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黄芪保心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间在本院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6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黄芪保心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黄芪保心汤。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疗效、心功能分级变化、生活质量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日常活动能力(ADL)、6min步行距离(6MWT)、BN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发现黄芪保心汤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保心汤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组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心功能分级变化6MWT、BNP水平变化、黄芪保心汤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与对照组的LVEF水平、ADL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保心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日常活动能力,使BNP水平明显降低,可应用于临床推广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与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活动耐量、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气虚血瘀证患者60例,按1∶1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以西药规范治疗,黄芪保心汤组加用黄芪保心汤,疗程2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周观察6分钟步行试验(6MWT)、CHF生活质量评分(LHFQ评分)、NYHA分级、中医症状积分、改良Barthel指数(ADL)。结果:临床疗效,6MWT、LHFQ评分、NYHA分级及ADL方面改善,黄芪保心汤组均优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短轴缩短率、E峰/A峰(E/A)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黄芪保心汤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保心汤,能显著提高CHF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黄芪保心汤治疗糖尿病心肌病(DCM)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选择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衰和降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黄芪保心汤口服,1剂/天,分早晚各1包温服,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监测患者心功能、中医证候总疗效评分、左室射血分数及NT-proBNP以明确黄芪保心汤的疗效。通过CRP、HbA1C、FFA、SOD、GSH-Px等指标阐明黄芪保心汤的作用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疗效评分及心脏功能改善更显著,NT-proBNP、CRP、HbA1C、FFA水平显著降低,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结论:黄芪保心汤能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改善DCM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FFA、HbA1C及减轻氧化应激损伤和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药益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64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原则分成试验组(西药治疗+中药益心汤治疗)和对照组(西药治疗),每组82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分级、心功能分级等结果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心绞痛分级以及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西雅图心绞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中药益心汤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坚持用药2个月能够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心功能,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黄芪保心汤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阐述黄芪保心汤对扩张型心肌病的的作用机制,并总结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共纳入60例,为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服黄芪保心汤:每日1剂,水煎200 ml,早晚分服,疗程为3个月。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9%和83.1%,经t检验分析,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保心汤联合西药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且可使扩大的心脏缩小,尤其是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西医结合黄芪保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23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1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研究组采用西医结合黄芪保心汤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Lee氏心力衰竭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力衰竭改善总有效率(92.17%)高于对照组(76.52%)(P<0.05);研究组LVEF、CO水平高于对照组,U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黄芪保心汤可增强疗效,改善心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及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5%葡萄糖注射液兑入黄芪注射液60ml、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每日1次.两组疗程均为21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NYHA心功能分级、临床疗效及左室超声指标.结果 治疗组左室功能及重构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临床疗效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黄芪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及重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防已黄芪汤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对照组予以保肝、利尿、补充蛋白等支持对症治疗,治疗组以加味防已黄芪汤治疗,30天一疗程,共3个疗程。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症、24h尿量、肝功能、B超、腹水消退时间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及腹水消退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加味防已黄芪汤治疗肝硬化腹水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心衰患者86例,并将其按照数字抽签法分为以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和以黄芪保心汤联合西药治疗的观察组,每组43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神经内分泌因子以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O、SV、LVEF指标较低于对照组,LVEDD指标较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神经内分泌因子指标较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35%,高于对照组的72.09%(P0.05)。结论: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黄芪保心汤可显著改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的心功能以及神经内分泌因子,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60例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无症状高尿酸血症(HU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采用黄芪保心汤辅助常规西药基础治疗;对照组只采用西医常规基础治疗。治疗周期为3个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血尿酸(UA)水平及其他实验指标改变。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心功能分级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优势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UA水平在治疗后均降低(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比较下降幅度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结果均上升(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上升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Dd结果有轻微下降,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保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显著提高其心功能分级及LVEF结果,改善心脏功能,体现良好的治疗作用;黄芪保心汤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无症状HUA患者的UA水平起到较好的干预作用,能降低其UA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论"木生火"与"火克金"的治则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甫  李如辉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601-2602
从中医藏象的生理、病理、临床三方面论述五行中木生火、火克金的关系,提出添木壮火、制火清金的中医治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电针“足三里”、“三阴交”穴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血浆、胃液GAS、EGF的变化 ,比较阴阳经穴对脏腑功能影响的差异关系 ,探讨电针调节胃酸分泌的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穴组、“三阴交”穴组和联合穴位组 ,测定空腹胃液量、胃液 pH值及胃液酸度 ,同时放免法测定血浆和胃液胃泌素 (GAS)、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结果 :电针后“足三里”穴组和“三阴交”穴组胃液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1 ,0 .3 0± 0 .1 1mL ,0 .43± 0 .0 7mL ,与 0 .63± 0 .1 2mL对照 ) ,胃液 pH值变化不大 ,前者胃液酸度明显下降 (P <0 .0 5,3 0 .5± 3 .3mmol/L ,与 40 .9± 8.9mmol/L对照 ) ,后者无变化。二穴联合酸度显著下降 (P <0 .0 1 ,2 8.3± 4.5mmol/L ,与 40 .8± 8.9mmol/L对照 )。“足三里”穴组胃液胃泌素显著下降 (P <0 .0 5,2 72 .6± 60 .8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EGF显著升高 (P <0 .0 1 ,3 .2 2± 1 .1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三阴交”穴组胃液GAS升高 (P <0 .0 1 ,453 .9± 8.1 1ng/L ,与 2 84.3± 3 1 .9ng/L对照 ) ,胃液EGF也升高 (P <0 .0 1 ,2 .6± 0 .2 μg/L ,与 1 .8± 0 .4μg/L对照 ) ,各组胃液EGF和GAS均无相关性 ,“  相似文献   

13.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14.
“以痛为输”与“阿是穴”:概念术语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Zhao JS 《针刺研究》2010,35(5):388-390
一般认为"以痛为输"和"阿是穴"属同一概念。分析表明,二者有相同也有区别,反映不同层次治病经验。"以痛为输"是直接取病症处针刺的一般治疗经验;"阿是穴"为局部反应点,亦即刺灸敏感点,是取病症处反应点针灸的特殊经验。"天应穴""不定穴"同"以痛为输",而不同于"阿是穴"。现在对"以痛为输"的解释与运用已经泛化,与"阿是穴"混淆使用。本文对致误原因亦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探讨"肠病及肺"的机理.方法:建立大鼠便秘模型,观察其结肠和肺部微生态变化.结果:便秘模型组的肠道需氧菌、真菌、大肠杆菌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多(P<0.01),而厌氧菌、类杆菌和双歧杆菌显著减少(P<0.01);同时,便秘模型组的肺部需氧菌增多,厌氧菌显著减少(P<0.05),真菌显著增多(P<0.01).结论:肺肠微生态学上的菌群对应规律性变化可能是"肠病及肺"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郭林轩  李明 《河南中医》2022,42(3):353-357
人体脏腑中,脾胃、肝肺、心肾三个"轴心"脏腑构成了人体的气机运动中心。脾胃轴心的生理功能体现在调节气机升降出入上,当其出现异常,由脾胃轴心维系的正常生理功能就会失常,也会导致其他相关脏腑疾病及营卫失调。治疗当谨守病机,把握好具体疾病的标本缓急、虚实寒热,注重气机的调整,应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以调治气机的升降失常。肝肺轴心在调节气机升降,推动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发挥了紧密的协同作用。当肝肺轴心出现紊乱时,气机升降和气血运行、津液代谢方面会出现相应的问题,脾胃升降也受到其影响而失常,出现脾胃轴心的病证;肾中阳气借助肝气生发不能升腾至上焦,心火也不能借助肺气清肃下潜至下焦;肝病及肺;出现血液、水液代谢失常的疾病。应针对主要病机进行治疗。心肾轴心机能可以概括为水火既济、君相安位,心肾轴心出现紊乱,因其升降的相因性,往往二脏同时出现病变。如心阳不足,不能下降暖肾,肾水不温;或肾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上冲于心;肾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导致心阴亏虚,心阳偏亢;肾阳不足,不能蒸腾阴液于上,心阴不足,心阳偏亢;或阳气上亢于心,不能潜敛,肾阳失温,则为上热下寒之证。应先判断其主要病机,之后仔细分析阳气阴液在心肾中的偏亢与不足。脾胃、肝肺、心肾三对轴心脏腑在生理上虽各司其职,却有着密切的协同关系,应分清主次,兼顾彼此。  相似文献   

17.
从药食同源,辨证组方;药食分用,食助药力;饮食宜忌,关乎病程等对《伤寒论》中药食并用作了探讨。指出:《伤寒论》药食并用贯穿全书,体现了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等固护正气的治疗理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熄风通络法与益气活血法对沙土鼠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结扎沙土鼠单侧颈总动脉,造成局灶脑缺血,分别给予熄风通络药物与益气活血药物治疗,于缺血后6h、48h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程度。结果缺血48h后,模型组沙鼠海马区出现明显神经细胞凋亡,而熄风通络组与益气活血组凋亡神经细胞明显减少,且熄风通络组减少明显优于益气活血组(P’0.05)。结论熄风通络法改善沙鼠脑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作用优于益气活血法。  相似文献   

19.
近半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模式,只是中西医结合初级阶段的思路与方法,要使之发展到高级阶段,就应强调患病机体的整体统一性.强调机能、结构、代谢的统一性。长期以来,一个被人忽视的问题是病理过程,这个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呈规律性组合的,具有一定时相发展的病理生理学的变化,与中医的“证”之间存在着平行的相关关系。二者具有相同的特征(即同一个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病理过程;同一个证.也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而同一种疾病,也可包含几个不同的证),相通的内涵与外延。主要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就是基本病理过程。证的本质就是与之相关的病理过程所包括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刘艳丛  滕晶 《河南中医》2015,35(1):45-46
在脉学领域,敛、散是指桡动脉血管收缩和舒张运动的态势;敛是指桡动脉搏动扩张有限而迅速回敛,桡动脉壁与周围组织间界限清晰;散是桡动脉搏动扩张有余而回敛态势不足,动脉壁与周围组织间界限不清晰;在传统中医领域里,敛散亦为治疗手段,归属于中医的药性理论"五味",临床可用其辨寒热、辨气之虚实、辨心理状态和指导临床辨证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