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81年8月至1984年7月间,意大利Padua大学医学院为55.7±13(13~75)岁84例患者植入97只Hancock异种心包瓣(H瓣);其中二尖瓣置换(MVR)17例,主动脉瓣置换(AVR)54例,MVR+AVR13例。1985年7~9月间对手术存活者重新进行评价。手术死亡8例:MVR组1例,AVR组4例,MVR+AVR组3例。76例存活者随访2.4±0.9(0.5~4.1)年,累计随访167人年。人寿保险统计晚期总死亡率为每人年3.6±1.4%。人寿保险统计术后4年存活率:AVR组为95.4±3%;MVR组为74.7±16.5%;  相似文献   

2.
1977年10月1日至1982年9月30日间,参加美国退伍军人管理局瓣膜性心脏病协作组的13所医学中心为575例男性患者施行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AVR)或单纯二尖瓣置换术(MVR)。394例患者随机采用Hancock猪瓣(HC瓣,196例)或者Bjork-Shiley圆碟瓣(BS瓣,198例)作AVR,自1978年起主动脉根部较小者不再剔除而随机采用小号(21或23mm)瓣口改良型HC瓣(57例)或者小号BS瓣(53例)。181例患者随机采用HC瓣(93例)或者BS瓣(88例)作MVR。AVR组152例(39%)同时作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寿命表法统计了1976~1986年间本院642例单纯性AVR及单纯性MVR术后患者的远期生存资料,其中置换生物瓣和置换机械瓣者分别占87%和13%。结果表明AVR和MVR术后6年生存率分别为71.8±6.1%和84.7±3.1%;生物瓣组和机械瓣组远期生存率无显著差异;机械瓣组远期瓣相关并发症率显著高于生物瓣组;生物瓣置换术后8年以内瓣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从1977年至1987年,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脏研究所为766例患者植入829只Ion-escu-Shiley异种心包瓣,其中476例置换主动脉瓣(AVR);234例置换二尖瓣(HVR);44例置换双瓣(DVR)。508例采用标准架型瓣膜,321例采用低架型瓣膜。97%患者得到随访,用于计算无事件发生率。10年内无结构毁损率,AVR组为48±7%;MVR组为44±15%,DVR组为79±11%。虽然低架型瓣5年结构毁损率显著较低,但到第6年则失去其优越性。10年内标准架型瓣膜无结  相似文献   

5.
二尖瓣病变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是在二尖瓣置换术(MVR)的同时作主动脉瓣置换术(AVR)的双瓣置换术(DVR),还是在MVR同时作主动脉瓣成  相似文献   

6.
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口服抗凝药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特点的抗凝强度标准并分别确定主动脉瓣置换(AVR)、二尖瓣置换(MVR)、双瓣置换(DVR)的抗凝强度标准。方法 对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1658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随访,分析随访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INR)与口服抗凝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关系,总结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的抗凝强度范围,即最佳抗凝强度标准。结果 完成随访1508例,随访率91.0%,随访(0.08~5.08)年,平均随访(3.8±1.3)年,随访总人年数为5731.9。随访INR 2.13±0.56,口服华法林剂量(3.09±0.85)mg,发生血栓栓塞66例(1.17%人年),抗凝有关的出血115例(2.02%人年),总事件发生率为3.24%人年,其中INR于1.3-2.3(AVR:1.3~1.8;MVR及DVR:1.8~2.3)范围内出血和总事件发生率最低(P<0.001)。结论 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的抗凝强度控制在INR1.3~2.3范围(AVR:1.3~1.8;MVR、DVR:1.8~2.3),可以减少口服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军事医学科学院1965年至1980年15年间2400例瓣膜换置术的经验。 2400例手术中,单瓣换置1586例(66%),其中主动脉瓣换置术(AVR)567例,二尖瓣换置术(M-VR)1015例,三尖瓣换置术(TVR)4例;双瓣换置714例(29.5%),其中 AVR+直视二尖瓣交界切开术(MC)17例,MVR+三尖瓣瓣环成形术((TA)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50例瓣膜置换患者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TVP),并作近、远期效果观察随访,探讨三尖瓣成形在瓣膜置换术后疗效中的作用。  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32~67岁。X线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心胸比率(C/T)>0.55者48例(96%),有右心功能不全者46例(92%);超声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力(PAP)>4kPa者42例,PAP>8kPa者8例;三尖瓣关闭不全(TVFI)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定义为中~重度返流。行二尖瓣置换(MVR)42例,双瓣膜置换(MVR AVR)8例,其中二尖瓣闭式分离术后再狭窄4例。手术均在全麻、中度低温(24~28℃)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肌保护采用4…  相似文献   

9.
1979年6月到1992年8月间39例患者采用St.Jude双叶瓣替换三尖瓣,St.Jude双叶瓣27~33mm,手术年龄46±11岁(17~68)岁,其中6例为单纯的三尖瓣替换术(TVR),其余同期或以往行三尖瓣替换术(MVR)和/或主动脉瓣替换术(AVR)。三尖瓣病变为瓣交界融合狭窄4例,其余35例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05例,术前常规强心、利尿及扩血管治疗,并有针对性地营养心肌细胞,补充血浆或白蛋白,控制合并症;手术均在中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分别采用冷血停跳液及温-冷-温的心肌保护模式;本组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例,MVR+三尖瓣成形术(TVP)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MVR10例,AVR+MVR+1TvP4例,AVR29例,AVR+TVP5例,AVR+二尖瓣成形术(MVP)12例;其中二尖瓣置换59例,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41例,未保留瓣下结构18例。术后应用药物维持血压、控制室性心律失常,并选择性应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或气管切开。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59~28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2—179min。术后发生并发症42例,对症治疗后康复29例、死亡13例。LVEDD≥80mm或LVESDI〉65mm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7.8%)及病死率(19.6%)明显高于LVEDD〈80mm及LVESD〈65mm的23.7%、6.8%,P〈0.05;术中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低于未保留瓣下结构者,但P〉0.05。结论术前周密准备,术中良好的心肌保护、尽量保留心内结构,术后及时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是巨大左心室重症瓣膜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作者从1975年1月~1979年7月为153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了瓣膜换置。住院成活的1465例中,主动脉瓣换置(AVR)818例,二尖瓣换置(MVR)452例,195例为AVR+MVR(其中3例同时三尖瓣换置)。385例换瓣合并冠状动脉搭挢,117例同时施行了其它手术,如升主动脉瘤修补,左心室壁瘤切除,左室流出道梗阻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 76例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因素 ,并介绍此类手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行瓣膜替换或成形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6例。男 6 1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5 6岁 ,共移植旁路血管 117支 ,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 (AVR) (1~ 3支桥 ) 2 5例 ,二尖瓣置换 (MVR) (1~ 4支桥 ) 31例 (MVR TVP 3例 ,MVR AVR 2例 ) ,双瓣置换 (BVR)(1~ 3支桥 ) 18例 (BVR TVP 2例 ) ,及MVP (1支桥 ) 1例 (MVP TVP 1例 )。 6 7例瓣膜病理改变为风湿性瓣膜病变 ,9例为瓣膜退行性病变或先天性畸形。应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术后早期死亡 6例 (7.89% )。 6 3例患者有术后远期随访记录 ,随访率 90 % ,平均随访 2 6 .8个月 ,6 2例心功能明显改善 ,1例远期死亡 (术后 9个月死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结论 瓣膜手术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危险性高于单一手术 ,术前心肌梗塞中、心功能、EF、体外循环时间和动脉阻断时间与手术死亡率相关。彻底解除瓣膜病变、充分的心肌再血管化和良好的心肌保护是手术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病人与方法 1988年1月~1994年12月间241例再次施行二尖瓣替换术(MVR)。54例术中保留腱索(腱索组),187例不保留任何瓣下结构(无腱索组)。76例同时替换主动脉瓣,167例单作MVR。15例替换双瓣者保留腱索。初次与再次NVR间隔(8.6±  相似文献   

14.
<正> 经过十余年的临床应用,证明猪瓣极少形成血栓,血液动力学性能良好,但遗憾的是耐久性差。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猪瓣膜移植术患者瓣膜功能丧失及再手术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病人:1970年3月至1981年12月该院有574位瓣膜替换术患者出院。其中单纯主动脉瓣替换(AVR)161人;单纯二尖瓣替换(MVR)413人。所用瓣膜是经戊二醛保存的Hancock猪生物瓣。对病人随访时间为2~13.6年(平均5.6年)。随访累加时间是3 177病人年(AVR组756病人年,MVR组2 421病人年)。随访到1984年3月的占9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我国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范围以及抗凝治疗INR值与不良事件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07年12月~2011年9月1 684例人工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且远期随访依从性较好的患者按照瓣膜置换位置不同分为主动脉瓣置换(AVR)组、二尖瓣置换(MVR)组、双瓣置换(DVR)组,各组再按照INR=1.4~1.7、INR=1.7~2.0、INR=2.0~2.3、INR=2.3~2.6分为四个范围进行追踪随访,对比研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发生情况。其中男性 793例,女性891例,年龄18~69(44.5±18.2)岁,随访时间6个月~48个月,平均随访(2.6±1.4)年。AVR 462例,MVR 684例,DVR 538 例。结果: AVR组INR=1.4~1.7和INR=1.7~2.0出血发生率比INR=2.0~2.3和INR=2.3~2.6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VR组与DVR组在INR=1.4~1.7、INR=1.7~2.0、INR=2.0~2.3三个范围出血发生率都比INR=2.3~2.6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AVR组、MVR组、DVR组内INR=1.4~1.7、INR=1.7~2.0,INR=2.0~2.3, INR=2.3~2.6四个范围的血栓栓塞发生率均没有出现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强度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关,AVR术后抗凝治疗范围控制在INR=1.4~2.0较为合适。MVR、DVR术后抗凝治疗范围控制在INR=1.4~2.3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鉴于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是肥厚型心肌病(HCM)左室流出道(LVOT)梗阻的机制,二尖瓣置换术(MVR)已用于某些病例。作者从1983年起选择58例单纯的梗阻性 HCM 病人,为之单纯施行 MVR。术中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室间隔厚度<18mm者29例,室间隔不典型增厚者14例,既往左室肌切除术后持续存在 LVOT 梗阻和症状者15例;各例均不宜作左室肌切除术。切除二尖瓣后植入 Bj(?)rk-Shiley 瓣(47例,其中39例选用23mm 或25mm 规格)、St.Jude瓣(4例)或 Hancock 生物瓣(7例),均为低侧面机械或生物瓣膜。25例男性病人平均  相似文献   

17.
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特点。方法从2000年1月至2003年4月,共对16例老年患者(60~69岁)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10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置换(AMVR)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2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例;16例患者均置换机械瓣。结果本组早期生存15例(93.8%),死亡1例(6.2%);出院后随访2~76个月,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2例,Ⅱ级3例。结论随着心肌保护水平的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术期处理的成熟完善,老年瓣膜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正>主动脉瓣置换(AVR)期间行外科主动脉瓣环扩大术(ARE)有助于较大瓣膜的植入,且是经导管瓣中瓣时代外科AVR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是,尚不清楚在AVR时行ARE是否增加手术风险。近日,Circula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评估并比较在进行及不进行ARE基础上行AVR治疗的患者早期结局。研究者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Rodolfo V.Rocha等,对1990年1月~2014年8月7039例行AVR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同时进行及未进行ARE者分别为1854例和5185例。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我院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297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临床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全组共297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5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46例(其中主动脉根部拓宽主动脉瓣置换8例)、双瓣膜置换术(DVR)97例、三尖瓣置换术(TVR)2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rR)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术中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4例、行射频消融Maze手术治疗房颤1例。结果早期死亡10例,死亡率3.4%,其中MVR、AVR、DVR的死亡率分别为2.6%、6.5%和3.1%。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可靠、有效手段。加强围术期处理,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保留二尖瓣下结构,积极处理三尖瓣反流。主动脉瓣置换时,尽可能置入大一号的瓣膜,减少跨瓣压差,以利术后左室重构,可提高远期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重症瓣膜病患者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9年1月至2004年7月间60岁以上85例心脏瓣膜病手术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风湿性心脏瓣膜病59例,黏液样病变11例,老年退行性瓣膜钙化病变7例,冠心病致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动脉瘤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4例,先天性心脏病室缺伴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结果单瓣置换术61例(其中MVR39例,AVR21例,TVR1例)。双瓣置换术14例,CABG+MVR2例,CABG+AVR4例,Bentall术4例。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3.5%)。手术主要并发症是呼吸功能不全13例,肺部感染9例,心律失常25例,心包积液4例,术后肾功能损害5例,低心排4例。结论只要严格手术指征,加强围术期管理,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