6-三羟  相似文献   

9.
HPLC法测定茜草及不同炮制品中大叶茜草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宇婷  康文艺 《中成药》2011,33(12):2125-2127
目的测定茜草及炮制品中大叶茜草素。方法 Purospher STAR RP-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四氢呋喃(90∶9.3∶0.7);体积流量1.0 m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25℃。结果茜草生品中大叶茜草素的质量分数为0.52%,炒茜草为1.07%,茜草炭为0.66%。结论不同的炮制方法对大叶茜草素的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陕产茜草大叶茜草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优选陕产茜草中大叶茜草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比较浸渍法、超声提取法、加热回流法3种提取方式,并采用L9(34)正交试验,以大叶茜草素含量为指标,对影响茜草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工艺的因素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茜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80%乙醇10倍量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时。结论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工艺用于陕产茜草大叶茜草素的提取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河南不同产地茜草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的方法进行醇溶性浸出物、总灰分、酸不溶灰分的测定;用高效液相(HPLC)色谱法测定茜草中大叶茜草素的含量。结果:不同产地茜草中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醇溶性浸出物、大叶茜草素的含量有明显差别。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茜草资源保护和规范化种植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肾蕨质量标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对肾蕨进行化学成分预试验和薄层色谱鉴别研究,并按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附录方法对肾蕨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进行测定。结果:明确了肾蕨化学成分类型和建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确定了肾蕨药材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的限量。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为肾蕨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101树脂对大叶茜草素的分离方法。方法通过采用HPLC测定大叶茜草素含量,考察D101树脂对茜草提取液中大叶茜草素的吸附及解吸条件。结果可采用茜草的70%乙醇提取液直接上样进行吸附,并用95%乙醇洗脱,干燥后固形物中大叶茜草素的纯度达73.5%。结论 D101树脂适合用于分离大叶茜草素。分离工艺简便,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三种中药复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血栓调节蛋白(TM)动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活血方组、镇肝息风汤组和星蒌承气汤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浆vWF和TM含量。结果模型组再灌注各时间点血浆vWF和TM含量显著升高;再灌注各时间点各治疗组vWF和TM含量显著降低;24h时在降低vWF方面以镇肝息风汤组为优,在降低TM方面以星蒌承气汤组为优;48h时在降低TM方面以星蒌承气汤和益气活血方组为优,在降低vWF方面以星蒌承气汤组为优;72h时均以益气活血方组为优。结论三种中药复方可以通过降低vWF和TM含量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2h益气活血方作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鸡血藤的化学成分(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鸡血藤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层析方法分离和纯化,并利用光谱学和理化性质来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resteganeB(1),(2R,3R)-buteaspermanol(2),(+)-medioresinol(3),(2R,3R)-3,7-dihydroxyflavanone(4),benzeneethanol(5),4,7,2′-trihydroxy-4′-methoxyisoflavanol(6),naringenin(7),blumenolA(8),protocate-chuicacidethylester(9),liquiritigenin(10),7,4’-dihydroxy-8-methoxy-isoflavone(11),3,5,7,3’,5’-pentahydroxyflavanone(12),pro-tocatechuicacid(13),glycyroside(14),8-methylretusin-7-O-β-D-glucopyranoside(15),3,3’,4’,5,6,7,8-heptahydroxyflavan(16),dul-cisflavan(17)。结论:所有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茜草提取物中大叶茜草素测定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茜草提取物中大叶茜草素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Ultimate XB-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0.2%磷酸(25∶50∶25),流速为1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0 nm.结果:在该条件下,大叶茜草素在3.566~ 456.4 mg·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97%( RSD 2.29%).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可用于茜草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大枣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聚酰胺柱层析等色谱技术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结果:从大枣的水提取物和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18.十八烯-1,3,4-三醇(1)、1-O-β—D-吡喃葡萄糖-(2S,3S,4R,8E)-2-[(2’R)-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2)、2α-羟基齐墩果酸(3)、2α-羟基乌苏酸(4)、3β,6β豆甾烷-4-烯-3,6-二醇(5)、伊谷甾醇(6)、胡萝卜苷(7)、十七烷酸(8)、二十四烷酸(9)、芦丁(10)、D-葡萄糖(11)。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枣属植物中分得的神经酰胺及脑苷脂类化合物,化合物4、5、8和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采自我国南海的蓖麻海绵Biemna fortis Topsent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寻找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对蓖麻海绵的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化学性质,结合现代波谱技术(MS,NMR等),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甾体、2个邻苯二甲酸酯、1个长链脂肪醛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melithasterolB(1),(24R)-ergosta-7,22-diene-3,5,6.triol(2),(24R)-er-gosta-4,6,8(14),22-tetraene-3-one(3),(24R)-ergosta-4,7,22-triene-3-one(4),(24R)-ergosta-6,22-diene-5,8-epidioxy-3-ol(5),6-hydroxy-cholest-4-en-3-one(6),cholest-4-ene-3,6-dione(7),cholest-4-en-3-one(8),cholest-5,22-diene-3-one(9),bis-(2-ethylhexyl)phthalate(10),bis-diisobutylphthalate(11)和hexaldehyde(12)。结论:化合物1-4,6.10,12系首次从蓖麻海绵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不但对T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活性,而且对Ⅱ型糖尿病靶标分子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酯酶PTPIB具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1.6mol·L^-1。  相似文献   

19.
骆驼蒿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骆驼蒿(Peganum nigellastrumBge.)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的研究。方法:运用萃取、结晶及各种层析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鉴别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骆驼蒿中分离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O-amino-N-formylbenzyamine(1),butyl 1H-imidazole-4-carboxylate(2),liriodendrin(3),trans-Ferulic acidβ-D-glucopy-ranoside(4),(6S,7E,9R)-6,9-dihydroxymegastigma-4,7-dien-3-one-9-O-β-D-glucopy-ranoside(orroseoside)(5),(3S,5R,6R,7E,9S)-megastigman-7-ene-3,5,6,9-tetrol-3-O-β-D-glucopyranoside(6)。结论:化合物1,2为首次从自然界分离得到,化合物3-6首次从骆驼蓬属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