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疗法在便秘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探索治疗新方法。方法:将226例便秘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16例,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加少量西药治疗;对照组110例,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4周停药。治疗结束时记录症状变化,随访12个月,记录随访期出现的IBS症状、持续时间及医疗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59.48%,对照组为33.64%;治疗组的随访期平均症状发生天数为16.44d,对照组为37.84d;治疗组平均每例医疗费用875.34元,对照组为1341.27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血化瘀疗法治疗便秘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IBS,明显地提高了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减少了随访期平均症状发生天数,降低了平均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或不适、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等,症状或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无器质性病变(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等异常)。本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能紊乱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  相似文献   

3.
<正>蔡淦教授系上海市名老中医,从事中医内科脾胃病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脾胃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国家老中医经验继承制导师。蔡淦教授对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临床针灸治疗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肠易激惹综合征(C-IBS)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和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6年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报道,提取其所使用的针灸方式、经脉和腧穴。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与规律规律,同时观察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经脉、腧穴各自的规律和它们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针灸治疗D-IBS文献56篇、针灸治疗C-IBS文献6篇,D-IBS的治疗主要用针刺,临床以胃经和任脉的腧穴为主,如天枢、足三里、中脘,关联性分析发现胃经—任脉—脾经的为最常见的经脉组合,腧穴以足三里—天枢—太冲为主要关联群。聚类分析经脉主要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腧穴则可以分成5个聚类群,5个核心群组。而C-IBS的研究则主要以悬灸为主,胃经、膀胱经的腧穴应用最多,如天枢、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关联性分析发现经脉组合与D-IBS相同,也是胃经—任脉—脾经组合支持度和置信度最高,而腧穴则是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最为常见。聚类分析则发现经脉、腧穴均可以分成2个核心聚类群,2个核心群组。结论:通过分析针灸治疗D-IBS和C-IBS的临床研究,认为虽然两者在针灸方法的使用上略微存在差异,D-IBS针灸并用,C-IBS以灸为主。但是在经脉和腧穴选择上却存在高度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BS)。根据症状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便秘型IBS的病因可能是小肠或结肠转运减慢以及直肠敏感性过低等。笔者用莫沙必利联合六味地黄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患者68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加味麻仁润肠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4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和评估中药加味麻仁润肠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观察组 4 0例在内科一般治疗的基础上服中药加味麻仁润肠丸。对照组 4 0例在内科一般治疗的基础上用西沙比利、二甲基硅油。结果 :半年后观察组显效 2 9例 ,有效 8例 ,无效 3例 ,总有效率 92 .5 % ;对照组显效 19例 ,有效 9例 ,无效 12例 ,总有效率 70 .0 %。经统计学处理P <0 .0 5。结论 :加味麻仁润肠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腹泻型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另外还往往伴有身体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疾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大,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确切优势。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安德明主任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在治法上应以健脾为主,佐以运脾化湿、温补脾肾、调和肝脾等法。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肝主疏泄对脾胃系疾病的作用,肝疏泄调达,则脾升胃降,水谷得以消化吸收;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调,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调肝之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安德明主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腹泻主导型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复杂,谢旭善教授认为本病以脾虚湿滞为基,湿浊可热化、寒化,与肝气疏泄及肾阳虚衰密切相关,临床变化多伴随精神及饮食刺激,临床常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肝脾不和证、脾肾阳虚证等,治当以祛湿为本,根据脏腑和虚实不同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  相似文献   

10.
疏肝润肠法治疗便秘所致肠易激综合征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中医药学刊》2003,21(4):565-565,572
便秘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大便排泄的正常与否,既与大肠的传导密不可分,又与肝的达貌泄息息相关。情志不畅则肝气郁滞,大肠之气不得肝之疏泄,则传导失司,糟粕蓄而不去引起便秘。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腹泻,并有腹痛、腹胀等症状.在医学中属"泄泻"、"腹痛"、"郁证"等病证范畴.国家标准<中国临床诊疗术语>明确IBS病名为"肠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和对健康状况的关心,越来越多的D-IBS患者就诊,而其病情的迁延和反复,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药治疗有显著疗效.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番泻叶与百忧解联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舟杰 《中草药》2002,33(7):643-643
1999年2月~2001年9月,我科应用番泻叶,百忧解联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52例,并随机使用西沙比利片相对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而其中约3/4的患者以腹泻型为主,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现将其中西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现代医学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进展1.1 定义IBS是排除器质性原因且具有慢性及反复发作排便频率改变、粪便性状异常,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的肠功能紊乱疾病。根据临床症候表现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和未定型,且以腹泻型(IBS-D)居多  相似文献   

14.
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8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肠易激综合征(IBS)在临床上分3型,即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比较常见.近两年来我们用针灸治疗该型48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包泽霞  岳妍 《光明中医》2016,(6):789-790
介绍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阐述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概况,通过验案讲述及分析,阐明针灸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运用及临床疗效。同时,指出临床研究的某些不足,希望能够更好的发挥针灸的优势,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6.
以综述的方式对肠易激综合证(IBS)各种动物模型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归纳了IBS病证结合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症候群。肝郁脾虚是最主要的病机,抓住主要病机,肝脾同调、寒温并用、升降相宜、调补脾肾、注重消导、心理治疗等方法治疗。同时,在恢复期配合饮食调理和加强身体锻炼也是治疗本病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8.
郭光丽  钟瑾  王延峰  刘永 《河北中医》2010,32(4):564-565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独立性的肠功能紊乱性疾病。2007—01-2009—07,我们采用针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50例,并与盐酸洛哌丁胺胶囊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因势利导”思想最早见于兵家的论战思想,在医学领域中则首先见于《黄帝内经》。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容易复发。根据该病的病机特点,基于“因势利导”思想,结合天时地理差异、脏腑特性差别、病邪性质不同,顺势而治之,以此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2003年1月~2011年3月期间, 笔者运用自拟通便汤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45 例,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比观察,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